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綺虹:潛在的遊戲 閱讀的隱喻
她是一位書籍設計師,曾斬獲臺灣金點設計獎、靳埭強設計獎、GDC、第八屆及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覽等眾多設計獎項;她同樣也是一位大學教師,在從事書籍設計課程教學的四年中,她指導學生在靳埭強設計獎、東京TDC、GDC17、澳門設計雙年展等國際國內知名設計大賽獲獎名單中頻頻出現,她用實踐詮釋著教學相長的魅力,她說洞見文字內容指向的本真存在,才能體味閱讀的愉悅及其隱喻,她就是今天的分享嘉賓 中國出版協會裝幀藝委會常務委員,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教師吳綺虹。
分享嘉賓簡介
吳綺虹,中國出版協會裝幀藝委會常務委員,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教師。
獲獎情況:臺灣金點設計獎、靳埭強設計獎全球華人設計大賽專業組銀獎、銅獎,第八屆及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覽銀獎3項,澳門設計雙年展專業組優秀獎,中國設計大展、GDC平面設計在中國展、韓國國際海報·世宗獎,書籍設計作品被關山月美術館收藏,設計作品收錄於《第九、十、十一、十二屆APD亞太設計年鑑》《中國設計年鑑》等。
我是吳綺虹,我今天演講主題是《潛在的遊戲 閱讀的隱喻》。我是一名設計師,同時我也是一名老師,所以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包括兩方面,其一是我自己的書籍設計作品。其二是我在書籍設計課程中帶著學生完成的一些作品。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工作室的一些書籍設計作品。在我的認知裡,我覺得通過閱讀的設計可以由目之所及的現狀——也就是文字,去洞見文字內容指向的本真存在,去體驗閱讀的愉悅及其隱喻。書籍設計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對閱讀能見度的設造及建構,這個就是我接下來想講的一點見解。
這些見解不一定是非常系統的理論,但都是我在書籍設計過程以及教學中的一點片段式的感悟。
第一件作品叫《素食》,是一件自出版的書籍設計作品,我們剛剛看到這個封面,感覺它是一本精裝的書,但其實細看它採用的是騎馬訂,封面前後各裱了一層厚版。書的主要內容是素食文化,在這個自出版物中,封面上幾乎沒有任何的平面設計的資訊,使用凸版工藝做了一個圖形。
翻開之後整本書的書口是呈階梯狀的,在這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紙張的變化,它是由幾種紙張組合而成。紙張的質感是有對比的,其中有草香紙,它有一定的紋理卻平滑,這樣的紙張是用來印刷書內文的;我們還可以看到有毛邊紙,它是用來印刷素食相關的一些小插畫、小圖形的。所以,紙張的選擇也要配合我們所放的內容,或是閱讀性的文字或是觀賞性的圖形,它們在紙張的質感選擇上是要有所區分的。
根據紙張的特性,我們印刷上去的圖形會很自然的產生各種斑駁的效果,與它本身比較拙的圖形設計形成了恰當的結合。
整本書拿起來非常的輕,書的開本跟整個翻閱形式結合在一起,書口呈階梯狀其實是想通過這個設計引導讀者如何去閱讀這本書,之所以是階梯狀,不一定要大家非常有序地去閱讀這本書,而是我們可以隨機地去翻閱某一個章節。
這個部分,我覺得是具有目錄的功能性作用,也可以把它稱之為一個閱讀的導視系統。隨著閱讀,它也會呈現不同的閱讀的路徑以及視線流。看似自然形成,但其實也是設計當中對於秩序化的整合文字資訊,去做一個閱讀程序相關的有意的設計。
