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調查:京城KTV集體過冬
作者 | 秋實
來源 | 娛樂產業(ID:yulechanye)
前段時間,許久沒有成為公眾關注焦點的KTV行業又重回人們的視野。
10月22日,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以下簡稱“音集協”)釋出公告《關於停止使用涉訴歌曲》,在公告中,音集協先是表示KTV經營者應該合法使用曲庫,使用他人作品必須依法取得授權,否則要承擔侵權責任,後又附上了一份超過6000首作品的歌單。
11月20日,南都發布調查報道《KTV向音集協交費十年仍用盜版曲庫,版權費去哪了?》。一時間,相關的新聞報道持續引發社會熱議。面對著本就人流日趨稀疏的真實生存處境,現在還被要求下架這麼多“侵權”歌曲,傳統KTV的日子看起來更不好過了。
很多人對於線下KTV的消費頻次確實是在大幅降低的。事實上,這種消費端的疲軟早已傳遞為供給端的衰落。
三年多前,隨著錢櫃北京朝外店的關門停業,市場上便開始湧現出不少傳統KTV生存境況愈發艱難的哀嘆聲。現在開啟地圖,搜尋北京市區的錢櫃,發現只有一家坐落於北四環惠新東街的孤零零的門店。
作為早於2001年就進入京城、 曾是無數紅男綠女晝夜排隊瘋狂追捧的時尚場所,錢櫃在北京市場的萎縮乃至潰敗不僅宣告了“很多80後青春的結束”,更是一種KTV市場在發生深層變革的標誌。
那麼,是KTV這門生意確實不好做了,還是傳統廠商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並沒有跟上年輕群體消費心理的變化並滿足他們的消費訴求,抑或其他原因呢?
錢櫃缺“錢”
“錢櫃是一個時代,我們青春的時代也在這裡結束了”,在2015年1月30日這樣一個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夜晚,一位歌友來到錢櫃朝陽門店,一邊拍照,一邊選擇用這樣的感慨跟眼前的錢櫃和身後的青春告別。

尤其是對於很多80後,在他們的青春記憶中,都存在著錢櫃的身影。
1995年1月,錢櫃以上海靜安寺店開啟了自己在大陸的商業征程。彼時,國內的娛樂資源較為匱乏,KTV這種新鮮、時髦的娛樂方式對人們有著極大吸引力。即便市場上也有競爭者,但錢櫃以高於同行的裝修水準、音響設施以及具有特色的自助餐俘獲了很多公司白領和大學生們的心,發展異常火爆。
到了2006年,國家出臺的一紙規定給行駛在高速列車上的KTV行業踩了一腳剎車:每日凌晨2時至上午8時,娛樂場所不得營業。作為量販式KTV的錢櫃是24小時營業,北京的大部分迪廳是在2時之後才開門。有歌友回憶起那個時候,表示若是想半夜去錢櫃唱歌,得悄悄地走小門進,這個時候,人就沒有之前那麼多了。
2008年,錢櫃高層又發生了所謂的“819政變”,原董事長劉英下臺,換由練臺生主事。新官上任三把火,為求快速降低成本,練臺生領導的錢櫃開始在內地採取了降薪、裁員、調價等多種措施。
較為激進的降薪手段引發了管理層的震盪,部分核心高管紛紛選擇出走。自這起人事爭鬥之後,錢櫃在大陸的發展之路便不再順遂。更重要的是,外部競爭的加劇,對顧客體驗也在變得遲鈍,錢櫃開始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核心優勢。
不斷上漲的租金和歌曲版權費支出、走高的人員薪資福利成本、不低的設施保養費用、曾經團購大戰對價格的壓制,這些都越來越成為錢櫃發展的“不可承受之重”。同時,近幾年政府三公消費中出現的豪擲景象不再,這對目標客群定位相對高階的錢櫃來說也不可謂沒有衝擊。
曾有自稱為錢櫃前員工的人在網上爆料:鼎盛時期的錢櫃每晚營業收入可達 50 萬以上,一年營收 2 億左右,利潤佔 3 成。而據2015年初相關媒體的報道:錢櫃在關張前夕每晚的收入只有 2 萬元左右。就這樣,鼎盛時期的錢櫃在內地的門店從2008年的18家驟降到現在的不足7家。
麥樂迪不“樂”?
