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的風險、不確定性和未知:你未必總能做出正確預測,但可以未雨綢繆
編者按:本文來自 iMac+MacBookAir7%2C2+OSX+OSX+10.11.6+build(15G21013)&version=12020810&nettype=WIFI&lang=zh_CN&fontScale=100&pass_ticket=4TjgP%2FNqunFgDH3Er%2BEXs59Ldq3C9w%2B4W9pwnCMeVpDJkp1zyxF5ScKkiwW%2BuxsH"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noindex">微信公眾號“一個胖子的世界”(ID:we_the_people) ,作者:柳胖胖,36氪經授權釋出。
這篇文章譯自Richard Zeckhauser的相關著作節選,他是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全美多個橋牌比賽冠軍獲得者。
查理·芒格這麼評價他:“正確的思考方式就是Zeckhauser打橋牌的那種方式,就這麼簡單。聰明人也犯一些糟糕的錯誤,但是像Zeckhauser這樣偉大的橋牌選手不會,那是一種經過訓練後的反應。”
1、很多人不喜歡去做機率低於50%的事情,這不是個正確的想法,我很願意去賭一些只有20%的可能性,但是成的話會收到巨大回報,而哪怕不成也只是付出少量代價的事情,我就願意賭一下。
尤其對創業公司來說,大多數成功的投資都是那些機率不大,但如果成功的話將大獲成功的公司。
2、David Ricardo(英國古典經濟學代表,1797年25歲時擁有200萬英鎊的資產)在滑鐵盧之戰前4天,買入英政府債券而賺了一筆。
他不是軍事分析家,甚至哪怕是,他計算拿破崙勝敗的機率也沒有根據,或者很難識別不明確的結果。因此,他投資的是未知(unknown)與不可知(unknowable)。
3、儘管如此,他可以知道的是競爭並不激烈,知道債券賣家很渴望,知道如果拿破崙輸的話,他的所得將遠超因拿破崙獲勝而損失的錢。總之,他知道什麼是好賭注。
4、Babe Ruth效應:從概率論來說:準確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正確的量級。即便Ruth(美國著名棒球手,棒球史上擊出本壘打次數最多的選手)三振出局過很多,他仍然是棒球最偉大的擊球手之一。
5、另一方面,把這個經驗內化卻很難,因為這在根本上有違人類本性,大家通常傾向於迴避損失。有趣也許令人驚訝的是,偉大的基金虧錢的情況往往比好基金更頻繁。
最好的VC基金是Babe Ruth效應的真正例證:他們擺動幅度更大,要麼贏得痛快要麼輸得徹底,不經歷很多的三振出局的話你無法擊出全壘打。
6、像這樣好處巨大壞處較小的情況還有很多,這其實是很常見的,如果你知道去哪裡找以及知道怎麼去找的話。
7、概率(probabilities)明確的風險其重要性遠不如不確定性(uncertainty)。靠骰子、紙牌以及機器裝置的賭場,以及保險公司,因為擁有海量的資料儲備,所以有很好的基礎去照顧風險(risk)。但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有在蠢到浪費時間去賭場或者買彩票的情況下,才需要去擔心風險。
8、不確定性,而不是風險,才是定期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困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識別世界的狀態,但很難分辨其可能性(probabilities)。
很多定義上涉及到風險的現象,尤其是2008年前領域發生的現象,其實也牽涉到不確定性,但是,當世界的有些潛在狀態無法被識別出來時,就會產生未知(Ignorance)。
9、未知是一種重要的現象,其重要性可與不確定性並列,並且排在風險之前。未知的重要性不僅是因為它的廣泛傳播,也是因為由其牽涉到的巨大後果。
10、沒人可以明確地給世界的未知狀態賦予概率,就像傳統金融理論遇到不確定性時會碰壁一樣,現代決策理論在處理未知世界時也會撞牆。
11、下面這張圖可以用來建立關於其想法正確的心智模式,每一類情況均可通過將其分配到矩陣中的合適位置來予以分析。
(去拉斯維加斯賭博是風險,明天的天氣是不確定性,而未來的金融危機是未知。)
