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細節,從十個重點聊聊iPhone XR是否真香
寫在上手之前 | 原本不在購買之列
在新浪眾測提供的iPhone XR到貨之前,先聊聊自己的“果粉”經歷。還記得本人第一款iOS裝置在2009年初入手,正是當年鮮有人知的iPod Touch 2——不到2000元的MP4。而當多數人還認為塞班S60就是智慧手機的巔峰之時,全新的電容觸控互動一下子就吸引了身邊朋友高度羨慕的目光。觸控搖桿實況足球09、觸控版找茬,甚至一個簡單的觸控鋼琴在2009年都被稱為“遊戲大作”。無論是全新的互動還是產品稀有性帶來的優越感,反正此時本人已經立定心思要做一名骨灰果粉,之後每一款新iPhone釋出必定想辦法入手。
然而,iPhone 6系列的大體設計語言卻一直被沿用到iPhone 8系列(足足四年),新鮮感的減退讓本人對蘋果新品的期待值開始下降,本人的果粉情懷也在這個轉折點逐漸退卻。直到今年,手持iPhone X的我首次停止了蘋果新品一年一換的計劃,源於兩代產品之間的升級差距屈指可數。這次不得不感謝新浪眾測平臺,讓我能夠深入體驗這臺原本不在購買之列的iPhone XR。至於XR香不香,接下來從產品背景、10大重點以及一些特殊體驗深入討論。
基礎疑問| 該如何為iPhone XR準確定位?
iPhone XR釋出之後就被各路媒體“圍剿”,還沒到發售日期就被貼上“廉價版iPhone”、“iPhone 5c的結局”、“銷量預期差”等負面標籤,筆者自己也開始為XR的未來感到擔憂。最悲慘的是,僅僅是因為提供多彩色機身版本,部分人直接就讓XR與iPhone 5c放到同等的地位。
等等,iPhone XR可是一款官方起售價達到6499元的手機,與隔壁安卓陣型的旗艦產品基本同價,何來的“廉價”之說?細心分析,其實iPhone XR原本就是4.7英寸版本iPhone(甚至可以包括當前Plus系列)的繼承者,如果蘋果將這次三款產品命名變為iPhone XS/XS Plus/XS Max的話,上面提到的負面標籤是否通通消失?
核心問題| iPhone XR到底為誰準備?
瞭解iPhone XR的正確定位之後,估計部分朋友大概就能猜到它到底為哪些群體準備。對的,正是購買預算依然停留在6-7K且手持iPhone 4.7/5.5寸舊裝置的果粉使用者。明確產品定位以及消費者群體劃分之後,或許在繼續閱讀接下來的評測文章之前,你對iPhone XR先入為主的壞印象能夠得到釋懷。
*本文篇幅較長,為降低閱讀壓力,圖片拍攝特意統一風格
先開個箱| 屬於果粉專屬的妥協?
原本筆者還期待著iPhone XR能夠讓iPhone 5c的“小飯盒”包裝回歸,結果蘋果最後還是沿用了近年產品熟悉的極簡硬卡紙包裝方案(再次證明XR產品定位與5c不沾邊)。值得注意的是,筆者建議各位入手iPhone後紙盒包裝儘量保留,因為本人曾經在某些售後點維修時被要求出示包裝盒以證明產品屬於本人所有……
至於配件方面,除了熟悉的Lightning資料線以及EarPods線控耳機之外,還有萬年不變的5W功率慢速充電器,甚至那一根官方售價69元的Lightning轉3.5mm轉接線也被縮水了,不厚道是顯而易見的。有趣的是,大多數發聲討伐的反而是那些習慣了快充標配的安卓使用者,而默默入手新一代iPhone的果粉卻少有意見。到底是蘋果產品的強大魔力,還是長期形成的消費習慣讓果粉們集體妥協?對了,官方30W快速充電頭售價349元……