除了“缺錢”的錢櫃,成立於2000年、發展歷史同樣“久遠”的麥樂迪現在看起來好像也沒那麼“樂”了。
娛樂產業(ID:yulechanye)通過大眾點評查詢到了在北京看起來頗具人氣的麥樂迪雙井富力城店,並進行了實地走訪。雖然在平臺上有高達4700多條評論,地理位置上也坐落於京城較為繁華的東三環雙井商業圈,但是當娛Sir選擇在一個工作日的下午三點左右進入門店時,卻感覺到了一股“寒意”:只看到了一兩個服務員和幾個顧客的寥寥身影。
店內空間很大,目測超過1000平米,不過就當天下午的營業狀況來說,利用率明顯不足,有些通道甚至都沒有燈光。跟前臺交談之後,得知空閒的小包、中包都還有。在店門前豎立著長期招賢納士的牌子,用手按上去能感覺到厚厚的灰塵。其中大部分崗位的底薪均在3700-3800元左右。
在營銷和服務方面,品牌也有一些動作。如同百靈鳥進行戰略合作,進行“量‘聲’選曲”的教唱歌的聲音培訓;在店內擺放了指引機器人,方便顧客進包廂和衛生間。
行業新貴
不過,幾家憂愁幾家歡喜。相較於錢櫃們的不斷後退,如唱吧麥頌這樣的新興KTV連鎖品牌正在步步為營。據瞭解,成立於2014年的唱吧麥頌目前在北京的門店數已超60家,全國更是突破了300家。
不同於一些空間浩大、包間眾多、充滿著濃濃土豪氣的傳統KTV門店風格,唱吧麥頌走的是被稱為“小快靈”的商業模式。門店面積普遍不大,一般在500-800個平米之間;投資額度不高,200-300萬的範圍使資本回收週期能被控制在18-30個月之內,成本控制上顯得較為靈活。
如唱吧麥頌北京崇文門店,這家店坐落於二環內的搜秀城國瑞購物中心四樓,店內空間大約在500-600平米之間,有22個包間左右。在工作日期間的陽光場(12:00-18:00),包廂的非會員單價在79-229元不等;遇到週六日,整體單價會比工作日貴上20塊。昨天下午四點,當娛樂產業(ID:yulechanye)想進入店內進行消費時,卻被前臺告知除了個別的超大包房,已經沒有了其他空閒包廂。從現場情景來看,這家店在空間利用率上顯然達到了較高水準。
自今年4月拿到億元A輪融資的唱吧麥頌,將自己的品牌Slogan更換成了“JOY WITH MY SONG 與聲聚來”,開始致力於做年齡在18-30歲範圍內人群的音樂聚會運營商。體現在產品設計上,唱吧麥頌線上下做了一個舞臺、雙向互動、三面螢幕、四支音響的包廂設計,在線上與唱吧APP等平臺聯動衍生出了“唱吧秀”、“APP歌單匯入”等新鮮玩法。
娛Sir曾去過青年路旁邊的唱吧麥頌店跟朋友一起K歌,對手機可以點歌、切歌、付費的功能印象深刻,這在某種程度上打通了線上與線下之間的壁壘,形成閉環。
唱吧麥頌的“突飛猛進”離不開2017年公司切換成加盟模式這點,經過短短一年左右,門店數就激增了近10倍。
相較於唱吧麥頌的“激進”,純K則顯得“穩健”了不少。自2013年左右進入北京市場,固守直營模式的純K如今在京城只開了兩家門店,不過它們分別坐落在北京的工體和國貿這兩大繁華商圈內。
在門店運營和業務拓展上,純K也採取了一些動作。純K國貿商城店的一位管理人員告訴娛樂產業(ID:yulechanye),“後期店內引入了指路機器人,因為我們發現它確實能給客人帶來更多便利;為了增加營收、不依賴於包間費,純K在餐飲上開闢了很多新的品類,不同於一般KTV只有果盤、小吃、飲料這些半成品,我們這邊是新鮮的食材,能提供更豐富的菜餚”。在純K門店的前臺上,娛Sir確實發現了一張印刷精緻、頁數頗多的宣傳選單。
即便如此,面對著競爭日趨加劇的市場,他也坦承純K工體旗艦店近幾年的營收額已經出現了下滑,公司高層好像也正在考慮開放加盟模式。
除此之外,還有抓住了“網際網路+”風潮、成功實現傳統KTV轉型的例子K米。K米成立於2015年5月,是上市公司星網銳捷旗下的子公司,而星網銳捷的另一全資子公司星網視易則有著十多年的KTV經驗,遍佈全國的200多家服務商,為KTV商家提供硬體及軟體的服務支援。
