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市場“二戰”:重塑行業,華為雲「錯位突圍」
在雲戰場上,華為一直以來是個特殊的存在。
於大眾看來,它“陌生又熟悉”:陌生在於,一年以前的行業性公有云專業排名裡還鮮見其蹤影;但熟悉感則來自私有云領域中,它又常以絕對的頭部地位“刷臉”各類榜單。
質疑的聲音批評它“起了大早卻趕了晚集”:作為一個八年前就開始佈局雲端計算的IT巨頭,業務對外公開發力是在五年之後。這五年,是其公有云業務內外都近乎隱形的五年,同時也是比它佈局稍早的阿里雲突飛猛進的五年。
但近兩年的表現又讓它收穫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廣泛肯定:資料顯示,華為雲2018年上半年實現收入同比增長7倍,合作伙伴增長45%,雲市場新增上架應用872個;Gartner MG最新報告中,已經認定其為標杆雲服務商;Forrester在2018 第三季度的中國主流公有云廠商評估報告中,更是將華為雲歸入了領導者象限。
外部視角里,華為雲的成長曲線有著“成立很早”、“釋出很晚”、“進步最快”的複雜性;但對內而言,上述複雜和特殊都是這家傳統IT巨頭自我開刀、再次更新的必然結果。
換言之,外界所認為“華為雲‘消失的五年’”,恰是其完成自身“轉基因”必須的砥礪五年。
“消失的五年”:自我開刀的“轉基因”改革
2010年年末,“雲帆計劃”成為了華為雲的歷史開端。此後的五年,此項公有云業務華為對外均閉口不提,是為“華為雲‘消失的五年’”。
五年期長,它並未流於口號,不了了之。相反,轉為地下的核心原因是這家公司在思考如何“革自己的命”。
華為的基因是產品。用華為雲總裁鄭葉來的話說,華為過去擅長的是“賣裝置”——從CT到IT再到智慧消費級終端,研發和生產貫穿在華為的骨子裡。
公有云賣什麼?服務。產品公司的邏輯是銷售硬體,一次付費;公有云不同,需要前期在裝置上巨大投入,而後從持續的服務中收取費用,這形成了當下網際網路廠商們暫時主導公有云的局面,因為它們本就是服務出身,對此輕車熟路
一家做產品的公司能做好服務嗎?後來的事實說明,模式驗證可行但道阻且艱,微軟Azure成功在前,但戴爾、惠普、思科等“造雲”又均告失敗。對華為而言,困難重重。
有待自我開刀的地方大致歸為三處:體系重建、利益競合、思維慣性。華為過去若干年的產品體系已經趨於穩定——“研、產、管、銷、售後”。對於相對標準化的硬體而言,前述體系是高效流通的,但是一旦換用到雲服務上,末端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最上游開發思維要能跟上迭代速度,凡此種種,都有所不同,要想轉換成功,圍繞“雲服務”的體系重建是必須的;利益競合易於理解,但又更為殘酷——賣硬體時,華為輕資產運作,賣一單是一單,現金流好看,但云服務是個前期重資產投入的生意,需要規模化、長期化,這不可避免地會讓資金流比之前緊張,最致命的是,對於一部分客戶而言,硬體和雲是“二選一”的抉擇,這兩個業務如何平衡,避免衝突,同樣是“左右手互搏”的難題。
好在華為一直強於執行。《財經》曾提到,在其提出前述公有云計劃後,華為隨即將當年國內公有云領域的40多名種子型專家收之麾下,隨後以此為核心力量的公有云團隊基於華為虛擬化技術的深厚積澱、僅花不到幾個月即完成了公有云平臺的核心研發。《財經》援引內部知情人士的話稱,在低調運營的這幾年裡,公有云業務對華為最大的貢獻不在於收入,也不在於積累了多少使用者,而在於幫助華為構建了服務公有云使用者的業務體系。這讓華為在服務中小企業使用者的經驗、意識和流程上大獲裨益,也讓其在公有云的路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這五年,公司內部人才的儲備、資源的傾斜、戰略上的彼此妥協讓步、部門的調整與穩定——多方力量互相成就,最終讓這家產品公司完成了其圍繞雲市場的服務化轉型。這場自我開刀的“轉基因”改革成為其2015年以後公有云得以“顯山露水、成長迅速”的關鍵前提——這五年並非消失,客觀來說,這實則在以一種俯首的姿態修煉內功、蓄勢待發。