第二個作品是關於汕頭舊建築的一本攝影書,我們可以看到封面上是由多層的切割形態組合而成,翻閱的時候,封面是需要我們一層一層去開啟的,而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夠開啟,是翻閱方式的一種設定。同時這本書是12開的開本,並且比較厚,我覺得在書籍開本的設定當中,其實並不僅僅是一個大小的區別,它可能還是引導我們怎麼樣去閱讀這本書的一個狀態。
比如這種比較厚重的書,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常會正襟危坐,如果是一本輕鬆的小說,像剛才我們看到的那本《素食》,可能是一個我們信手就能拿起來的閱讀狀態,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這是一個相對而言比較嚴肅的題材,我覺得12開的大小,以及這樣一個厚度,去引導大家用正襟危坐的這麼一個狀態去閱讀是比較恰當的,所以選擇了這麼一個開本。
在圖文設計中,我們用了跨頁的形式去印製其中的一些舊照片,然後用插頁的方式去放置一些文字,這些文字就是圖片相關的一些解說。我們剛才也可以看到插頁的形態是根據建築的某一些外觀、某一些輪廓去進行設計的。在書中的一些插頁的部分,還用了一些特殊的材質,比如說菲林片,它也傳達了一定的時代感。當然還有另外一些插頁是拍攝或者是放大了這些舊建築的殘破不堪、斷壁殘垣的細節圖。我覺得閱讀不僅是文字上的,它更包括了影象、資訊結構等多層次的、符號化的設計營造,從而引匯出一種富有指向性的題材的表述,進而去引導讀者入境、會意、審美、閱讀。
第三個作品是《登山日誌》,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張圖片是翻開來在扉頁上面的一個投射的影像,因為它的體量非常大,同時它的開本也是12開的,我也是希望它的閱讀狀態是一個並不是很隨意的狀態,而是你需要坐在桌前很端莊地去翻閱它。
這個主題是一群從事藝術的業餘登山愛好者,他們在每一次登山活動當中所寫的日記、詩、拍攝的作品,以及他們在登山的過程中畫的一些畫,將這些資訊集結成冊。既然是叫《登山日誌》,因而在設計中我用了一種比較日記式的記載方式。
書的結構我做了斜切處理,一個純白色封面,加上整本書的體量,我希望它出來的狀態就是像這樣子,有點像一個小小的雕塑,我希望它是一座巍然挺立的雪山,純白色的。但我們可以看到它是比較尖銳的,有雪山的那種險峻感,書籍的形態也是用來迎合這個想法的。封面上沒有任何的資訊,只有三個三角形,而且是銳角三角形,它組合成一個雪山的山字,同時它是鏤空的,翻開來之後,就是這樣一個狀態。它透過光線會把三角形組合成的山字投射在扉頁上面的幽藍的顏色上面,這個幽藍的顏色,就是夜晚的“雪山”會呈現出的一種幽藍的色彩狀態。翻開後投射的光線有點像雪山上面影射出來的月光。
剛剛說到書裡面的內容是有點像日記式的,有隨手拍的照片、有他們登山的工具、也有他們寫的一些詩,包括筆記。在排版做了一些插頁式的設計,就是想模擬那種我們在筆記本裡做的一些筆記,比如我們會隨手摘下一些東西把它插在筆記本里面,或者我們在寫日記的時候,會塗改會劃掉,我在書裡試圖還原這些狀態。但又不希望它太像那種狀態,所以就用了電腦字型去排版之後再直接用電腦的線條,而不是用手寫字型及手繪線條這樣直接去還原。圖片和詩都隨意地用這種插頁設定的方式,把它隨意的穿插在書裡面。同時有一些是平面的,有一些是可翻的。
我在這裡想要分享的一個感悟是我覺得觀念和文字,它所隱含的思維是可以通過某種物化的形態去呈現出來的,書籍的形態引導閱讀方式,或翻或折或正襟危坐,或斜倚鬆馳,都是由作品的內容去擴充套件到一個整體的組合方式。
我的委託人大部分是藝術家,第四本《方土水墨》的委託人是一位水墨畫家,書的封面是古線裝的形式,是作者小時候居住地傳統樣式的房子,書的裝訂形式是依照房子的建築側邊線組合而成的,以此來透露作者的一些身份資訊。
