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金融科技破解民企融資難題
由於不少民營企業有效擔保物不足、經營穩定性和抵禦風險能力弱,商業銀行不同程度存在對民營企業不願貸、不敢貸現象。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筆者認為,商業銀行可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構建以風險管控為本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進而實現支援民營企業發展和控制信貸風險的雙贏目標。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信貸風險管理存在著管理理念滯後、銀企資訊不對稱、管理手段落後、管理人才匱乏等問題。
商業銀行在信貸評估中重擔保、輕經營分析,著重考察抵押、保證等第二還款來源,難以深入調查分析企業的第一還款能力。貸款集中審批側重形式要件的審查,對實質風險分析與判斷不足。
民營企業由於缺乏全面系統的經營資料,財務資訊更新不及時,使銀行難以及時掌握真實經營資訊。民營企業徵信記錄不全面,商業銀行缺乏有效手段掌握企業歷史信用狀況,難以甄別優質客戶。
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主要依賴人工經驗判斷企業還款意願、償債能力等,大資料應用、定量分析及前瞻性風險識別欠缺。民營企業貸款單筆金額小、筆數多,銀行客戶經理採取逐戶管理方式,管理半徑小、成本高、效率低。貸後管理側重報告功能,很難進行高質量、高頻次的風險監測和預警,對貸款資金實際流向、企業動態經營狀況、還款能力變化情況難以監控到位。
精通銀行風險管理、風險計量模型等的人才缺乏,在資料建模、量化分析方面著重對已發生資料的分析,缺少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和研判的技能。
有鑑於此,銀行可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信貸風險管理,促進銀企資訊透明化,提高授信效率,豐富風控技術手段,強化智力支援,更好助力民營企業成長壯大。
商業銀行可藉助金融科技實現對風險的多維度識別、判斷和控制,擴大可接受抵質押物範圍,將抵質押物擴大至應收賬款、專利權、存單等。對公司治理完善、負債水平合理、履約記錄良好的優質民營企業弱化對抵押擔保物的過度依賴,依託內部評級授信機制,對於信用等級達到准入標準的客戶,在加強風險識別判斷和提高風險管控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對企業第一還款來源的分析。
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打破企業和銀行間的資訊不對稱是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的重要環節。要打造綜合資訊服務平臺。在確保資訊保安的前提下由地方政府牽頭,在金融機構、財政稅務、市場監管、海關、司法等部門之間構建以大資料為核心的綜合資訊服務平臺,批量查詢民營企業註冊、信用、納稅、經營、民事判決、訴訟執行等資訊,實現跨部門資訊共享和資金供需雙方線上高效對接,優化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資訊對接機制,破解銀企資訊不對稱難題,讓資訊“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商業銀行可運用大資料甄別目標客戶,提高獲客能力,加強與各類電商平臺、百度等掌握大量使用者資料的外部機構的合作;通過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裝置和微信等社交網路,收集積累使用者非結構化資料;依託網際網路電商平臺和使用者的海量交易資料,運用大資料技術深入分析客戶消費習慣、投融資偏好及風險承受能力,實現對客戶的精準畫像和精準營銷。
在提高授信效率方面,可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科技手段強化貸前調查分析。設定信用評分卡或者建立評分模型,調查核實企業資質、財務、經營等基本情況,對客戶線上交易資料、交易行為及多層次擔保鏈條進行科學分析,準確評定企業資信等級。在償債能力分析方面,可運用大資料技術簡化人工稽核分析過程,準確評估專案效益和還本付息能力。在還款意願分析方面,通過大數法則和概率代替人工判斷,進行資訊真實性核實、社交行為分析、行為歸集分析等。建立授信評級模型,結合貸前調查結果,通過物流、現金流、資訊流等資料對企業授信評分,利用大資料實現使用者資信與風險定價的精準匹配,降低運用成本。
讓金融科技滲透到全流程貸後管理,全方位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效率。以數字化、智慧化風控手段替代傳統的人工經驗判斷,改變傳統的依靠財務報表和抵質押物識別客戶信用風險的逐戶管理方式,高效管理更多客戶。拓展新技術應用領域,前瞻性動態監測信用風險。在交易鏈平臺運用物聯網技術,以“人工監管+技術監管”方式實現大宗商品向數字倉單轉化,提升對質物監控水平,防範假倉單融資、重複抵押等風險。運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從供應鏈到產業鏈的升級,緩解產業鏈最薄弱環節資金需求,為供應鏈金融保駕護航。建立大資料監測模型,實時監測企業經營風險狀態。設定信貸風險監測和預警指標,深度挖掘借款企業賬戶交易資訊、資金真實流向、關聯方交易等資訊,對大額資金異常流動、不符合經營規則的交易流水下滑情況及時預警,多維度交叉驗證、有效識別資金挪用等高風險行為。針對還款意願差和還款能力不足的問題,利用貸款企業的公安違法資訊、法院執行資訊、稅務繳款資訊等進行違約資訊監測預警。分類指導做好風險化解。對民營企業採取“一戶一策”的風險化解策略,對流動性資金週轉出現暫時困難,但產品有市場、經營正常的民營企業,通過貸款期限調整、優化還款方式等措施幫助企業破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