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團購成創業風口,萬億市場誰能笑到最後?

作者 l 葉孤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早來】
什麼是社群團購?百度百科定義為:依託真實社群的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團購形式,我們也可簡單理解為“熟人+預售”的形式。
社群團購起源於2016年的長沙,短短2年多的時間,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來,社群團購已然成為整個資本市場所關注的風口。隨著融資資訊的接連曝光,無數跨行業、跨專業、跨領域的團隊和公司,都在擠入這個萬億級市場。
我們來看其中一組融資資料:

資料來源:CVSource/36氪/投中網
社群團購融資力度之大之緊密,不禁引人發問。社群團購究竟有什麼魔力,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吸引著眾多資本和團隊入場?未來,它又將是一場怎樣的資本盛宴?亦或全民狂歡?
社群團購的運營模式可以歸結為:
前端:寶媽或便利店店主+社群
後端:提供品牌、技術、貨源、物流、配送、服務等支援
團購公司以小區為單位,通過招募社群內的寶媽(最好是全職在家、並且在社群內有一定影響力,具有KOL屬性),或便利店店主(夫妻店為主),成為團長,組建小區團購群,團長在群內釋出和推廣團購商品(目前多通過小程式),群內使用者下單。
第二天,團購公司根據訂單情況,將預售商品配送到小區團長處,然後由使用者自取,或與團長商定的形式取貨。團長獲得10%-15%不等的銷售收益,最高能拿到70%。
其實社群團購並不是橫空出世的新鮮玩意,它很像以前那種大家先通過團購平臺預付,然後再去店裡消費的團購形式。只不過現在它是通過預售,先獲得訂單量、預付款、配送區域等資訊,然後由團購公司統一向上游供貨商、代理商、批發商、或者產地直接採購並進行配送。

這種商業模式確實有很多好處和優點:
1、產品大多為高頻、剛需、低價的生鮮類產品;
2、團長即寶媽或者便利店主均為熟人紐帶關係,信任度高;
3、預付款,團購公司資金壓力小;
4、集中採購,成本低廉;
5、統一配送至最後一公里即可,物流成本低,效率高;
6、手握大量優質使用者,未來可能性很多。
這些都是社群團購成為風口的因素之一,這也就不難理解資本和創業團隊扎堆入場了。
隨著大量團隊介入,彼此模仿、創新和迭代的將會顯得十分不足。同時目前就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戰爭。誰快,誰就能佔山為王,佔得先機。未來到底鹿死誰手,向什麼方向發展,都還有待市場驗證。
在此,筆者提出幾點反思:
01 競爭
同業競爭
隨著大量資本關注和湧入,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進入該賽道,這就導致同一個寶媽,同一個小區,同一批使用者的爭奪格外慘烈。在大家商業模式、所售產品和提供的服務都趨同的情況下,誰能拿下前端資源,誰就能快速發展。價格戰、補貼、返利、促銷、甚至互相攻擊都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由此所產生的對使用者和渠道的干擾勢必增加。
如何在競爭林立之中殺出重圍,如何構建自己的護城河,將會成為創業團隊面臨的巨大挑戰。是你爭我奪,你死我活,還是攜手發展,做大蛋糕,將會是擺在創業公司面前的一道難題。
傳統業態競爭
縱觀今年的網際網路發展,不難看到,網際網路對很多傳統產業並不是顛覆,也不是消亡。雖然今年雙11天貓再創新高,但依然無法衝擊傳統零售業,也更談不上顛覆。
小區周邊的市場、超市、便利店、生鮮店、個體商販等,依然會在這個市場中生存下去,每一個業態都有自己的獲客辦法、維護辦法、生存之道。
同時,很多傳統電商也可以學習這種新興模式,也許社群團購目前最主要的價格優勢,也不是真正的優勢,亦或說在不遠的將來也不再是優勢。而傳統店面的優勢,諸如體驗、社交、時效性、便利性確是社群團購無法橫越的。
其他網際網路電商的競爭
聽到一個說法,說盒馬鮮生將會顛覆冰箱,因為,老百姓家裡不再需要冰箱。
暫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會實現,或者什麼時候會實現,但由此足見像盒馬、天貓超市、京東超市、傳統商超等業態,均不會坐以待斃,而是在以新零售、新技術為基礎,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
這對社群團購的衝擊不言而喻,同時對使用者的時間和慾望的掠奪也不會停止。