眾測報告核心| 十個重點聊聊iPhone XR
做了以上額外的鋪墊之後,接下來即將進入“硬貨”部分。考慮到大家已經對千篇一律的評測審美疲勞,甚至也因此無法通過閱讀深挖產品特點,本文將通過直觀的對比方式、從十個最讓消費者困惑的產品重點深挖iPhone XR細節,期望能夠讓每一位讀者看到最後就能決定是否選擇這款備受爭議的“廉價”蘋果手機。
「重點1」外觀設計| 粗獷的臉與溫柔的背
顏值為王的時代,iPhone XR相對中庸的外觀設計、尤其是前臉邊框的寬度似乎成為影響部分朋友會否剁手的最終因素。確實,眼看Android陣營集體追求窄邊框、屏佔比、全面屏等噱頭,並且產品顏值也因此節節攀升,iPhone XR簡直就讓人越看越覺得正臉邊框粗獷不講究了。到底邊框實際看來有多寬,先從下面的實拍圖片感受一下。
從這張實拍“透檢視”基本可以感受到超過4mm寬度邊框帶來的“壓力”,失去緊湊感之後iPhone XR確實顯得格外的“不精緻”。那麼,蘋果最初構想的寬邊框,到底是為了追求與下巴一致的四邊平衡,還是庫克雞賊地將高低價產品通過顏值區分?如果你有入手XR的打算,建議還是樂觀地接受前一個觀點吧……
事實上,iPhone XR邊框的寬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恐怖”。通過與iPhone X的直觀對比,筆者發現兩者的螢幕黑邊寬度差距並不明顯,而讓iPhone XR看起來變得笨重的元凶其實是邊沿弧度更大更寬的金屬邊框,對此介懷的朋友那就必須得避開加深邊框寬度的黑色版本了。
對比國內某款號稱採用COF封裝工藝以達到4.25mm超窄下巴賣點的產品,其實iPhone XR下巴寬度更小,實際測量資料大概在4.1mm左右。至此,可以確認網路上所謂的5.1mm資料其實包含了金屬外邊框測量,也算是為XR勉強找回了一些好感。
當然,迴歸上文提到iPhone XR對口使用者,對比iPhone 7 Plus一貫的寬大邊框之後,果粉是不是又能重新接受iPhone XR的外觀呢?冷靜回憶,似乎蘋果一直以來都沒有重視邊框寬度的控制。
花費了大篇幅在正面板部分,接下來簡單分享iPhone XR的後背設計。大體繼承iPhone 8 4.7寸版本的設計佈局特色,副mic與補光燈變為豎排方式,以追求與XS系列的統一性。而2.5D弧面玻璃材質溫潤舒適(手感較滑),且筆者手上白色版本的耐指紋粘附耐髒性表現不錯。
細節方面,iPhone XR可以說是iPhone家族的一款“異類”,最明顯的變化是它的卡槽首次被放在機身右側邊框的下半部分,主要還是源於機身內部結構的變化;寬度加長的電源按鍵其實際功能以及使用頻率雙雙提升,蘋果對於使用者體驗的考慮還是非常周到的。
最後談談手感,8.3毫米與194g重量對於習慣了iPhone X手感(7.7mm,174g)的筆者來說確實顯得稍微厚重,整體持握感倒是與Plus系列十分接近,相信還在用Plus系列的使用者能夠完美過渡。另外,非不鏽鋼拋光的中框反而更為討喜,畢竟不再需要為擔心留下刮痕而戰戰兢兢地使用了。
總的來說,iPhone XR的外觀設計確實不盡人意,主要弱點在於粗獷的邊框處理,幸好維持一貫優良的做工之下產品質感依然不錯。到底是後背無限好但正面一看居然是麵筋哥的反差,還是滿臉鬍渣但依然耐看的吳彥祖,關於iPhone XR顏值只能說各花入各眼了。
「重點2」螢幕視覺| 捉急引數下的意外收穫
