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多項研究表明手機致癌,這12張圖告訴你,如何擺脫手機上癮!

據說在這個時代,三天不用手機就活不下去了。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和最後一件事情是什麼?99%的答案是玩手機。低頭族、手機依賴症已經成為一種病,這種病引發的各種併發症,比如視力下降、頸椎病、交通事故等,更嚴重的是還可能誘發癌症。
多項研究已證明,手機致癌並非危言聳聽!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手機定義為“可能致癌”的物品,稱其與神經膠質瘤(腦瘤)有關聯。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公佈了自己長達十年的研究結果,他跟蹤調查了100名孩子10年發現:50位痴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而另外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
美國癌症學會(ACS)指出,長期使用手機會導致肥胖,並誘發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等各類疾病。
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稱,2G和3G手機的無線電波會引發腫瘤心臟病、肝癌和其他器官癌症。
最近,一項研究週期長達10年,耗費3000萬美元,經過成千上萬次小白鼠實驗的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經過射頻輻射後的小白鼠患兩種癌症的機率稍微提升。而在此之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手機發出的射頻輻射列為一種可能的致癌物質。
可怕的並不是研究結果,而是使用手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我們這一代人是如何一步步被手機毀掉的?

大部分人之所以擺脫不了手機,不是我們不努力,而是因為手機這個敵人太強大了。
手機和網路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標配,年輕人想要戒掉手機相當於治感冒。
手機軟體背後是一大批產品經理、資料分析員、品牌推廣的精心策劃,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做實驗和做調查,找到吸引我們多用他們的應用的辦法,他們目的只有一個:佔用你的時間和流量。
手機上的碎片化閱讀往往會讓人感覺在短時間內瞭解到很多資訊,但一覺醒來,又會發覺自己花了大量時間瀏覽的手機資訊都是雜而無用,自己根本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學習和成長,生活依然很爛。
“不要欺騙自己玩手機也是學習”,有多少人是以學習、看書、社交為由開啟手機玩遊戲的?
擺脫手機依賴的12個實用技巧!

1.開啟設定-通知-把大多數app的訊息通知都關掉,這些app的唯一作用就是刷存在感。

2.開啟微信-設定-通用-功能-關閉朋友圈,這個操作能省下40%的時間。

3.用好”飛航模式“,把工作和生活集中在某一個時間段,做好時間管理。

4.功能類應用關閉推送通知,很多app根本沒有接收通知的必要,例如音樂、修圖、計算器、購物、地圖、電影票、外賣等。

5.通訊類應用禁止“主螢幕彈出提醒”,只顯示未讀訊息數量,比如簡訊、郵件,這樣手機就不會每幾分鐘就響一下打擾到工作和生活。

6.給需要關注的事項建立推送,給每個應用建一個機器人,“當股票到達50元時通知我”“當 ABC 發含有 Z 關鍵字的狀態時通知我”等等,這就不用再找各種藉口看招聘資訊和股票價格了。

7.禁止自動播放和自動載入。幾乎所有的社交應用都自動播放,其背後是產品經理想方設法讓使用者停留時間更長的結果。

8.禁止“相關推薦”側邊欄, 使用廣告攔截外掛把網站側邊欄關掉。“你可能喜歡的”“相關推薦”等都是軟體為了提高訪問量的做法。

9.手機的購物APP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浪費金錢,這裡既沒有社交,連碎片化的知識都沒有,它只是用過度修飾的圖片來勾引你去用智付支付等手機支付軟體去剁手,在備忘錄裡面寫下你要買的東西,在空閒的時間開啟電腦直接在上面買。

10.刪除那些自己不用或者很少用的APP,不要讓它們佔用手機記憶體和寶貴時間,知道你肯定慢慢又會重新安裝回來,但這是一個”歸零“到慢慢增加的過程,讓你重新思考什麼app才是對你真正有用的。

11.每次有較強的玩手機衝動的時候,先等待10分鐘,利用這10分鐘想想其他事或先做其他事情,如果10分鐘後還想要玩才去玩,這是利用了“10分鐘原則”的心理學技巧,科學解釋是:我們的大腦容易被即時誘惑中的“即時”劫持,延後10分鐘做某件事後,劫持的力度就沒那麼大,甚至可以扭轉偏好,打破誘惑的劫持。

12.治療刷朋友圈上癮,可以限定每天某一個或某幾個時間段可以刷,其他時間禁止。經過一段時間後,不僅手機會少,而且朋友圈都可能不想刷了。
很多人不是手機上癮,而是無處安放那顆寂寞的心,玩手機更多的是玩寂寞。當有一天你找到了更有意義的事後,手機上癮自然而然治好了。
科技進步本身是為人服務的,但當人們誤解了科技時,也便迷失了自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