02 使用者體驗
對使用者而言,目前的社群團購最大的吸引力在於熟人關係(寶媽、便利店主)和價格便宜。
而從使用者體驗、服務、社交、甚至便利性(目前的社群團購以自提為主),均沒有辦法體現出社群團購的優勢,同時在現有模式上也很難有新的突破,或者說需要時間去創新升級。
而使用者的耐心真的足夠嗎?其他型別的商業形態會坐視不管嗎?同時,由於目前的微信特徵,每個人手機裡的群都不在少數,作為團購社群如何維護大家的粘性和熱度呢?
試想一下,每天手機裡的群都是在想盡一切辦法讓你掏錢,推送給你的都是各種優惠促銷,便宜,彷彿不買你就會錯失500萬一樣。當社群裡給你的很多烹飪技巧、營養養生的乾貨,而背後確都是購買連結,都是引導購買,你還會有多大的勇氣點開它、欣賞它、購買它?
當用戶對這種形式不再新鮮,而是感到厭煩的時候;當為了你爭我奪,使用者和團長的關係不再像朋友關係,而更像是買賣關係的時候,社群團購該如何走呢?

03 未來假想
未來假想一: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曾經的社群團購,開始紛紛在你家門口開設店鋪,曾經的團長,都已成為你家門口店鋪的老闆或合夥人。
當繁華和熱鬧過後,迴歸商業本質,也許,開店依然是個不錯的選擇。不論是大店、小店、無人店、都是一種新的迴歸。
未來假想二:
通過社群團購,獲得大量精準使用者,未來橫向拓展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通過不斷深入的社群運營,對社群使用者瞭解越多,畫像越精準,那麼向小眾化、特色化多維發展的機會還有很多。畢竟,在網際網路下半場,流量獲取的成本和難度越來越大。
手握大量精準使用者的社群團購,一定會在此基礎上產生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和形態。
未來假想三:
社群團購在不斷的發展中,殺出一條血路。通過商品粘合出很多新的空間。比如分裂出教育、體育、興趣、社交等等,並在基礎建設上不斷完善,如社群工具的發展。由此來讓使用者愛不釋手,不願離開,將使用者牢牢的捆綁在社群裡。
未來假想X:
一定會有很多種可能在等待著我們。不論是直面C端使用者,還是服務於B端,亦或是整合上下游產業鏈,重塑社群商業邏輯,這些都會在不斷的發展中越來越明確,越來越清晰。

寫在最後
想想這些年我們所經歷的網際網路,往往很多時候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依然很遙遠。
那些看似美好的新技術、新商業、新服務,真的有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嗎?創新有時候付出的代價也許是無比昂貴的。
試想一下,共享自行車到最後的發展,到處都是自行車墳場。養肥了自行車生產企業,養肥了自行車相關產業鏈。而作為使用者,我們真的獲得了什麼?
想想電子商務。便宜、方便、快速。可是,由此產生的諸多問題不言而喻。比如,大量的包裝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各種形態的快遞車產生的安全隱患;看不到真實商品,而是靠圖片,視訊,但這個世界恰恰看到的都不是真實的。試問,這些都是我們想要的嗎?
再想想外賣,有沒有覺得判斷一家外賣生意如何,從配送包裝就可以看出來。由於外賣的發展,塑料製品、一次性製品大批量增加。除了對社會、對下一代的影響,真的是一個外賣企業可以承擔的嗎?飯菜不賺錢,包裝盒、快遞費賺錢,而商家很多卻在賠錢。
前兩年席捲中國大地的O2O,什麼都可以上門,什麼都要線上線下一體化。上門按摩、洗腳、保養、美甲、火鍋······所有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都可以上門。可最後的結果呢?繁華褪去,只留下一地雞毛。
迴歸商業本質,迴歸人性才是正道。
但願目前的社群團購,能夠在攻城掠地中,多多自我反思,多站在使用者角度,為使用者創造真正的價值,而不是一味地自爽,棄使用者於不顧!

Reference:
1.《50天,20億資本搶佔社群》,BY投中網|薛小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