在這本書內容的規劃上面剛好是比較平均的,因為這本作品分為幾個層次,有幾部分內容,所以用這麼一個多樣化開本的切割方式區分開來。它同樣也在為讀者閱讀路徑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我覺得頁面與頁面之間,不僅僅是資訊的連結,在個人可控的頁面組合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來的狀態也會隨著翻閱去呈現不同的資訊連結和序列的組合。我認為,這個翻閱路徑同樣也是設計師要考慮的範疇。
接下來要分享的同樣是一本藝術家畫冊,這是本油畫畫冊。這位油畫家的作品是比較情色的,他為男性、女性設定了一個比較同化的形象,都是光頭的,類似於佛像的面貌,但又是比較情色的一些畫面。我們可以看一下書的內容規劃,首先翻開時,上邊有一個小開本,是畫家的簡介,以及他的一些展覽介紹。在整本書的設計上,我使用了各種舊石器時代女性的性器官符號來貫穿整本書,由不同的符號去貫穿到文章、訪談、簡介這些頁面當中,這些符號不自覺的就遊走在整本書中。
畫家的資訊以插頁的形式穿插在頁面當中,由於他的畫、文章、隨筆包括他自己寫的詩體量都非常大,如果我們把內容只規劃成兩部分,單閱讀其中一部分都會讓人產生閱讀疲勞。因而我選擇
把他的有關於某一部分的畫的內容、訪談也好、隨筆也好、生活照也好,穿插在這幅畫的內容當中,我認為這樣一種方式更能呈現一個畫家比較完整的創作狀態。因為我覺得要呈現一個畫家的創作狀態,不是僅僅關注他的畫這麼簡單,可能你還要去看他平時的隨筆、他的訪談言論。包括像這張照片,剛好可以呈現他作畫時的狀態。藉由選定的某種特定符號,在書裡面去貫穿嫁接物與畫家個人內心的隱喻以及設計師對於內容的二次理解,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畫冊不能夠僅僅去呈現畫。
這本書是《兔子的尾巴》,是我讀研時候的一個實驗性作業,同樣也是我身邊的一位藝術家朋友的委託,書中是他的個人日記、文章。書中元素是從他的畫裡面截取出來的某一個部分。他的文字相對比較晦澀,也包括他的一些臆想和夢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本書的設計採用了比較黯淡的色彩,因為它講述的就是他一段比較低靡的生活狀態。
我想分享一下這本書的訂口處的設計。其實這本書是膠裝,它是不能夠完全開啟的,當時選擇把它的頁碼全部都設計在靠近訂口的地方,當我們翻開來閱讀的時候,其實那個訂口處的頁碼是若隱若現的。正常翻閱時,我們會看到那裡有兩個黑點,這時我們可能會用力地去掰開來看。這一段往事或者是說它記錄的這段文字,是作者不太想去面對的一段過去。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去開啟訂口看這些資訊的時候,會發現原來只是頁碼,但不斷去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完成一個潛在的遊戲,也就是不斷去掰開這個作者的“傷口”或者說是去掰開他不願面對的那段過去。
書口採用洗背的設計,裡邊的縫線會有一些不經意鑽出書口來的內容,這些細節都是會去展現一種莫名晦澀的感覺。
潛在的遊戲,貫穿在整個閱讀的程序中,設計師更多的是以一種理性的邏輯去組織駕馭。這是一個不確定的遊戲,也許有人會會心一笑,也許有人會無動於衷。這當然關乎每個閱讀者不同的一個心理敏感度以及思辨能力。
接下來是一本商業的畫冊,這本商業畫冊是一個服裝品牌的委託。這個是幫他們的秋冬釋出會做的一本服裝的釋出冊,封面用浮雕工藝做了一些冬季的圖形元素。這本書在內容規劃上,分為兩個章節,一部分是服裝大片,一部分是服裝資訊,所以我們以兩邊翻閱的形態去呈現。從原來的大8開改造成16開的開本,我的考慮是這種服裝的商業畫冊可以放在店裡供客戶去翻閱,我希望他們在選購的過程中,可以信手拿起來翻閱。像之前也就是他們原來的那個開本設定是不容易做出這麼一種動作的,這也是通過觀察閱讀者群體的行為習慣而做的開本及翻閱行為設計的考慮。
