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 | 5G盛宴,各路神仙都怎麼吃?
文/劉興亮(微信公眾號:劉興亮時間)
↡
5G已來,無可阻擋。
當你看到這三個圖片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
國內三大運營商,先後劍指5G,釋出了品牌Logo。兵馬未動,旗幟先行。我的感受有三點:
從電信的「Hello 5G」(程式設計師熟悉的味道: hello world!),到移動的「5G++」(又一個程式設計師熟悉的味道: C++), 再到聯通的「5G的n次方」(還是熟悉的味道:求冪運算),居然自然的組成一個完整的序列。
首先是折騰5G這兩個字元,各種花式變形。其次是折騰「未來」這兩個漢字,各種花式造句:「賦能未來」「未來無限可能」「讓未來生長」。請問,這三句有啥區別?
未來的5G世界裡,運營商到底是什麼位置呢?5G,不僅僅是屬於運營商的。從技術和商業的角度看,它是一個生態;從利益的角度看,它是一場盛宴。在這場豪華盛宴裡,運營商只是其中一個角色,而非全部。
既然先說到的是運營商,不妨就從運營商開始。
在現代通訊的世界裡,有一個經典的劃分叫「雲—管—端」。我國三大運營商的收入雖然讓全世界眼紅,但自從移動網際網路興起之後,他們一直有一種煩惱,這種煩惱可不是「少年維特之煩惱」,而是「中年運營商之煩惱」。
運營商的地位很高,位置也非常重要,但他們還是感覺非常的遺憾,因為他們處於「管」的部分,乾的是資料和語音搬運工的活,錢是掙了,卻沒有享受到紅利裡最精華的部分。
過去十年,人們津津樂道的是處於「雲端」的阿里騰訊,美團頭條,京東滴滴,或者是處於「終端」的蘋果三星,華米OV,很少有人再說移動電信聯通了。
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痛苦,除了他們自己。處於關鍵的位置,控制著命脈,大把的錢卻被別人賺走了,總有點「為他人做嫁衣」的感覺。
不甘心啊!
為此,運營商首先開始在雲端發力。在4G時代,中國移動就有了自己的「咪咕」品牌,包括咪咕視訊,咪咕音樂,咪咕閱讀,通過這些應用服務,想搶佔到一些使用者,分一杯羹。在5G時代,他們會加強這些業務:更高清的視訊,更流程的體驗,更快的下載。
目前,運營商們在雲端的競爭力還比不過各個領域的王者,但是,未來呢?他們在覬覦著未來,這從三家的5G Slogon就可以看出端倪:一個是「賦能未來」,一個是「未來無限可能」,另一個是「讓未來生長」……
可以肯定的是,5G時代,運營商肯定更加不滿足於「資料搬運工」的角色。比如在雲端計算和雲服務領域,運營商也都有了自己的「XX雲」,活躍於各個招標的戰場,活躍於企業和政府這些To B的領域。
5G時代,物聯網將是一塊很大的蛋糕,建立在物聯網基礎上的智慧城市這樣的專案,自然運營商也不會缺席。還有車聯網,運營商也在介入。
對於運營商來說,會不斷的拓展自己作為管道之外的角色,不斷的拓展自己的邊界,進入那些可能帶來更多收益的領域。
當然,作為自己的核心資產——5G網路,無疑還是立足之本。
在運營商的上游,是裝置商。主角就那幾大巨頭: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再加一個三星。
應用未到,網路先行。和運營商相比,裝置商更早的獲利,更早的吃上了5G的大餐。
前面的幾大裝置商都號稱自己有幾十個5G的合同,那就是Money啊!有合同在手,就可以加大投入,招兵買馬。
對他們來說,對5G只想說一句話:你咋才來捏?