進入螢幕部分,在接觸真機之前筆者也是持著即將開噴的態度,6.1英寸的LCD螢幕,解析度僅也為1792x828。按照安卓使用者的說法,這不就是出現在百元機當中的720P低端貨?當然,iPhone XR的PPi資料控制在326,同樣符合他們對視網膜螢幕的定義。不過,這塊被看扁的螢幕依然擁有采用 120Hz的觸控取樣頻率 規格,對於觸控互動的要求蘋果也是從未妥協。
那麼這塊螢幕實際表現如何?把標準提高一點,先與老大哥iPhone X對比。不難看出,LCD螢幕的OLED螢幕之間最明顯的就是色溫表現,關閉原彩顯示等干擾功能之後,iPhone XR螢幕色溫明顯偏冷,且背光的透亮度確實不如iPhone X;至於顏色表現方面,得益於良好的用料與後期調教,色彩飽和度、還原度等方面其實還是處於上乘水平。
而在日常閱讀體驗當中,iPhone XR繼續以冷色系的視覺作為特性,並且在畫面對比度與層次感方面也明顯不如iPhone X那塊頂級螢幕的優秀表現,更低成本的材質選擇也讓XR在純黑背景下通透度顯得不足(但對於非專業消費者,這些差距不一定能夠被感知)。
讓人意外的是,原本被看扁的低解析度引數卻帶來優秀的解析力表現。就算通過多倍放大之後,iPhone XR顯示字型邊沿的鋸齒感也不會過於明顯,日常正常距離使用視覺差距不大。深究可知其實還得益於LCD螢幕畫素點排列方式的先天優勢,還有蘋果對螢幕供應方素質的高要求。
最後與iPhone 7 Plus相同的LCD螢幕對比,發現兩者無論在色溫還是顏色調教方面都極為接近,但在超近距離依然能夠用肉眼感受到解析力精細度iPhone XR略遜一籌(7P的PPi數值為401)。而同樣在最高亮度下對比拍攝,iPhone XR最高亮度要優於iPhone 7P。
簡單總結iPhone XR的螢幕部分,首先其引數肯定是不夠看的,300出頭的PPi與6K+的價格顯然不成正比。幸好,在嚴格的品控與出色的調教之下,iPhone XR真實視覺感覺確實能夠帶來驚喜,無論色彩與解析力均高於期望,或許更適合注重實際體驗而非引數的朋友吧。
「重點3」Face ID | 彌補產品力的重要武器
刪掉了果粉日常高頻使用的3D-Touch壓感螢幕,抹去實用性不低的廣角雙攝鏡頭,蘋果先是將iPhone XR置之死地。然而,讓iPhone XR成為最低價擁有Face ID的產品之後,它似乎再次重生。可以說,Face ID是支撐起iPhone XR穩坐6000元價位的最重要因素,甚至沒有之一。這個通過多達8個硬體元件、3萬點陣組成的紅外線識別模組,擁有 20倍於指紋的最高安全性 ,能夠適應各種解鎖識別環境。就算髮布一年多時間,安卓陣營絕大部分廠商依然無法擁有同等技術,可以說Face ID是蘋果裝置獨立於競品的重要武器。
牛X的引數與背景分享完,大家最終還得看看其在iPhone XR的實用性或適應性。首先,蘋果並沒有鼓吹諸如Face ID 2.0這類營銷噱頭,我們甚至不知道iPhone XR是否沿用iPhone X的完整軟硬體方案。但經過筆者多場景多次數的對比測試,無論識別速度還是識別準確率,iPhone XR都優於iPhone X(一致的iOS系統版本作為前提),這讓九千多入手iPhone X的本人感到嚴重不適……
而適應性方面,由於iPhone XR僅提供Face ID單一安全模組,對於習慣了指紋解鎖的朋友來說肯定需要一段長時間的適應過程——解鎖形式單一化,甚至識別時間加長乃至相對指紋更低的識別率,初期會帶來一定困擾。由於更高的安全性與精度要求,iPhone XR在漆黑環境或者是抬頭/側臉/半遮臉識別場景的解鎖效率都顯得相對較低, 通用性確實不如傳統指紋來得方便 。