我覺得互動性也是我們要關注的非常重要的內容,在翻閱的過程中,會讓讀者藉助設計師的規劃,一層層的進入這本書。形式並非是孤立的、細枝末節的經營,而應該把它做成或者看作體現內容整體的一個結果。
學生作品
接下來分享我帶的學生的一些作品。第一本叫做《打花》,這個作品獲得了2016年KTK靳埭強設計獎金獎,以及祖父江慎老師的評審獎,這是我帶學生下鄉兩週做出來的書籍作品。《打花》是土家族的一種特有的織錦,所以當時在做這本書的時候,我們選擇了龍鱗裝,但是並非所有的元素都是傳統的,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遞進的書口上,我們是用了線條的組合、幾何形體的組合去重現打花記憶當中的一些圖形。同時用打花那些織錦上的圖案,包括方格的圖案去組合成各種各樣的文字設計元素。大家看到的這個是正面的翻閱,當我們把所有的龍鱗頁面翻閱到背後的時候,就自然而還原了傳統的打花的織錦圖形。
書中所有的文字是以織錦裡面的特有圖形、構成形式去做的字型設計。翻閱完整本書後就還原了一整個織錦的圖形。訂口是兩個頁面的連線部分,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頁面連結。那麼隨著訂口翻動,所有的文字影象會有疊加、過渡串聯,成為資訊陳述的流動過程,所以在訂口的設計同樣是不容小覷的。
第二本是《刻板印象》,是在僅三週的書籍選修設計課中完成的,這也是我第一次教書籍課帶出來的作品,這個作品2017年選送東京TDC,獲得了東京TDC賞,以及白金創意優秀獎。
微博網紅Papi醬曾在微博上發了一個關於性別標籤的視訊內容。裡面有對女性的歧視以及對男性的苛責等等這些比較極端言論,這位同學把這些言論整理後放在這本書裡,它是一本非常薄的小書。我們分享一下封面上的一點小小的設計,這個封面是沒有任何的內容,唯一能夠顯示書籍內容的就是這個小小的標籤,我們通過這個標籤的設計暗示這個內容,這就是標籤,也就是這本書籍的主題。我們在討論封面設計的時候建議他不用做任何的設計,可以用複寫紙,就是非常原始的那種藍色的複寫紙放在上面,然後碾壓它,讓它呈現出一種痕跡,摸上去、看上去就像沒有任何設計一樣,因為它不是具體的東西,但是它就像言論,像惡意的言論那樣,會給人留下痕跡。
書裡用到各種網格,我們認為網格就是一種約束,我們小時候用田字格去練字,它其實也是對於我們書寫的一種約束。書中刻意的去改變字型的重心,讓整個字型都顯示出一種非常彆扭的狀態,去展示這些論點。同時下面又是一些非常規整的網格,其實形成一種反向的矛盾感,這些論點就是對於人的一種無形的約束。通過種種的細節去反射出惡意的言論,以及這些言論所帶來的一些傷害,也許這些傷害是看不到的,但是它的傷害確實是實實在在的。
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在不斷的增多,我們都知道現在是資訊時代,因而人們在紙本的書籍當中,渴望獲得更多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是出自於閱讀的設計,設計有時候看似無用的,但是這些看似無用的設計內容,實際上卻是設計上面對於文字資訊的秩序整合,以及滿足某種精神訴求所做的有用功。
接下來這本書是剛才這位同學的畢設作品,同時是剛才那本書的“升級版”,也是關於標籤的內容,這本書獲得了本次九展的探索類銀獎,同時也入選了東京TDC,在GDC17學生組出版物設計當中獲得了最佳獎及評審獎,在白金創意國際創意大賽之中獲得全場大獎以及評審獎。
這個設計概念是基於人們對於某一個地區的偏見,因而形成的刻板印象,書名叫《標籤X地域》,也就是地域的刻板印象,我們可以看到封面同樣是空白的,同樣在書口的地方用標籤洗水標的形式,書中的字型刻意的去顛倒筆畫,或是改變字型重心,讓整個字型看起來有一種莫名異樣的感覺。
