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拼多多Q3財報:誰給它扣上了三線狂歡的帽子?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2018年11月20日下午六點,拼多多發了季報。其實很多人都在等著看它上市後的第一份季報。
資料顯示,截至9月30日的2018財年季報,拼多多總營收為人民幣33.724億元(約合4.910億美元),同比增長697%。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平臺GMV達344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86%。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份還不錯的成績單,在釋出最新一季財報後,昨日夜間拼多多美股逆市爆漲近17%。
1
一週前,拼多多使用者幾乎0增長的言論甚囂塵上。好像是為了強行證明2018移動電商市場的萎靡,拼多多首當其衝被定在了寒流最先浸凍的那塊粘板上。但對這個資料追根溯源,卻只能找到一張Q3MAU及月環比圖。
使用者總量增速與MAU,好似不是一個東西,這個說法細究並不是那麼站得住腳。但無論如何,在Q3財報發出的那刻,使用者0增長的謠言不攻自破。
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平臺活躍買家數為3.855億,同比增長144%,較上季新增4200萬;三季度平臺移動客戶端平均月活使用者數為2.317億,同比增長226%,較上季新增3700萬。
但流言若來,便總是攜雨帶風。11月14日,美國得克薩斯州維權基金Blue Orca Capital釋出做空報告稱,拼多多誇大了公司營收和GMV並少報了人力成本及虧損額,其估值低於市場價值。42頁的報告,從營收到人力,從虧損到估值,條條款款,箭頭直指拼多多市場價值虛高。
但該報告推出當晚,拼多多股價漲11.66%,次日漲6.42%,兩日累計漲幅18.83%。做空機構用做空報告影響股市走向,是金融市場上被慣用的伎倆,被盯上的企業往往如被毒液附身的埃迪,不失控也一定會抖上三抖。
但這次被做空機構瞄準的拼多多,好像再一次沒走那條大家意料之中的路。美國做空機構估計對這隻中概股的風格有點迷,但它以為國人就能深諳“拼多多式現象”嗎?依稀記得當初黃崢帶著拼多多敲鐘時,很多人還在對這五環外崛起的新經濟大呼unbelievable。
歸根結底,財報是用來排除企業的,從財報中,你能看出這個企業到底是虛假繁榮還是基礎夯實,看財報,是避雷的第一步。這份拼多多的財報,我們還應該關注什麼?
菲利普•費雪早在上個世紀,就留下了投資的箴言:現金流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標。現金為王,要判斷一個企業的生存狀態有時看現金流量遠比利潤要重要的多。員工不會接受“利潤”做工資,乙方更不會因為你利潤高就給你賒賬。2008年,150多歲的雷曼兄弟,在賬面資產高達7000億美元的情況下轟然倒塌,引發了一場世界級的金融危機,就是因為它無法限時籌到200億元現金。
我們來看拼多多的現金流量表。截至2018年9月30日,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總額為人民幣225億元,而上一季度這個數字為103億元。該季度,拼多多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為2.497億元,去年同期的該項資料則為人民幣負6.821億元。截至2018年9月30日,拼多多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為人民幣150億元(約合22億美元),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為人民幣31億元。
報告顯示,拼多多正向的經營現金流基於平臺線上營銷技術服務收入的增加。第三季度,平臺實現營收33.72億元,同比增長697%。
2
從拼多多的首份季報中,還能讀出什麼資訊?
從平臺轉型後,廣告與佣金收入依舊是拼多多盈利的重頭,但與此同時,拼多多的營收成本、整體運營開支、銷售營銷開支也在大幅增長。
據季報顯示:
來自線上營銷服務的營收為人民幣29.741億元(約合4.330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896億元相比增長927%,與上一季度的人民幣23.710億元相比增長25%。
來自佣金費用的營收為人民幣3.983億元(約合5800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335億元相比增長198%,與上一季度的人民幣3.381億元相比增長18%。
營收成本為7.747元人民幣(約合1128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868億元人民幣相比增長315%。
整體運營開支為人民幣38.672億元(約合5.631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為人民幣4.706億元。
銷售與營銷開支為32.296億元人民幣(約合4.702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4.279億元人民幣相比增長655%。
總務與行政開支為3.056億元人民幣(約合445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為700萬元人民幣,主要因為員工數量和股權獎勵開支的增長。
研發開支為3.320億元人民幣(約合3830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的3580萬元人民幣相比增長828%。
在Q3季報中,導致拼多多虧損的重要原因不再只是營銷支出的增長,研發開支的8倍增長也讓拼多多的這份成績單下積累了很多的壓力。
但從這份支出分佈,我們也能看出下一步拼多多的打法佈局。這8倍支出具體用在哪兒了?拼多多表示,這部分錢的確是全用在技術投入上了,運用基於分散式人工智慧架構的深度學習模型,持續加強產品及推廣推薦的精準度。
