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釋出Q3財報,金融業務會成為下一個增長引擎嗎?
這場遊戲寒冬,似乎成為了騰訊金融的春天。
雷鋒網AI金融評論訊息,14日晚間,騰訊釋出了2018年第三季度業績。財報顯示,騰訊第三季度收入805.9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4%。第三季度淨利潤(按非通用會計準則)為197.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騰訊強調,Q3營收增長主要受益於支付相關服務、網路廣告、數字內容銷售及雲服務的增長。
從資料上看,主要由支付相關服務及雲服務組成的“其他”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9%至人民幣202.99億元,佔收入總額的25%,高出廣告業務5個百分點。
再加上財報透露的雲服務收入“本年首三季的收入逾人民幣60億元”,不難看出, 支付相關的金融業務對本季度的營收貢獻功不可沒。
金融業務亮點背後,是遊戲業務的下滑和整體營收的增長乏力。
據財報,騰訊Q3網路遊戲收入下降4%至人民幣258.13億元。而本季度騰訊總收入雖比去年同期增長24%,但增速已創13個季度來新低。
這種形勢下, 有觀點認為,金融業務可能會取代遊戲,成為騰訊的下一個增長引擎。
從近兩年騰訊在金融業務上的佈局來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1、從幕後走到臺前
不同於其他網際網路巨頭,騰訊的金融業務並沒有獨立出來,此前一直處於分散低調的狀態,直到近兩年才逐漸走到臺前,清晰鮮明起來。
2015年騰訊撤銷此前以財付通為主體構建的金融業務架構,全部劃入到新的“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FiT)”。
2017年騰訊FiT官網上線,首次將全部業務線展示在公眾面前。直到今年9月,騰訊才將FiT直接改為“騰訊金融科技”,高調進行對外亮相。
2、大力加碼支付
近一年裡,騰訊在支付方面投入加大。一是乘車碼得到高度重視,馬化騰多次為乘車碼站臺,到不同城市推廣這一支付方式。
二是跨境支付方面也跑馬圈地,如今年10月騰訊向香港使用者開放內地移動支付服務,方便WeChat Pay香港使用者在內地以港元進行交易等。
3、牌照基本集齊
雷鋒網 (公眾號:雷鋒網) 瞭解到,自財付通於2011年和支付寶一道首批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以來,騰訊從2013年至今,已拿下了小貸、保險、銀行、證券、保險代理、基金銷售和徵信牌照。可以說基本已集齊了金融領域的重要牌照。
不過,騰訊金融業務也面臨著不少挑戰。
首先是監管大環境,近兩年金融領域尤其是金融科技領域監管趨嚴,這給包括騰訊金融在內的金融科技公司帶來較大不確定性。
其次是支付業務天花板逐漸顯現。一方面國內流量增量大幅減少,只能在存量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在海外支付業務上,騰訊很難通過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流量和粘性來助力支付業務,並且騰訊的海外金融投資佈局是從今年三月才開始的,至今共投資了三家境外公司,相比螞蟻金服等暫時落後一局。
總之,金融業務能否成為騰訊的下一個增長引擎,還需要時間給出最終的答案。(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轉載須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