再次回到iPhone XR面對的消費群體,對於沒有選擇入手iPhone X的果粉或者Android使用者來說,Face ID絕對是推動最終剁手的重要因素,假如XR不具備該功能,恐怕銷量將會大打折扣。
「重點4」硬體引數| 簡單對比,A12默秒全
這裡的硬體對比主要是效能硬體對比,通過與iPhone 8 Plus/iPhone X的比較,最為突出的肯定就是iPhone XR搭載一顆A12晶片組的優勢。儘管iOS生態一直忽略硬體的重要性,並且在到位的軟體優化之下此時此刻不一定能感受到差距。但隨著系統版本的迭代,還有蘋果某些僅在新晶片上執行的差異功能,新晶片的優越性可謂越來越明顯。不過 iPhone XR的執行記憶體(RAM)為3GB ,某些滿載場景的效能肯定不如更高定位的XS系列了。
快速用安兔兔進行跑分比較,定價更低的iPhone XR最後得分332155,比iPhone X的252602分高出了約30%。看到這裡手持X的筆者會心塞嗎?並不,數碼產品向來都是早買早享受。毫無疑問,硬體這方面一顆A12晶片確實就能代表一切。除了佩服蘋果將A12用於最入門的產品當中,更看到蘋果在明示部分安卓使用者:選擇手機不能只看CPU。
「重點5」遊戲效能| 讓舊裝置使用者更敏感的體驗差距
現在要談手機效能表現基本還是迴歸到主流遊戲對比,畢竟下至幾百元的手機也能應付日常社交娛樂軟體需求(先不考慮快取增加後的情況)。但是,對於一向遊戲優化極致的iOS平臺來說,相同晶片組產品橫比的意義其實不大,反而與舊裝置放在一起聊聊差距更有參考價值。
用作對比的主角還是那臺邊框掉漆的iPhone 7 Plus,說實話就算放到現在A10 Fusion晶片的效能實力也毫不弱勢。然而現實似乎顯得無情,同樣在最高畫質高幀率模式下執行,《絕地求生:刺激戰場》遊戲過程中,iPhone XR的幀率穩定性以及局內響應明顯優於iPhone 7 Plus,且不會出現7P當中角色邊沿的描邊鋸齒感。抽象來說,行雲流水的絲滑與單純平地奔跑的流暢對於最普通的消費者還是能夠明顯感受到的。
基於A12晶片,iPhone XR效能無需多慮,但對於iPhone 7系列及以下的舊裝置使用者來說現實體驗差距反而就變得明顯。除了常規效能之外,仿生人工智慧引擎、AR支援、未來更長久的維護等額外因素同樣值得關注,奉勸近期準備放棄XR選擇X的部分朋友不妨重新考慮一下。
「重點6」發熱測試| 源於iPhone X的壞印象
上一部分筆者將iPhone XR的效能說得近乎完美,你是否就變得淡定?等等,攔在無敵硬體效能以及最強相容優化面前的,還有因為發熱而降頻的一大問題。誰也沒想到,發熱降頻成為了以iPhone X為代表的蘋果手機絆腳石。蘋果以雙層PCB秀肌肉的同時卻帶來了從未出現的嚴重隱患,且在XS系列上再以三層主機板設計勇往直前,參考一些權威評測就能看到結果。那麼,迴歸單層主機板設計的iPhone XR,能否擺脫魔咒?
來一組簡單粗暴測試,明確這兩代iPhone主要發熱位置位於機身上半部分的主機板位置之後,測試就變得簡單。溫度測試分別在iPhone XR與iPhone X靜置初期、開啟吃雞遊戲20分鐘以及40分鐘進行,實測XR最高溫度不超過36度,而X與7P均達到38度以上。顯然,機身溫度控制方面單層主機板的iPhone XR佔盡優勢,最為重要的是長時間遊戲終於杜絕發熱降頻的毛病。而順帶測試的7P溫控倒是捉急,作為蘋果首款四核CPU的A10 Fusion廉頗老矣?