拼多多企圖嘗試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合作,來提升公司在分散式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能力,在黃崢的構想裡,通過專項研發上的升級,平臺搜尋框的“山寨詞”將指向正規品牌,倒逼“傍名牌”商家知難而退。
除此之外,基於海量資料探勘和分析,平臺開發完成的假貨識別演算法,也能有效預警對買家有潛在危害的違規商品和惡意商家,並追溯生產源頭。8倍的研發投入,黃崢想要解決被大眾詬病最深的動搖拼多多根基的“假貨”質疑,通過對人工智慧技術,構建強大的防控體系,來去打通進化拼多多的生存環境。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在企圖用技術良幣驅逐劣幣的同時,拼多多也在進行著品牌場館的升級,開啟如今的拼多多,你會扼然發現國美電器、小米、噹噹、網易紛紛入駐“開店”,雙十一期間,據資料,拼多多平臺售出了超過20萬部最新款iPhone XS、XR和XS Max,相關交易額超過15億元。好像過不了多久,拼多多“拼”一個iPhone,貌似不再是一句調侃的笑話。
升級品牌館的背後,是拼多多在沿襲阿里走過的路徑,在淘寶的基礎上,阿里創立了天貓,用來進行產品類極的切割分離,名品折扣更名為品牌館亦如是,這是一場平臺形象的嘗試性重塑。
但吸引品牌入駐是硬幣的兩面,一方面它能讓入駐品牌和拼多多相互背書,一方面也有可能讓拼多多面臨失去價格優勢的風險。拼多多轉型的方向非常正確,但在若要轉型成功,還需想法解決頭上盈利與監管兩把達摩克斯之劍。
3
其實到現在,都還有人問,你說前有淘寶,後有京東,拼多多的生存縫隙在哪裡,這未免陷入了零和博弈的誤區。一個手機裝幾個購物APP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當買電子產品時,你不自覺的在京東和淘寶之間比價切換,但當你想給家裡增添點抽紙炒貨時,你可能下意識的開啟拼多多。拼多多自有屬於它的空間。
在8月的調查中,拼多多三級類目銷售資料中,抽紙排在了第一,其次是堅果炒貨以及床上四件套。在拼多多總銷量上,0-50價格的區間最受歡迎,其商品數量達到了57%!有75%的商品價格為1-100元。
你可能要說,這正是消費降級給拼多多帶來了機會。曾經很多人給拼多多冠以頭銜:三四線城市“眾籌”出的奇蹟,買的人多,單客單價低,攏住的只是消費力弱的次級人群,這一直被大眾詬病。
但其實,所謂消費降級,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降級”實質上是收入結構細分下的消費升級,中低收入的人群從不買到買,中高收入人群把購買重點放在了生活體驗和服務性消費。消費結構的變化讓很多人產生了消費降級的錯覺,那既然消費降級是個錯覺,所謂消費降級造就拼多多自然也是想當然的妄議。這首份季報,就能很好的佐證這件事情。
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中顯示:拼多多活躍買家年度平均消費額為人民幣894.4元,同比增長99%,較上季度的762.8元環比上漲17.7%。在本輪上漲中,拼多多一二線城市使用者的增長明顯。QuestMobile和獵豹大資料的相關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9月,拼多多一二線城市使用者的佔比接近50%。
這說明,肯定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一邊跟風揶揄著拼多多的使用者畫像,一邊悄悄點開了3億人都在拼的購物平臺,嗯,真香。
拼多多在維持使用者規模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了極高的使用者留存率。據QuestMobile資料顯示,隨著拼多多的發展,新電商與傳統電商的使用者重合規模急劇上升。截至2018年9月,拼多多與手機淘寶、京東的重合使用者數分別達到了9580萬和6351萬。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個月內的活躍買家數量3.855億,與截至2017年9月30日12個月內的1.577億相比增長144%。
拼多多在吸納新使用者的同時,和老使用者之間保持著很強的高粘性。
拼多多釋出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中顯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平臺GMV達344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86%。而據國家統計局此前資料顯示,2018年1至10月,全國網上零售額70539億元,同比增長25.5%;阿里2018財年報告顯示,集團GMV同比增長29.3%,其中淘寶同比增長22%,天貓同比增長36%;京東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集團GMV同比增長30%。
拼多多GMV同比增長386%至3448億,這個增速,高於同行平均增速近15倍,拼多多依舊維持著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市場份額增速。
這些年談起創業,我們眼中都是區塊鏈,人工智慧的高大上,拼多多說實話,並不高階,但它切中了我們最舒適的需求點,也用反向團購造就了社交購物這個新物種。從剛開始認為拼多多隻是曇花一現的社交電商泡沫,到現在說它是中國電商重要的創新和一部分,這個認知過程,就像當初拼多多火速上市一樣,並沒有花太久。
如果你問我,拼多多前景如何 ?那我只能請你再去悟一下文首的故事,在任何評價面前,資料是最堅實的證明,有些價值,需要時間去磨礪,忌過早定義。就像股神巴菲特那句名言一般:投資企業,而不是投資股票。
不進行研究的投資,必然失敗,但只看F10的投資如同掩耳盜鈴一樣可笑。你未必買入股票,第二天就想看到它高開紅透,抱牢一個成長股,遠比人云亦云陷入“處置效應”來的穩妥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