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300億的京東,卻豪擲100億投入技術,投行怎麼看?

作者:龔進輝
日前,京東釋出了今年三季度(Q3)財報,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淨利潤同比猛增200%,達到創新高的30億元,而且是在持續高研發投入背景下實現的,含金量極高。淨服務收入佔比首度超過10%也是一大亮點,同比大幅增長49.4%,達到109億元。
整體來看,京東Q3財報給我的印象是穩中向好。一方面,核心電商業務京東商城經營利潤率達到2.2%,與歷史單季最高盈利水平基本持平;另一方面,京東收入結構持續優化,正從單純的2C平臺向更成熟的2C+2B雙翼格局轉變,歸根結底是其在技術研發和對外開放上的成果初步顯現。
而京東不斷改善的淨利潤又能支撐後續研發投入,進一步釋放技術紅利。由此可見,京東在技術上開始進入到投入與產出良性運轉的階段。可以預見的是,技術終將成為京東一大核心競爭力,不僅滿足自身發展需求,實現2C、2B通吃,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和行業創造巨大價值。
淨服務收入成財報亮點
眾所周知,淨商品收入一直是京東營收的重要支柱,由於商品銷售的毛利較低,淨服務收入將會極大地提振京東的利潤表現,即主要包括平臺及廣告收入、物流和其他服務收入,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從幾十億元到如今的109億元是個不小的突破。
除了大量品牌入駐和簽約商家帶來可觀的廣告收入,這是京東行業地位躍升的體現,淨服務收入增長近50%至109億元還歸功於兩點:
一是越來越多的品牌商使用京東智慧供應鏈服務。在過去的供應鏈中,消費者聲音要“過五關斬六將”、層層上傳後才能被製造商、供應商、品牌商獲悉,京東專門成立聚焦智慧供應鏈的Y事業部,核心是打造短鏈供應鏈,具有智慧選品、智慧庫存、智慧定價等功能。
供應鏈變短之後,他們就可以更快地聽到消費者聲音,從而使供應商的產能更為精準。以寵物用品品牌耐威克為例,此前既要向京東自營供貨,也要向其京東旗艦店供貨,還可能為京東其他第三方商家供貨,在運營上耗費大量精力和成本,效率較低。
在Y事業部打造的“庫存智享”場景下,耐威克只需向京東倉供貨,由京東倉統一根據銷售、庫存等資料合理為其在京東自營、京東品牌旗艦店、第三方店鋪商家們等渠道進行調配,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求。訂單由京東履約,時效大幅提升。
二是賦能沃爾瑪、步步高、曲美等線下零售商。與其說傳統零售受到電商低價衝擊,倒不如說其不思進取所致,過於依賴選址,對會員、選品、售後不重視,準確來說是意識到困局卻無力改變,根本原因在於資料處於割裂狀態。
而京東最大的優勢在於擁有最完整、價值鏈最長的零售資料,最有活力的會員運營體系,最廣泛的營銷觸達網路以及最高效的物流服務能力等。以資料為基礎的商品、會員和服務全面打通,可以使線下零售商傳統門店升級為智慧門店,創新消費場景,使消費者獲得隨時隨地的全新體驗。
在京東的持續賦能下,不僅使線下零售商原有業態經營更有效率,還能孵化出似像非像、從未見過的業態。前者代表是沃爾瑪,“京東萬家”系統使沃爾瑪根據配送位置就近門店送貨成為可能,讓商品以最高效、最低成本的路徑奔向消費者;後者代表是曲美京東之家,給不少人的印象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既有傳統家居店的影子,又超出傳統家居店的經營範疇。

京東為何高舉技術大旗?
無論是讓供應鏈變得更短還是讓線下零售商煥發新的生機,都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撐。因此,你會看到,京東掌門人劉強東在去年開年大會上喊出“京東全面向技術轉型”的口號,第二個12年將把第一個12年裡所有的商業模式全部用技術來進行改造,變成一家純粹的技術公司。
當時外界猜測,未來京東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將持續上升,可能短期內不注重回報。事實證明這一猜測是正確的,京東在技術研發上高舉高打,今年前三季度總投入達到86.4億元,遠超去年全年的66.5億元,其中Q3達到34.5億元,同比猛增96%。
如果算上去年Q4,那京東在最近一年技術研發總投入超過100億元,這對於一家年利潤只有幾十億元的公司來說實屬不易。利潤不高卻大手筆投入技術研發、無懼技術研發成本上升影響短期利潤和股價,京東用實際行動亮明瞭自身態度:打造科技驅動創新企業的決心堅若磐石。
京東之所以All in技術,根本原因在於技術將成為京東未來12年新的護城河,助力其在零售變革浪潮中佔據C位。其實,京東的技術信仰並非始於去年開年大會,而是更早之前就已樹立,其自營電商體系率先嚐到了技術帶來的甜頭。