之前高投入的研發終於看到了曙光,那些埋頭苦幹的工程師們終於迎來了希望。整個公司因此而活躍起來,有銀子流進來,就是甘泉。
裝置商不僅僅賣裝置,還賣軟體和服務。裝置有天線、基站、傳輸等等。在5G時代,因為很多網路單元是虛擬化的,所以需要支撐軟體,通常也是由裝置商開發和維護,所以和之前的2/3/4G時代有很大的不同,裝置商同時扮演者軟體提供商的角色。
由於5G是個新事物,裝置商進入這個領域比較早,通常有更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他們還在5G的早期提供解決方案,幫助運營商建網,提供專業的服務。
隨著人工智慧,大資料,AR/VR的發展,一些裝置商也意圖在這些應用領域有所斬獲。所以,在一些展會上,經常看到他們也拿出一些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的解決方案。在這些領域,裝置上能吃到多少,我不太樂觀,畢竟,術業有專攻。
從裝置商再往上游看,是晶片供應商。
華為被美國掐了脖子,讓所有人都知道了晶片的重要性。一臺裝置裡那麼多的晶片,少了一個都不行。所以晶片供應商的強勢地位可想而知。
經常聽到的所謂5G晶片通常指的是基帶晶片,這是最關鍵的部件。它的核心供應商是高通,聯發科,華為,展銳,三星,英特爾。基帶晶片承擔了無線資料傳送和接收的關鍵職責,因此能提供5G晶片的供應商地位就很重要。
5G晶片不僅僅在網路側需要,每個手機上也都需要,網路側和使用者側的5G晶片協同,使得資料得以在5G網路上傳送。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晶片,比如CPU, 記憶體,快閃記憶體,資料交換等等晶片。
和4G相比,5G的基站會更多,每一臺裝置都需要這些晶片,因此,晶片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
從華為遇到的情況可以看出,晶片從技術底層對5G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晶片一旦缺貨,5G的偉大理想就要成為泡影。
因為晶片的技術門檻很高,壟斷性強,掌握著價格的話語權,所以他們無疑會成為5G時代早期最大的受益者。
向運營商的下游看去,就是各種應用。這些應用也分為兩大類,一個是To C,一個是To B。
To C這一部分和過去有相同的部分,比如之前的那些社交,電商,娛樂,出行,生活服務之類,另一個部分會有不同,比如AR/VR應用,比如自動駕駛。
在網際網路的應用創新已經接近天花板之際,5G的高速低延遲大容量的資料傳輸能力,使得AR/VR和自動駕駛成為了可以實現的目標。AR/VR在遊戲娛樂,互動方面會帶來遠遠超過當前的體驗而獲得更多的使用者,自動駕駛則會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在這兩個領域產生新的獨角獸是完全可能的。
因為5G的到來,很多老牌的網際網路巨頭和新的創業者投入到其中,成為了當前不可多見的熱潮。
和To C相比,我們看到了5G帶來更多的是To B的熱潮。這個熱潮非常特別,也非常熱鬧。如果說To C基本上是裝置商,運營商和應用服務提供商各幹各的,基本上沒有大的業務交集的話,到5G時代的To B領域,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裝置商,運營商和應用服務提供商或者說是網際網路巨頭,都一起湧入這個戰場進行廝殺。
和To C不同的贏家通吃的局面不同的是,To B雖然市場更大,但是是一個分裂的市場,需要深耕細作,投入巨大,難以快速複製成功的模式,而且需要很強的行業能力,無法的短期形成壟斷的局面。政府,教育,醫療,金融,電力,石油……這麼多行業,一個專案做下去週期也很長,考驗的是耐力。
所以,短時間內,5G時代的To B市場是一個諸侯爭霸的市場。作為應用服務提供商的網際網路巨頭想在短期內複製曾經的輝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塊蛋糕雖大,很吃起來很費力,而且需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5G盛宴,不容錯過。早期能吃到大餐的是晶片供應商,到了某個階段,隨著訂單的增多,裝置供應商逐漸佔據上風,當網路建設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該輪到運營商過著坐地收錢的美好日子了。
當然了,最終這個大餐會落到應用服務提供商手中,因為他們擁有使用者,而且使用者的需求不斷的變化,他們就能不斷的提供新的服務,反覆的從使用者那裡掙到錢。就如同我們過去看到的一樣。
有時候,裝置商,運營商,應用服務提供商會彼此搶佔對方的地盤,但是在我看來,他們都有自己的護城河,總體上難以在對方的地盤上掀起大的風浪,基本上小打小鬧。都在同一個5G生態系統裡生存,都會吃到大餐,何必要讓人感覺吃相難看呢?
從上文看來,5G的盛宴似乎與我們這些使用者無關,是嗎?當然不是,他們吃到的是大餐,賺到的是銀子,而我們這些看客,享受到的是5G帶來的便利和幸福。
▴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