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出行領域,技術革新走向何方?
不管出門打車還是自主騎行,如今火熱的智慧出行創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吸引了一批批資本加註。新能源車、共享單車、智慧電動車等新興交通工具產品,在資本的一輪輪助力下,成為焦點。在智慧出行漸火的背後,電動化、智慧化等一批黑科技元素也成為該領域引爆輿論的“噱頭”之一。在這背後,是繞不開的技術革新話題。一方面,技術的驅動造就了智慧出行的出現與升級迭代,另一方面,伴隨著行業玩家越來越多,市場競爭越來越持久和激烈,技術革新又成為創業者們脫穎而出的砝碼。
在近日由GGV紀源資本主辦的GGV Evolving大會上,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小牛電動主席兼CEO李彥、哈囉出行CEO楊磊等業內外人士,就智慧出行領域的技術革新進行了探討。
出行領域技術革新的驅動
就當下的智慧出行創業而言,無論是汽車、電動車還是自行車,出行工具的自動化、智慧化、高顏值等特徵往往成為C端使用者輕鬆可見的亮點,也成為只能出行創業與創痛交通出行企業最為視覺化的差異。在這些網際網路化特徵的背後,則是技術創新帶來的行業改變。
累計融資金額超過84億人民幣、團隊超65%為純技術人員的小鵬汽車是中國新造車企業中的佼佼者,但其董事長兼CEO何小鵬直言,智慧汽車創業事實上在硬體基礎上的創新並不多見,其技術革新主要集中在設計、使用者體驗等方面。在他看來,中國的新造車企業雖然在自動駕駛技術上遜色於特斯拉等企業,但中國化、智慧化的新車組合卻是可以追趕國外一線對手,本土化程度也更有優勢。
同樣著重提到使用者體驗式創新的還有小牛電動主席兼CEO李彥。與何小鵬類似的是,李彥在演講中也將從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需求作為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如果純粹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沒有想到怎麼影響到使用者體驗和需求的話,我們就覺得離我們距離遠了點。”在李彥的分析裡,小牛電動的使用者需求與體驗創新事實上也是在兩個角度落地。一來小牛電動通過騎行十公里內使用者的相關資料來分析細微區別,繼而為產品的更新迭代提供支援。二來,作為當下網際網路智慧出行領域中唯一一個支援OTA的“兩輪車”,小牛電動另外一條創新的重要支撐在於其積累了眾多全球化人才。據瞭解,小牛電動團隊中的自動駕駛人才將在明年達到300人,網際網路駕駛相關人才則會多於600人。
作為從三四線城市發展起來的哈羅單車,在佔領一定市場份額後已經升級為哈囉出行,接入網約車市場。其CEO楊磊也在會場提及了技術性人才對於共享單車行業的重要性。“共享單車完全是以來技術的生意。”楊磊表示,共享單車的商業場景多樣,每一個場景卻都有可能使車輛處於閒置、破壞等不同的狀態,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通過技術提供方案。哈囉出行約3500名員工中有近2000名技術人員。“技術最為重要的是,運用在哪裡、具體解決什麼事。”他說到。
出行領域技術革新的方向
“創新對出行方式的改變,永遠超出老司機的腦洞。”曾有網路段子如此調侃技術創新對智慧出行的改變。的確,當網際網路技術滲透到出行領域細分的行業時,新能源造車、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滑板、順風車等新的商業業態以一種全新的交通理念,改變了大眾出行的方式。不管是馬斯克、李斌、何小鵬,還是卡蘭尼克、程維,抑或是胡瑋煒、戴威、楊磊,創業者們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來踐行智慧出行的新生態。在新生態的商業模式打磨中,作為底層支援的技術走向成為變革的中心。因此,如何進行技術革新,也就成為智慧出行創業者們關注的話題。
在GGV Evolving大會的討論中,何小鵬認為智慧出行領域的技術創新,既包括中國本地化的創新也包括本地化的運營。“智慧出行企業剛開始本地化創新運營時,使用者可以快速地看到顯性化的效果。但基礎創新和底層創新,特別是傳統領域和中國化的創新,需要用不同的節奏來推進。”何小鵬說,基礎性與顯性化的創新需要互相彌補,需要明確現在與未來分別應該做的。
當被問及小牛電動的技術革新方向時,李彥坦言,變革性的技術創新很難自我獨立完成。眼下,小牛電動正在自平衡技術層面進行大力創新,以藉助力量推動兩輪的發展,在個人出行產品上進行迭代。“但也有一些產品技術創新需要藉助整個行業。”李彥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