AT有地盤,華為雲“錯位競爭”
自我挑戰,最為不易。
華為選擇自我基因重塑,耗時五年,在中國雲市場發展的時間長線上,這個戰略選擇無意對錯,只有利弊。好的一面是架構調整完畢、方向已然清晰,一家產品公司完成了服務化的成功轉型;弊端也很顯見——“加速晚”。
不過,鄭葉來認為,雲端計算市場的“第二戰”才剛剛開始。換言之,無論在中國公有云市場,還是全球雲市場,華為都有其車道可“錯位競爭”。
客群是華為的“錯位差異化”之一。某種程度上,阿里雲的興起離不開伴隨著雙創熱潮興起的大量創新企業、中小網際網路企業,後者業務天生跑在雲上,又對成本敏感,這是阿里雲的優勢所在;但另一方面,同樣為數眾多的政府單位和企業也亟待數字化轉型,他們的需求、痛點更為複雜,這正是華為雲的優勢客群,也正是其機會所在。
以華為雲與“國社”——新華社的合作為例,新華社等大型權威新聞機構主要核心系統有3個——採、編、發;過去無論是總社還是海外各分社都採用自建,但對於分社而言,自行搭建機房、運維,人力成本高且故障率也不低。但這個時候,雲服務的介入方式並不能只是單純的線上服務模式,因為可能比如其中採集和編輯系統部分部署在私有云上,釋出系統部署在公有云上,對於新華社而言,需要的是一個混合雲解決方案,那如何解決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間資料的遷移,成為了一個重點。華為雲的優勢便體現在具有深厚的IT技術服務能力和本地化響應能力,使得供稿效率、傳輸速度和同步性有了明顯提升。
除了差異化的客群,華為雲被諸多客戶選擇的另外一點則是其保持中立、足夠開放。
當代網際網路,資料是企業的核心資產,在商業下半場中,很多企業的業務競爭又很難避開阿里、騰訊,因此諸如遊戲、電商、金融、資訊等行業的公司在選擇公有云服務時,對阿里雲、騰訊雲有所顧慮。
網際網路巨頭可能有地盤之爭,但對於華為而言,過去是賣基礎的硬體IT設施,現在則是將客戶消費的IT基礎設施以服務的形式提供,本質並未發生改變,它依舊中立,並強調資料主權,這在華為雲的戰略上體現為“三不”——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中不做股權投資。
具體而言,不碰資料,技術性手段保證企業和政府的資料主權安全;不做應用,即僅做好平臺角色,不與應用開發商爭利,保護客戶已有投資,讓現有應用平滑遷移到雲上,不鎖定客戶;不做股權投資,就是不會以投資的手段,去培養華為自己的整合商和應用開發商,而是選擇中立的、市場化競爭的合作伙伴共同繁榮。可以看到,華為正努力把中間的平臺角色做好,提供一個透明的IT基礎設施服務,強於核心,恪守邊界,這正是它另一大“差異化”打法。
除了在國內公有云市場有錯位打法,在全球雲市場上,華為同樣優勢明顯。
隨著國內人口和流量紅利不再,企業出海正成為中國企業尋求新增長的行業大勢,在這個過程中,本土企業在海外市場落地有明顯的痛點,比如海外網路資源獲取速度慢、頻寬無法按需調配和計費、新興市場如亞非拉等國家網路資源獲取困難、各國合規要求嚴格等等,都成為出海企業的掣肘所在。
對於出海企業而言,華為面向全球的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都具備天然的優勢,它既比海外雲服務商更懂中國企業的需求,又比中國雲服務商更具備海外落地的深厚積澱。尤其對於雲端計算這種很難局域性做大的業務,本就依賴全球性的佈局,華為雲自然更具話語權: 在今年11月初華為雲完成其南非大區的開服之後,其雲生態圈已經覆蓋中國、東南亞、歐洲、俄羅斯、拉美與非洲等全球22個地理區域、37個可用區,諸如新華社、標緻雪鐵龍集團、桑坦德銀行、歐洲核子研究機構CERN、智利第一大零售商Falabella、阿根廷最大物流公司Andreani等各地區各行業的標杆客戶都借力華為雲進一步發展自身業務。
