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無為,無乃空也,仍為之——這才是人生
馬雲牛不牛,看如今有多少人看、聽、說“馬雲”這個名字就知道了。
這是一個現世的傳奇。
在商業上,馬雲有兩個前輩——史玉柱和雷軍,但這兩個人是都對馬雲甘拜下風。

雷軍成名甚早,1988年成立的金山可以說是IT行業“爺爺輩”的公司,而他在金山軟體做總經理的時候,馬雲剛創立阿里巴巴去找他投資,結果雷軍的手下說:
這人獐頭鼠目,滿嘴跑火車,是不是做傳銷?說的專案那麼大,怎麼看都覺得是騙子......我就拒絕了,我又不傻,會讓他圈我們的錢......
後來雷軍接受楊瀾採訪時說,馬雲強大的不得了,是我們中國新一代企業家裡面最成功的人了!
史玉柱更不用說,做巨人公司的時候是全國知名,建「中國第一高樓」,要趕超李嘉誠,在失敗之前可謂是風光顯赫。
有人問他,當年你是馬雲的偶像吧?
史玉柱急忙擺手,馬雲絕對不會把我當偶像的,但是我很有錢的時候,他還在大學當老師倒是真的。
然後史玉柱說,自己真正和馬雲論交情是在一起做電視節目評委的時候,「我發現他的思想很超前、看法很獨特,意志又很堅定,那時候我就覺得這傢伙比我厲害。」
除了雷軍和史玉柱,對馬雲表示佩服的還有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和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

俞敏洪說,我真的非常的佩服他——
我們考大學都是考了3年,我考上的是北京大學的本科,而馬雲是杭州師範學院的專科,後來新東方比阿里巴巴要早8年在美國上市,但兩者的市值是差了200多倍。
俞敏洪還提到過,當年他和馬雲都去了美國,都看到了美國的網際網路,但俞敏洪回國後就只是做了個新東方的電子郵件系統。
而馬雲呢,先是做黃頁,後又做阿里巴巴,他認定網際網路是未來,所以俞敏洪很佩服馬雲的遠見和格局——馬雲確實是有大商人的格局。
至於郭臺銘,原來還對馬雲不太服氣的樣子,但最近在烏鎮舉行的第五屆網際網路大會上,郭臺銘公開評價馬雲「不能說前無古人吧,但很難有後來者啊!」
當然,對馬雲欽佩有加的企業家很有很多,但無論外界是讚譽還是詆譭,馬雲依然是馬雲。
早在2013年,馬雲就開始安排自己的“隱退”了,那年他才48歲,正是企業家年富力強的黃金時期。
那一年,馬雲在某次專訪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何為無為而治,無為,無乃空也,仍為之——這才是人生。」
這句話打動了我。

什麼是perfect,什麼叫完美?
馬雲說,「沒有人是perfect。你只有收手,及早收手才能做到perfect。」
聯想到馬雲的花名、綽號“風清揚”——就是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派劍宗的高人隱士,可見“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早已是馬雲思想中的一部分。
風清揚還有一個特點是特別會教學生,比如武林絕學獨孤九劍就被他幾天之內傳授給了令狐沖。
嗯,馬雲的出身就是老師。
後來阿里巴巴員工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就有個“獨孤九劍”。
人需要悲觀的思考,而要樂觀的生活,或許只有這樣的矛盾交織和平衡,才能夠讓一個達到完美的狀態。
對於自己的萌發退意,馬雲說不僅僅是因為累和辛苦,最最重要的是「這個公司,假設我的能力不能再匹配這家公司,是對這家公司的巨大傷害,對無數的人是巨大的傷害。這個要明白。」
如果說這個理由是現實的抉擇,那麼馬雲一定還有自己對“有”和“無”、“空”和“色”的看法:
你不知道結局的樂觀,那是盲目的樂觀。我們要樂觀但不能盲目樂觀。所謂知天命就是你看到了結局,仍為之。何為無為而治,無為,無乃空也,仍為之。這才是人生。
你知道結局很悲觀,你還要去幹,那才是高手,那才叫境界。這是我的理解。我並不悲觀。相反來講,我樂觀了很多。樂觀悲觀不是展現給別人看的。

羅曼·羅蘭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十年前我很關心全世界,結果我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五年前我很關心中國的命運,我也過得很艱難;三年前我開始只關心公司,我的日子開始好起來。現在我只關心自己,越來越好。」
馬雲的強大,不如說是他思想的強大。
他的所思所想,大都是和別人不一樣。對這點,馬雲很清楚自己的特別:
「我要彌補我的體能不夠,我的智商不高。我的智商是一般的,我自己覺得,我的智商是一般的。但我對問題的看法可能跟別人不一樣,角度不一樣。我擔心的是別人不擔心的事情,別人擔心的事情我從來不擔心。所以看的問題不一樣。」
馬雲認為,真正的知天命者才能夠樂觀,也只有真正知道結局的人才能夠真正樂觀。
人總是在自己的思想水平達到了以後,人的行為和結果才會有真實的改變。
所以有人說,財富與其說是一種物質的獲取結果,不如說是人思想意識的結果。
「死去元知萬事空」
世界本來就是“空”的呀,人生本來就是“空”的呀,從科學的角度看,宇宙之大是看不到邊界的,而宇宙之小,小到極致,也是一片空白。
從思想的角度看,稻盛和夫曾說過高僧修行,在萬念俱空之後,在最最“空”到的最後,依然沒有任何東西,仍然是一個“空”字。

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濟顛道濟禪師圓寂前,曾留詩給世人告別。
其中所言,還是一個“空空如也”。
但是,如果你認為一切都是“空”,就什麼也不做了,只是混吃等死就行的話,那你就大謬特謬了。
多年前,詩人臧克家去參加國立青島大學自主招生的考試,語文只有一道作文題,而臧克家只寫了27個字就被高分錄取:
「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無邊的苦海。」
所以,知道了“無”卻向“有”努力,懂得了“空”卻仍然是“色”上認真,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悟道之前吃飯睡覺,悟道之後吃飯睡覺。只不過是,借假修真;只不過是,返璞歸真。
無為,無乃空也,仍為之,與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