當我們翻開書時可以看到這本書其實是一個裸脊鎖線裝,但是翻開來為什麼它是打不開的?本來裸脊鎖線裝是最容易開啟的。但在裡面卻刻意的做了一個線裝的形式。也就是說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容易開啟,實際上卻是比較難開啟的這麼一個狀態,也呈現出一種很彆扭的翻閱狀態。
書的內容就是根據地域來劃分的,比如“廣東人什麼都吃,除了飛機”、“河南人又怎樣怎樣”,在網上搜集了各種各樣的非常偏激的言論。設計師把這些內容放在書裡,其實也是抨擊這些非常標籤式的、非常惡意的言論,以及它們對人的傷害。
封面上只能隱約看到一點選凸的內容或者說是通過撫摸才能感受得到的一些內容。將唾手可得的通俗之物重新建構,賦予物質異於常態的翻牌式的一個解讀,我覺得是這個書一個設計的很完整的一個詮釋。
教學中會碰到很多不同特質的學生,這兩個學生很擅長插畫,這位同學在畢設中選擇以插畫為主要形式呈現老人痴呆症這個病症,書名叫《還童》,這個在GDC17中獲得提名獎,白金創意當中獲得金獎以及何方老師的評審獎。在澳門設計雙年展當中獲得了銀獎。
老年痴呆症是常見的一種病症,但是我們對於它的認知卻很少。他藉助插畫的形式對老年痴呆症的各種患病狀態進行呈現。這個是書的封面,採用非常黯淡的白色。黑色字型列印在上面,就像是病例本上那些很冰冷的文字。書裡面用了一些馬賽克以及混亂的線條來呈現老年痴呆症的視覺和行為,還通過插頁的設計去呈現各種不同的翻閱組合所呈現出來的各種形態的嫁接。
在排版上採用了交疊在一起的文字排版形式,非常難閱讀,去模擬老年痴呆症的視覺模糊狀態。在書籍的結構當中,通過長短頁面並制形成形態上邊的同構,讓人直覺上產生了它是某種視物,但是繼而察覺這其中有被隱瞞的真相,也因此產生了去探究到底此物還是非此物的一種心理的疑惑,這種感官反饋直接干擾了觀者日常的一時的判斷,從而產生一種奇異的心理,也是一個敘事化的表達。
另外一個學生做的一本書叫《黑白癖》,這個是一本相當日常的書,就是記錄自己白天黑夜的一些小癖好,她用膠袋把書封裝起來,分為兩部分,一邊是白一邊是黑。剪開之後我們開啟這本書就像是開啟了一包零食一樣,非常輕鬆的我們就把這本小說拿出來閱讀了,就像我們看著電影開啟一包薯片一樣簡單。開啟之後,書是雙向的,一邊是白天,一邊是黑夜,兩個狀態,通過插畫、文字去講述她晚上經常失眠的狀態,那麼在字型和圖形之間,也會形成某些表情,比如說像數綿羊、睡不著,和圖形之間的造成了一個好像很困的這麼一個表情。
對於日常所見關注敏感,並且將個人的感知幻化為一種不由自主的行為,這個可能在我們選題當中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點,就是習以不為常,理所不當然,這樣對於我們日常所見的這些小小的細節去進行編輯和敘事。
接下來第五個作品也是三週的書籍課的一個很趕的作業。但是我覺得也是做得很有意思。這個是用一本小書去講述一家人,以兩個家庭為兩條線,而“我”作為中心去區分這兩個家庭與“我”的關係,一邊是從小在外婆家長大的“我”,跟外婆家的親戚非常熟悉,一邊是陌生的奶奶家,所以分為兩邊。同時用兩種不同的頁面設計方式去呈現兩邊不同的關係。用特別的傳統民間用的紅紙去包裝這個書皮,很脆弱,很容易爛,去寓意一種非常脆弱的情感關係。當開啟時,它是往兩邊去開啟的,我們待會兒可以看到,往兩邊開啟時,這本書就像一棵家庭樹,往兩邊生長,舅舅、舅媽、爺爺奶奶這樣子反覆地去開啟,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的介紹,比如說不熟悉的陌生的親戚,他用了硫酸紙去把那些內容給遮擋起來,讓我們看起來覺得非常模糊,那麼另外一邊是非常明確的一些關係,他又不做任何遮擋設計,同時用筒子頁在裡面去呈現跟媽媽的特殊關係,這是給媽媽的一封信。