「重點7」續航記錄| 觸動老果粉的痛點得到緩解
除了Plus系列使用者之外,相信果粉們對於手上iPhone的續航能力或多或少都有噁心的情緒。4.7英寸版本換取了機身的輕巧纖薄還算能夠理解,iPhone X這種個頭的產品至少一天兩充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就筆者對iOS的研究,其實續航的崩塌並非蘋果優化能力下降等因素,待機時間變短的重要轉折點其實在於“真後臺”機制的引入。與安卓不同,iOS主流軟體均在高效能高畫質之下執行,多個APP同時執行耗電量必然大增。而根據個人長期的監測資料,微信後臺是影響iPhone續航的一大黑手。將微信放在後臺執行之後,你就可以明顯感受到電量的快速消耗(因此建議大家還是及時清理後臺任務吧)。
分享完痛點之後,接下來獻上一組經過長時間精確測試的iPhone XR續航資料以及耗電量對比。在相同的螢幕亮度以及音量等控制變數之下(XR電池2942毫安,X電池2716毫安,7P電池2900毫安),iPhone XR遊戲續航能力相對於iPhone X以及iPhone 7P分別有約75%/100%提升,日常社交APP續航能力也同樣分別有約25%/40%左右的提升。對比XR續航能力的強勢,也可以看到iPhone X謎一樣的功耗控制乃至7P等舊裝置舊工藝晶片的續航短板。日常實際使用,就算每天玩60分鐘以內的手遊,iPhone XR依然能夠滿足中重度使用者一天一充的續航需求。
「重點8」雙卡雙待| 感受到蘋果的滯後,或是傲慢?
相信雙卡雙待功能也是無數果粉迫切希望升級裝置的吸引點之一,畢竟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經常看到手持兩臺iPhone的使用者。在僅XR與XS Max支援雙卡功能的奇怪設定之下,蘋果對於雙卡的規格標準更讓人感到無奈。 非雙4G 十分致命,更別提什麼主副卡自由切換等進階功能了。
筆者想盡辦法湊齊了6張SIM卡,經過兩兩混合測試之後結果與其他人固然會是一致的。沒有雙4G,更 不支援雙電信卡 使用,期盼已久的新功能卻變得雞肋。簡單來說,iPhone XR的雙卡僅適合一些副卡僅用作通訊(養號)的朋友了。偏執於傲慢其實只是一箇中性短語,但這次蘋果卻因此變得滯後,或者僅在中國發售的雙卡版本對於他們而言並不需要用心?耐人尋味……
「重點9」相機拍攝| 暗光夜拍表現突出
同樣是為了產品定位準確分類,iPhone XR與以往4.7英寸版本iPhone一樣僅有單顆攝像頭。不過,這顆1200萬畫素相機鏡頭其實與iPhone XS系列的廣角鏡頭規格基本一致。也就是說,除了無法實現2倍光學變焦以及10倍數碼變焦之外,iPhone XR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拍攝與XS系列素質一致的照片,事實真的如此?
先從功能說起,iPhone從第一代開始就一直被詬病的相機APP功能單一。即使算加入慢動作、Live Photo等新玩法之後,與Android手機尤其是國產安卓產品相比還是屬於“簡陋”範疇。更讓我這個老果粉失望的是,蘋果由於強推自動識別Smart HDR功能的關係,HDR開關居然要到“設定APP—系統—相機”選項裡面尋找,真正做到了化簡為繁啊!難道蘋果就不知道iPhone XR對HDR場景的識別率極低嗎?
從人像模式入手,以往蘋果僅為雙攝型號推送相關功能,但機智的他們從來沒有說過人像虛化只能通過雙攝實現。對的,目前iPhone的雙攝方案為廣角鏡頭+2倍變焦鏡頭組合,也就是說兩個鏡頭屬於平衡而非絕對的混合關係,諸如對焦輔助等功能依然可以通過單個鏡頭完成。等等,蘋果就這麼慷慨嗎?Emmmmm,iPhone XR的人像模式當中,只剩下自然光+攝影室燈光+輪廓光特效,舞臺光+單色舞臺光特效被強行取消。呵呵,就不能真誠一點?
目前iPhone X/XS/XS Max人像模式均呼叫2倍變焦鏡頭拍攝,因此同樣的拍攝距離iPhone XR會讓被拍攝人像顯得不夠突出。通過兩組照片可以看到,兩者在人像虛化的演算法上基本一致,但iPhone X的長焦鏡頭是出了名的顏色偏淡、色調偏冷,因此照片的觀感反而不如iPhone XR。
缺少變焦鏡頭對日常使用有怎樣的影響?相信這組樣張最能說明問題。同樣是2倍變焦,iPhone XR照片100%放大之後無法看到具體內容;而iPhone X甚至是iPhone 7P的兩倍光學變焦照片依然能在相同的位置看清更多細節,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光學變焦功能在某些特定場景尤其是出外旅遊之時特別實用,各路老司機老法師出外拍大片不都喜歡長槍短炮嗎?