目前,京東覆蓋全國99%地區,擁有550多個倉庫,庫存100%由AI的方式進行銷售預測、採購及補貨,庫存週轉天數僅為30日,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隨著供應鏈規模效應和管理效率優勢的逐漸顯現,京東商城經營利潤率從2015年的0.1%提升到2018年Q3的2.2%。
不難看出,提升物流效率和供應鏈效率成為京東鉅額科技投入的重點。目前,京東物流成本為5%,隨著無人倉、無人重卡、無人配送站、無人機、配送機器人技術陸續成熟和投入使用,未來有機會把物流成本降到3%以下。更重要的是,這套供應鏈技術不僅僅將服務京東,更將直接服務於整個行業。
基於AI、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技術,京東搭建的一體化開放平臺可以賦能廣大品牌商和線下零售商,推動其從零售商向零售商+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轉變。用人話來說,就是京東在玩轉2C生意的基礎上,未來將把2B生意打造成新動能。
儘管以物流為載體的供應鏈業務需要10年甚至20年,投入1千億甚至幾千億才能做成,但技術帶來的改變每天都在發生,價值已然開始凸顯。在剛剛過去的“11.11全球好物節”,基於智慧供應鏈,京東平臺智慧補貨自動單量同比增長136%,重點品類預測準確率達93%,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今年以來劉強東反覆強調京東不是一家電商公司,而是一家用技術來打造供應鏈服務的公司。
京東不為資本市場打工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近期京東股價一直不景氣,Q3財報釋出後差點跌破發行價19美元,市值暴跌300多億元,僅比電商新貴拼多多高出26億美元,令人唏噓不已。事實上,現在的股價表現並未反映出京東真實價值,絕大多數券商也看好其未來前景,在34家券商中,15家將京東股票評級為“買入”或更高,18家評級為“持有”,使我更加相信其股價被嚴重低估。

當然,我也理解為何京東會被資本市場低估,一個重要的原因在市場缺乏想象空間。2017年7月之前,京東一直按照電商公司的思路在發展,不斷提升規模、效率,通過規模效應、品類擴張等手段來提升盈利水平,這一發展模式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市值一度直逼百度,但弊端在於想象空間有限,因為核心電商業務終有一天會觸及天花板。
於是,2017年7月,劉強東提出“無界零售”戰略,宣佈京東從將一體化走向一體化開放,打造全新、數字化的零售基礎設施勢在必行,這意味著其必須走出舒適區,又一次進入投入期,加大物流網路的建設力度、持續加碼技術研發。因此,你會看到,最近一年京東物流倉儲面積增加400萬平方米、豪擲百億進行技術研發。
用京東CFO黃宣德的話來說,2018年是一個非常重的資本支出年,預計會在本年完成最重的投資階段。物流和技術的大幅投資,使京東淨利率承壓,盈利能力出現下滑,這讓不少投資者感到不安,清倉走人的不在少數,造成京東股價波動,卻暴露他們目光短淺、缺乏耐心。
在我看來,時代終究會犒賞那些瘋狂追求長期價值的企業,京東大規模盈利、股價重回正常水平甚至再創新高是大概率事件。一方面,京東從來就不是一家為資本市場打工的企業。任何一項重大決策都基於長遠考慮,而非著眼於追逐短期利益,重倉物流和技術是在零售變革浪潮下主動為之,而且每分錢都花得值得,為降本增效服務。
另一方面,京東呈現優勢保持、多點開花的發展態勢。劉強東曾提出“三條增長曲線”理論,即過去10年是第一條曲線,現在進入第二條曲線,主要是新品類的成長,比如健康、醫療、汽車、房產、服務和對外賦能;兩三年後將進入第三條曲線,主要是以技術拉動和供應鏈服務作為核心增長推動點,而Q3淨服務收入增長近50%,代表他的預言成真可能性大增,技術創收來得比預期更快、更猛。
結語
11年前,京東在一片質疑聲中開啟了艱難的自建物流之路,11年後已成為一大差異化競爭優勢,凸顯出劉強東異於常人的戰略耐性。如今,京東對技術的執著、面臨的壓力與當年決定自建物流頗為相似,或許冥冥中結局早已註定,即終將實現大規模盈利,而豪擲百億投入技術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