不同於阿里雲、AWS主要服務中小企業,後者常被部分業內同行認為對不可靠服務的承受度更高,對於雲服務中的故障寬容度更強,今年8月騰訊雲故障導致諸多客戶資料丟失便是一個實際例證。但對於主要服務政、企等大中型客戶的華為雲而言,其服務的可用性和穩定性要求遠高於前者,爭取客戶的難度也更大,因為這類客戶對雲服務謹慎也嚴肅,在招投標時極為重視平臺的技術成熟度和運維的精細化程度。前述諸多客戶選擇華為雲便是出於這種技術實力和服務質量的認可。
事實上,新華社此前在海外諸多分支機構落地時存在的痛點,基本為大部分企業出海同樣會遭遇的,概括而言即傳輸效率、改造效率、管理效率低;資料安全、法規合規性安全待解決;服務響應速度慢、運維成本高等。
具體來說,針對傳輸效率,華為雲通過Region間專線及其網際網路Fillp專利技術進行提升優化,解決了其海外分支機構過去常面臨的下載稿件慢、頻繁中斷等問題;改造效率方面,比如擴容依靠公有云快速擴容,合營雲極大減少Region增加的時間,以簡化擴容流程且迅速完成。
而在資料安全和落地合規安全方面,前者一是有“三不”戰略的原則保證,另外它所具備的中國唯一全平臺全節點全服務的PCI-DSS安全認證資質則在技術方面予以權威的中立性證明;同時,華為雲與德國電信、法國電信、西班牙電信及中國電信等頭部電信運營商深度合作,以合營的方式保證服務的合規性。
值得一提的是其通道能力,如上所述,華為本就是面向全球的企業,它在170個國家和地區的本地服務團隊、技術支援中心,研發中心,OpenLabs,解決方案中心和培訓中心等,讓它集中管理效率更高,運維成本更低,並提供響應更為及時的本地售後服務。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差異化的客群、中立的角色定位,還是海內外的技術服務反饋,華為雲的“錯位競爭力”都不是憑空而來,站在更巨集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突破機會,都是建立在它自身圍繞IT產業從底層晶片到系統再到CT的產品和技術這樣完整體系佈局之上的——這決定了它具備提供更高性價比的雲基礎設施的能力,也外化為它的軟硬體協同一體化、全棧能力等技術積累——從今年華為釋出的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和AI晶片便可窺得一二。
先自我角力,再重塑行業
華為三十年:它進入的每個領域無一不缺巨頭在前把持,對手看似牢不可摧,但它總能以退為進,步步為營——起家的電信裝置業務去年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廠商;從2004年正式成立的智慧手機(即終端)業務,也於今年第二、三季度銷量超過蘋果做到了全球第二。
結果何其奪目,過程即何其艱辛。2002年IT泡沫幻滅時,公司內外交困、幾近崩潰;2010年,華為參與Sprint Nextel總額50億美元的網路裝置升級採購,因美國商務部干預突遭出局;自2012年起至今,美國政府多次以莫須有的安全之罪試圖封殺華為,阻力重重… …華為三十年,無一程無阻無憂,但華為都挺過來了。
“雲管端”是華為的巨集觀戰略:手機是端、電信裝置是管,二者均已開啟局面。而在雲戰場的“二次戰爭”中,“端”、“管”遭遇的挑戰,“雲”同樣面臨,八年積澱,它首先是對內自我角力,重塑了自己,繼而厚積薄發、向外較勁,路徑固然不容易但好在步履踏實。
並不過分偉大,也絕不怯懦弱小。無論早晚,華為雲都來了,如同它在歷次行業轉折中那樣,抓住了有限的視窗期,正繼續“前進在迷航中”:眼下,與新華社一起,華為雲在重塑著傳統新聞行業,更迅速更安全也更便捷;未來,它將與更多行業“嫁接”、助力“雲化”。
華為三十年——前半程自我角力、埋頭積累,後半程集腋成裘、重塑行業。全球五朵雲,現在中國只有阿里一朵,華為能做第二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