跳過一般拍攝場景,直接對比能夠清晰看出拍攝素質差距的暗光/室內/複雜燈光拍攝場景。繼續用對比的手法分析,一般的商場室內複雜的燈光場景對相機素質的考驗還是很大。明顯看到,XR畫面對亮部與暗部的HDR演算法調整發揮作用,此時X對高光壓制出現問題,而7P整體畫面偏暗(但光線控制反而優於iPhone X)。
接下來這組室外建築夜景拍攝就十分有意思了, XR對暗部大力提亮之餘甚至軟體介入色溫的暖化調整 ,iPhone X照片更接近肉眼看到的景象,而7P則通過降低EV保證畫質。這三代產品的變化也代表著蘋果的變化——從特立獨行到盡力滿足使用者口味。就筆者個人的審美來說,XR提亮之後畫面感與豔麗確實吸睛,但提亮之下犧牲了部分細節,而X的還原可能更符合個人口味。然而,大眾的主流口味當然是以加強弱光提亮為主啦!
就算與iPhone X正面PK,XR的室內弱光拍攝能力還是顯得更加強勢。通過成熟的Smart HDR輔助以及更到位的光暗部演算法調整,XR能做到提亮之餘抑制畫面噪點,也側面證明這顆單攝像頭自身硬體底子本來就十分優秀。除了無法完成光學變焦拍攝之外,就相機成像質量方面個人對XR還是非常滿意的。 下面繼續分享幾張iPhone XR實拍照片:
「重點10」關於價格| 非廉價,而是便宜
可能看到這裡你會感到奇怪,把價格單獨拿出來說是在湊字數嗎?事實是,6K+的價格定位最讓人糾結,因為同價位的基本都是安卓陣型的頂尖旗艦競品。那麼,個人認為要去考慮是否選擇iPhone XR首先得拋棄“廉價”印象理念。
先細分iPhone XR優缺點,Face ID、長續航、A12處理器、全面屏甚至是能媲美不少安卓雙攝的拍攝能力,這些元素整合之後XR自身就達到旗艦標準,相對於iPhone陣營來說6K左右到手更加可以稱得上是“便宜”定價。至於雞肋的雙卡雙待、閹割3D Touch壓感、低解析度引數螢幕,乃至是單攝所帶來的拍攝體驗差距以及無法從中獲得的優越感(這種虛榮心影響深遠,就像本人,如果遇到漂亮的小姐姐寧願拿出雙攝的X,也不願意掏出理論上更為新潮的XR),對於這些缺點不會觸及核心痛點的,似乎就是實用主義者使用者了。從產品整體規格iPhone XR也達到了便宜而不廉價的定義,因此在六千價位還是合理的。
附加分享1| 目前最好用的手勢互動?誇大了
叒叕要再次點題,考慮到iPhone XR很大一部分受眾是4.7/5.5寸舊裝置的使用者,相信關於全新的手勢互動邏輯也必須得單獨分享。作為深度強迫症患者,以往每每看到AssistiveTouch小白點總想將其抹掉,然而早期iPhone Home按鍵的各種低耐久度問題也確實給大家留下無法抹去的陰影。如果3D Touch+Taptic Engine線性馬達都無法讓你放心,那單純的手勢操作絕對是你升級裝置的又一源動力。
得益於比Android少一個基礎按鍵的系統優勢,iPhone XR通過上劃返回主頁+上劃懸停調出多工後臺的邏輯既簡單方便也無需任何學習成本,加上極致的互動流暢性與手勢響應效率確實讓人舒心。然而,坊間將其直接吹捧為“最好用的手勢互動”,個人認為還是誇大了。這裡的“最好”,其出發群體或許是那些從Android過渡到iOS以及輕度手機使用者,對於果粉,目前的手勢操作還有不少不夠完美的地方。
首先,強行霸佔底部的小白條至少審美上會讓部分使用者感到不適,且上劃操作立即響應的邏輯(為了實現系統高效率),卻導致在某些橫屏遊戲當中會出現誤操作問題;此外,因應手勢與劉海設定,現在iOS又迴歸下拉選單方案,但其功能細節分配顯然不夠人性化。就問大家一句,要在全屏應用下檢視當前時間,到底是要在右側下拉還是在左側下拉呢?
