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助力中小企業品牌升級
![]() |
絲飄是“拼品牌”的代表之一。通過拼多多,絲飄的年銷售額增長超過10倍,成為了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新興品牌。
經過多年為國際品牌代工的經驗,中國工廠沉澱下來一批具有優質生產工藝和設計能力的廠商,具有較強的打造自主品牌需求。大資料時代背景下,企業通過電商平臺獲取、儲存、積累、分析資料,可以實現品牌升級和轉型,進而帶動行業增長。
企業生產什麼,大資料說了算
2年前,江蘇絲飄還是一家掙扎在生存線上的代工廠,2年後,大資料讓這家企業起死回生。公司董事長鈕廣蘭在回憶公司的電商之路談到:“拼多多團隊來考察我們的生產線,隨後提供了很多資料支撐,包括產品規格、包裝設計以及定價區間。”絲飄根據這些資料設計出了30包的大規格、小包裝的產品,1個月之後,該單品的訂單量便突破3萬單。
絲飄所面臨的,正是中國製造企業的“品牌困境”,中國中小企業有較強的生產能力,但卻很難建立起自主品牌。
安徽德力也已經是中國領軍型製造力量,但在培育自主品牌的過程中,同樣也遭遇了瓶頸。德力擁有亞洲最大的日用玻璃器皿生產工廠,是國內首家日用玻璃上市企業,產品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在國內市場,部分國際品牌的日用玻璃遭遇瘋搶,實際上這些產品都是德力設計生產的,有的過一遍保稅區,就成了進口產品。”德力高階副總裁程英嶺稱。
有頂尖產品、無品牌認知,這是一批國內領軍制造企業的慣有問題。浙江三禾,也是另一家代表長三角尖端製造力量的企業。資料顯示,在義大利,每10戶家庭中,約有5戶使用的鍋具由三禾製造。
“現在,絲飄已經成了一家標準的C2M(顧客對工廠)模式的企業,客戶有多少種需求,我們就能生產多少種產品,基本實現了以需定產。”鈕廣蘭補充表示,“我們還開拓了海外市場。能做到國外去,成為國外一個知名品牌,這在幾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表示:“傳統零售商和電商的出發點是幫助商家賣出商品,拼多多的出發點則是幫助使用者找到最契合自己的商品,如果市場上不存在這個商品,那麼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造"出來。”這就是拼多多“新品牌計劃”的初衷,成為一個使用者和商家溝通的平臺。
供應鏈精準,供給即創新
如果說絲飄紙巾實現了產品從無到有的轉變,那麼安徽德力則是供應鏈精準供給的創新典型。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認為,“新品牌計劃”解決了企業的主要增長性難題,一是通過需求前置化,讓消費者的意志來決定新品研發和投產的方向,極大降低了研發投入的不確定性。二是在此基礎上,用穩定需求推動了企業的高成長。
據悉,“新品牌計劃”所孵化的品牌和產品,不僅在拼多多平臺脫穎而出,也在其它電商平臺和線下渠道一騎絕塵。對此,達達認為,帶動行業集體增長,正是拼多多的初衷。"新品牌計劃"不是為拼多多孵化品牌,而是為全國消費培育品牌、創造優質產品。”“我們的定位很明確,網際網路平臺只是服務商,而不是掌控者。製造企業是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主要供給者,消費者是產業變革的決定者。”達達表示。
“德力擁有業內最頂尖的生產線和供應鏈基礎,三禾建立了不可或缺的國際市場地位,針對這類企業,"新品牌計劃"主要有兩大措施,一是提供資料、產品開發以及定價建議,做更受消費者青睞的產品;二是建立直達消費者的供需模型,大幅降低企業流通、營銷、品牌觸達的成本,攜手創造最具價格優勢的冠軍單品,在短時間內通過銷量規模迅速形成品牌認知和口碑效應。”拼多多資料研究院副院長陳秋表示。
產業網際網路,助力品牌升級轉型
“中國的製造企業正面臨新一輪的集體品牌化轉型,但在現有的市場機制下,這個轉型過程會相當漫長和困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春宇表示,中國的製造能力和需求供給之間的錯位長期存在。
產業網際網路背景下,電商成為助力製造業智慧升級的重要一環。消費大資料指導上游生產變革,消滅庫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製造商工廠專注擅長的生產環節,電商平臺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優勢、人才優勢、資金優勢,幫助工廠孵化自有品牌,賦能製造業轉型升級。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指出:"產業網際網路"更多強調的是供給側的改造,而"新品牌計劃"目前更多側重於需求側和流通側。在此基礎上,"新品牌計劃"的下一步重點,可以充分發揮技術公司的優勢,逐步加強資訊、物聯、5G技術在成員企業生產體系的應用,實施更為精準的改革方案。”
未來,企業需要資料驅動,通過大資料戰略升級打破企業資料孤島,引領行業資料協同,實現成本效率優化。拼多多探索的“新品牌計劃”,有望加速工廠在“新消費”時代的蝶變。(海外網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