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所趨 商業航天必將形成資本賽道
投資者說 本報記者 王小霞
商業航天風口漸近已是大勢所趨,但是,相較於人工智慧、大資料等熱點賽道,商業航天賽道目前的熱度仍然要低很多。因為動輒就需要數億元融資,且回報週期非常長,這是一些喜歡賺快錢的投資人難以忍受的。
西安中科創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創星”)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創投機構,成立僅僅5年時間,但在成立之初,這家創投機構就將目光瞄準了商業航天領域,佈局了衛星製造、衛星測控、衛星運營、火箭製造、發射場服務等多個頂級商業航天專案。
數千億元產業已臨近“風口”
“我們很早就看好商業航天這個領域。”中科創星董事總經理張輝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並且篤定商業航天必將形成資本賽道。
因此,2016年在投資九天微星時,雖然當時的民營航天市場幾乎一片空白,但中科創星還是很快就確定了投資意向。一方面,九天微星非常符合中科創星投資硬科技的大方向;另一方面,九天微星的專案和中科創星的發源地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安光機所”)有緊密的關係。“我們出生於西安光機所,從神五到神十一傳回來的影象資料和衛星載荷都是西安光機所做的。”張輝認為,雙方未來在業務上會有一定的聯動和合作空間。
“當初我們投資時,九天微星剛成立沒多久,公司還只是停留在一個商業計劃書上,方案都還沒有做出來。而且整個商業航天賽道才剛剛浮現,市場上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只有一兩家。”在張輝看來,這樣的投資選擇雖然非常有風險,但大家對整個行業未來的發展還是充滿了信心。
從全球眼光來看,中國商業航天起步較晚,但隨著美國商業航天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對商業航天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進入市場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在短短的兩年裡,零壹、藍箭、星際榮耀、九天微星、天儀等私營航天公司相繼成立,騰訊、阿里、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也有涉足商業航天活動。
截至目前,我國涉足商業航天領域的民企超過數十家,數千億元級的產業已臨近“風口”,將與“國家隊”形成差異化競爭,成為航天領域的有力補充。
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較快,但與國外相比,我們仍處於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張輝說,首先,中國民營企業的火箭尚沒有一家真正能形成服務,之前的一些發射基本都是試驗性的。其次,在衛星製造和服務能力方面,民營企業也還沒有完全做出來。最主要的是,我國的商業航天應用端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
只有應用端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和閉環之後,才會有衛星的需求,才會有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的需求,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當前,我國衛星應用的市場需求也處於起步階段,很多客戶還不知道自己的業務可以通過衛星來解決問題,或者衛星可以給企業提供服務,企業可以用衛星來改變商業模式等。
“與國外相比,我們落後在兩個方面。”張輝告訴記者,一個是技術方面,一個是商業落地方面。“美國spaceX已經實現了重型火箭的回收重複利用,而我們的民營輕型火箭都還沒有造出來,差距至少在十年以上。另外,商業應用落地也相差至少十年左右,因為只有商業航天在太空的基礎設施佈局完善了,應用端的普及才能做起來。”
正因為有差距,才更要努力去發展。在張輝看來,太空資源是極其有限的,中國一定要儘早參與開發並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關乎到國家戰略安全和民族的使命,需要中科創星和更多投資機構共同來助力。
“除此之外,商業航天未來的市場收益也相當可觀。”張輝表示,太空經濟“有著長遠而持久的機遇”,雖然前期投資額大、投資週期長,但未來中科創星還會在這個領域儘可能多地進行投資,比如對創業公司從天使輪、A輪一直投到B輪,甚至還會往後再延伸一些。
未來,中科創星會以更開放的心態,尋找和發現更多好的、有價值的商業航天企業進行投資。同時,也會下大功夫繼續扶持已經投資的企業,為他們提供資金、技術支援以及公司經營管理上的幫助,讓這個產業鏈條上的專案全部打通,合作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進一步提高行業發展的效率,節省時間、節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