附加分享2| 被捧上天的“捷徑”功能?
除了常規的內建功能之外,這次蘋果還額外對“捷徑”功能單獨介紹,其實它正是第三方應用Workflow的進階版。儘管不少數碼玩家將其捧上天,更有人稱它為可以取代Siri的效率神器。但蘋果對其實際可用性的疑慮,從iPhone並未將捷徑APP預裝就可見一斑。
簡單來說,捷徑最大的作用就是打通多個不同的應用於與系統功能,將部分多步驟、多APP跨越且重複的操作實現一鍵快捷完成。沒錯,就像是我們用過的“指令碼精靈”。不過,當你通過千字文弄懂如何使用,並且準備好各種個人“捷徑”之後,你會發現固定且單一的多步操作根本無法應對多變的使用場景,更不會對系統整體互動帶來明顯的效率變化,討厭繁瑣高門檻入門的朋友就不建議費神去學習使用了。
附加分享3| 測距儀功能,實用!
整個iOS 12系統使用的新亮點確實屈指可數,要算真正能夠運用到日常生活的或許僅有這個不起看的AR測距儀功能。結合相機、感測器、演算法等多方協作,其實該測距儀背後隱藏著無數技術。
測距儀功能的使用同樣簡單快捷,只需要測試前利用iPhone XR通過攝像頭適應水平線,即能以點對點的方式選定主體,並即時顯示主體的大致尺寸/長度。另外,如果測量平面內出現矩形主體,那麼軟體就會自動為其測試並輸出結果。上圖的實測乃至日常當中,測距儀的基本滿足精度要求不高的臨時使用需要。
附加分享4| 一些細節
儘管作為新一代iPhone定價最低的入門產品,iPhone XR繼續支援IP67級防水(1米水深下潛能力)、全功能NFC、無線充電模組,乃至是音質比iPhone X更好的雙揚聲器( XR雙揚聲器音量更均衡,立體感更強 )。確實,明顯被“閹割”的似乎就只有3D-Touch以及光學變焦雙攝相機而已了。
那麼,沒有3D-Touch之後,XR體驗會有哪些變化?——APP快捷按鈕消失、鎖屏以及下拉選單快捷功能無法通過壓感啟動、部分FPS遊戲再也不能壓感射擊、日常瀏覽無法快速放大/儲存圖片……Emmmm,沒想到列舉之後感到體驗差距還是很大的!對以上功能極為敏感的朋友,iPhone XR真心無法成為你們的菜。
選擇答疑1| 選iPhone X還是iPhone XR?
儘管失去雙攝以及更好看的外觀,但A12效能、整機續航、發熱控制、拍攝優化、雙卡雙待、更靈敏的Face ID以及更優質的雙揚聲器等多個優勢一一擊中智慧手機使用者需求痛點,加上LCD螢幕相對於OLED螢幕更為護眼,筆者建議還是當個追求實用性的經濟適用男為妙。
選擇答疑2| 選iPhone XR還是iPhone XS系列?
當你腦海有這個疑問,筆者100%肯定地告訴你,必須選擇iPhone XS系列——更完整的旗艦引數、更好看的外觀,乃至是XS系列帶來的某些優越感(真誠地表示,包括筆者自己,多數人都有這樣的需求),不到50%的差價還是值得的。既然咬咬牙能夠買到古馳,還有什麼理由去妥協買蔻馳?
本次iPhone XR體驗報告到此結束,希望通過本文能夠讓你收穫硬貨,最終確認是否選擇這款手機。再次感謝新浪眾測平臺,免費試用的感覺忒好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