“省錢大戰”變“剁手大戰” “雙十一”的背後反映了什麼?
昨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再一次重新整理了我對消費者力量的認知。
開場2分6秒,成交額破百億;開場26分3秒,破500億;開場1小時47分,破千億!而這些跳動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以省錢為名的消費者,準確來說應該是女性消費者。
自2009年天貓第一次在雙十一舉行購物狂歡節,這十年來多少人一邊忍痛剁手,一邊樂在其中,可以說雙十一的十週年也是廣大女性消費者最寶貴的十年。
驀然回首,雙十一這件事兒好像跑偏了,我們當年網購的初衷不是為了省錢麼…
成交額持續增長 增速放緩
從2009到2018,天貓在雙十一當天的成交額分別是0.5億、9.4億、52億、191億、362億、571億、912億、1207億、1682億和2135億。2009年到今年增長率分別1780%、453.19%、267.31%、89.53%、57.73%、59.72%、32.35%、39.35%和26.93%。
通過以上資料,雙十一當天的成交額在剛開始的幾年都在翻倍增長,隨著市場佔有率的不斷提高,基數的不斷增大,交易額的增長速度在不斷放緩。相比去年,這次雙十一的增長率落到30%以下,一方面是收到全球經濟下行趨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我國消費市場規模仍在擴大,消費潛力仍有待發掘。

數字跳動動圖
消費變化 市場分級
從今年天貓的資料來看,以成都為代表的西南地區表現比較亮眼,消費能力呈下沉趨勢,突破以往黑河騰衝線的限制。在鼓吹經濟下行,消費降級的今天,雙十一仍然向我們證明了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這並不是消費降級,反而更像是一種消費分級。全民網購的昨天出現了不同的消費層級,每個階層的消費者都在為交易額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尋找消費主力軍
根據天貓最終統計的資料,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山東、四川、河南、湖北和福建成為全國最會買的十大省份。
此外,上海、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武漢、蘇州和南京依次為成交額最高的十大城市。
從消費產品上來講,牛奶粉、面膜、紙尿褲、面部精華、嬰幼兒營養品、乳液、潔面、卸妝產品、化妝水成為最受歡迎的品類,為雙十一交易額貢獻最為突出。
雙十一的發展歷程
在十年前的11月11號,張勇一手締造了這個購物狂歡日,將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推動到高潮。從那以後,雙十一不再是光棍節,反而更成了購物節,使中國電商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這些年來,電子商務在我國日趨成熟,各業務不斷完善,還帶動著相關產業的發展,基本形成了初步的生態閉環。
從配送來看,今年僅國內倉配的備貨量,加起來就重達300多萬噸,今年雙十一包裹將超過18.5億件,單日處理量最高可達4.1億件。

從參與品牌來看,從第一年的27個品牌參與,到今年的18萬個品牌參與;其中還包括75個國家地區的超過19000個海外品牌!雙11不再只是一個噱頭,更成為全民乃至全世界公認的電商節日。
從產業鏈來看,僅菜鳥智慧物流就連結全球倉庫3000萬平方米,吸引物流從業人員300萬人,擁有20多萬快遞車輛,20萬快遞網點!這麼龐大的倉庫和配送網路,不僅為國內就業市場提供瞭解決方案,更提高了配送效率,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從技術上來看,電商的發展催生了對配送技術提升的需求,於是出現了分揀機器人、智慧配送機器人甚至是配送無人機,這些技術不僅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同時也對科技有著極大的促進意義。
雙十一原本只是普通的一天,可是當它成了電商的購物狂歡節,就變得意義非凡,被賦予了巨大的商業意義與文化意義。那麼雙十一的成交額,對於普通人來講究竟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