後面是像家庭相簿一樣,我們往裡面去插照片,同時有他的一些小小的像日記式的一些文字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外書封所選用的這種材質,非常脆弱,易碎,就像書名一樣。
這本書是一個以不同的紙張開合的物化狀態,去呈現不同的關係,我覺得不同的紙張開合的物化狀態,也是生成了多方面的資訊流。不同的摺頁設計產生了不同的組合序列,可能是結構表現上的不同,但也有可能讓內容產生了變化。當然這樣的互動狀態是設計師本身的預期,卻常常給人出其不意的感受。
最後這本書獲得了本次九展探索類的金獎,也是我帶的這位學生的畢設作品。它的主題是愛情,這本書也同時獲得了GDC17的提名獎。其實主題很傳統,就是愛情,但是看看他怎麼樣把愛情非常規地呈現出來。書分為兩邊去翻閱,中間是一個不是很平直的裝訂線,寓意了愛情當中的曲折。選擇的紙是非常柔軟的手工紙,所以雖然它很厚,體量比較大,可是拿起來很輕盈很柔軟。紅色與愛情有關,因此裡邊會夾進一些紅色的紙張。
整本書的內容是收集了古今中外部分的愛情詩或者愛情主題的文字。文字內容以不同的形式,信件的形式、插頁的形式或是正常的排版形式去呈現。分享一個編輯上的小細節,我們另外一邊的翻閱位置放的是摩斯密碼,大家都知道摩斯密碼吧?就是特務之間的通訊密碼。我覺得戀人絮語,就是像密碼一樣,沒有旁人聽得懂戀人間在講什麼,是隻有戀愛者之間才懂的語言。所以我們在另外這邊放置的所有內容就是右頁所有的情詩翻譯過來的摩斯密碼,而所有的摩斯密碼的獲得,都是把這些情詩放在網路上面進行摩斯密碼的轉譯之後,呈現在頁面上面。
它是可讀的,當然它也是不可讀的。它是形式上面去反映閱讀隱喻的這麼一個設計,裡邊那頁是一些可以翻開的情詩信件,每首詩的題目都用特殊的文字設計去呈現,形成非常統一的章節頁的設計。
這個就是所有的詩名和文字設計,在這個文字設計當中,我們構成筆劃的這些元素也是找了一種代表日月星辰、代表愛情的或者代表兩性的符號,去組合成這些文字的設計。
在設計者的閱讀規劃當中,讀者一層層的進入這本書的世界,通過摺頁的多樣開啟,去展示閱讀方式的設計。
設計師對於文字資訊的一個解構重建,是設計師在感悟文字傳達出來的某種心理或者精神訴求的衝動下,把原本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精神性特徵作為一種設計的追求形式及觀念的表達,在某一種程度上擴大了閱讀認知的範圍,我覺得這個也是閱讀設計的一個價值之一。
也許他們才剛剛出發,但是不可控的是他們的思考正在無聲的滋長,他們的實踐也在日漸的成熟。現代生活給了我們太多的平淡無奇和理所當然,我卻透過他們的眼睛觀看到另外一種思考方式的存在。我的學生今天也在現場,這段話是寫給你們的。我想,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的詮釋。
以上是我從事書籍設計課程教學四年來的一點小小的成果,感謝呂敬人老師引領的方向,讓我們薪火相傳,謝謝。
2018年10月18日-20日,“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開幕暨頒獎典禮與第三屆“書籍之美”中外設計論壇在南京順利召開,在“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覽”暨“書籍之美”中外設計師論壇中,18位國內外優秀書籍設計師、出版人分享了他們的設計智慧,站酷網有幸受邀參加此次論壇,並全程記錄了論壇精彩內容,此後,我們會持續為大家整理論壇的部分精彩演講,敬請關注。
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站酷網特別策劃: ofollow,noindex">第九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
整理編輯 :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