2018年3月, K米及其官方微信公眾號“K米商學院”(K米麵向KTV商家的資訊釋出平臺)獲得了由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與美團點評聯手領投的1.2億元B輪融資。
業務發展加上資本加持使得K米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KTV聚會娛樂增值服務運營商之一,據K米的官方資料,其服務的KTV娛樂場所已超6萬家,全國聯網包廂達60萬間,佔據線下KTV市場70%份額;線上App使用者達7000萬,微信粉絲達3500萬。
風靡過後的迷你KTV
近幾年,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之後,一種電話亭式的迷你KTV悄然遍佈在商場、電影院等商業熱點區域。想唱就唱,唱完就走。與傳統KTV相比,這種基於網際網路平臺的自主休閒娛樂方式,利用人們在逛街、等待間隙所產生的消費場景,成為很多人尤其是年輕群體消磨碎片化時間的“神器”。
據瞭解,市場上曾出現過如咪噠miniK、WOW屋、聆嗒minik、友唱M-Bar、科美唱吧、愛唱love sing、迷你KTV(真叫這個牌子)等眾多迷你KTV品牌,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它們的功能卻都大同小異。
最初以製造遊戲機起家的艾美科技從2013年開始嘗試研製類似於迷你K歌房的裝置,經過幾個版本的迭代、升級,於2014年生產出了第一代的咪噠;友唱是前沿科技於2016年6月內部立項並聯合友寶線上推出的一款迷你KTV產品,發展高峰期曾在全國近30個省份、140多座城市鋪設了數千臺裝置。
值得指出的是,去年5月,友寶線上花費了1.2億元收購了友唱;近期,友唱的母公司友寶線上又獲得了來自阿里系基金的12億元意向增資,已身為新三板自動售貨第一股的友寶線上擬申請從新三板摘牌,有望走向更大的資本市場。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友唱有了來自阿里的強大資本加持。
雖然發展情景一度異常火爆,但是技術門檻不高、產品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使用者體驗不佳等問題正逐漸或已經成為迷你KTV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阻礙。在娛樂產業(ID:yulechanye)所做的小調查中,超過9成以上的人給體驗過的迷你KTV打出了不足80分的成績。
當人們的新鮮感褪去,迷你KTV還能否持續保持盈利能力也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問號。據悉,目前除了頭部的幾家之外,其他玩家的生存處境正在變得愈發艱難,或逐漸沉寂、或已經消失。受此影響,部分從業者也在經歷著更加頻繁的工作變動,如娛Sir認識的一位在某知名迷你KTV品牌中工作過的人近期就已跳槽。
潮起潮落,無論是傳統KTV,還是新興KTV,抑或是擁抱網際網路的K米、搭上共享經濟和移動網際網路熱潮的迷你KTV,它們的興衰沉浮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商業圖景,這背後也勾勒出了近幾十年內中國人的娛樂方式變遷史。
不同於以往那個一部劇就能引發萬人空巷的年代,如今,看劇集綜藝和短視訊、刷朋友圈、玩把吃雞……人們在線上有了太多可以選擇的消遣方式;出國旅行、組局狼人殺、去音樂節、看話劇、去影院看電影……人們線上下也多了不少可以體驗的生活樂趣。
在消費方式日趨多元化的時代環境下,KTV這個行業可能正在經歷著一場蛻變和“重生”。
編輯 | 丹丹
優質專案“融資首發綠色通道”:創業者請加微信shoujiyezi5415,務必註明專案名稱;或傳送BP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