12、你生活當中很多方面的決定都是不確定性,而不是風險,你要做的事情類似於輪盤賭的情況是很少見的。
13、往往對你產生最大影響的事件屬於未知領域,一旦你內化了這種心智模式,自然就應該開始把安全係數定得更高才對。
14、你未必總能做出正確的預測,但是可以未雨綢繆。
15、未知(unknown)與不可知(unknowable,這組詞之後將用縮寫UU代替),是指識別世界未來的可能狀態,和發生這些狀態的可能性。
16、第一個積極的結論是,不可知的情況曾經並且還將和非常厲害的投資回報關聯在一起。
17、第二個積極的結論是,思考不可知的情況可以有系統化的方法,按照這些方法去做,可以提供一條通往了不起的預期投資回報的道路。當然,一些實質性的損失不可避免,而且其中會在事後受到嚴厲譴責。但即便在風險對衝後,其預期淨收益仍然可觀。
18、很多UU的情況還應當取決第三個U,即獨特性(unique,下文以UUU縮寫),這是一個缺乏競爭且經常會被人忽視的買入被低估投資品種的機會。
19、從David Ricardo到巴菲特,大多數偉大的投資者都是靠押注於UUU情況而賺到了大部分的財富。不可知情況很普遍且不可避免,不妨考慮一下全球變暖、未來恐怖主義活動、或者最有前途的未來技術的發生後果。
20、財務回報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情況,最有可能在UU的情況下產生,這些回報是由於UUU環境下的投資更有可能被價格錯配所導致。
UUU機會最大的領域是世界貿易,這個市場下企業運營通常是不透明的,很難獲取資訊。特定業務你瞭解得越多,作為運營者和該業務的金融投資者就能表現得更好。
21、投資者的時間最好花在獲取‘可知’(the knowable)方面(行業、公司、證券)的知識優勢上。你聚焦得越微觀,瞭解到別人不知道的東西的可能性就越大。
22、聚焦在最簡單的系統(本地市場的單個企業)上,往往是投資者的最大機會,因為這也許能讓你發現價格錯配的機會。如果你願意做必要的工作去排除不確定性和未知的話,市場有效性會更低而潛在回報往往會更高。
23、基於正態分佈的投資組合理論,是一棟外觀好看的大廈,但在現實的金融世界裡,長尾其實比正態分佈的預測要長得多。而當未來的價格取決於數百萬人的選擇及其對當前價格和最近價格走勢的反應時,我們就不再處在不受非理性傳染的保護傘下了。
24、在解釋重要的價格走勢時,經常會出現羊群效應壓倒了布朗運動的情況。
25、黑天鵝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為什麼會存在?因為經濟學從物理學借用的布朗運動概念日益無法對映現實世界。
我在技術業的日常工作也從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表明了“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因為數字化以及由演算法主導的網際網路絡與服務的蔓延,“高度非正常流程”(highly non-normal processes)已經變得更加常見。
26、這個結論的依據還不夠正式,但有一些很牢靠的間接證據。技術和網路導致的世界結構性變化意味著結果呈正態分佈日益存疑,而且可能是危險的。簡而言之,黑天鵝會越來越多,鐘形曲線會變少,越來越多重要的投資等其他產出將向UUU領域遷移。
27、金融市場就像不斷自我進化的生物,它們移動迅速,創新和速度會繼續成為常態。這是一個複雜的自適應系統,它們自適應的速度令投資充滿挑戰性,但也創造出顯著的機會。
28、如果投資那麼容易的話,人人都可以發財了。
29、專業人士日益被迫面對複雜系統相關的決策,這些本質上是非線性的,因為複雜自適應系統有效地模糊了因與果。除了泛泛而談,你沒法做出任何預測,複雜性本身並不能像傳統線性的金融模型一樣求助於任何數學。
30、市場創新和速度提速了,個人和企業也必須以創新和速度的提升來應對這一變化。舉個例子,無論是哪個板塊,上市公司的半衰期通常是10年,死亡的比率和公司的壽命長度無關,也和你賣的是香蕉、飛機還是別的無關。
如果個人或組織沒有對創新和變化做出快速精確響應的流程的話,就不可避免地要感受到痛苦。
31、芒格的建議對當下情況的重要性之高前所未有:“我們總是在學習、修正、甚至顛覆各種主意。在恰當時機下快速顛覆你的想法是一項很重要的品質,你要強迫自己去考慮對立的觀點。”
32、如果在投資領域,某個超級天才會成為你的競爭對手的話,也許最理性的方式是不做投資了。
33、巴菲特相信,人生的奧祕是弱競爭。換句話說,人生永遠要有機會成本意識。當你沒有顯著優勢的時候,為什麼還要決定投資某個領域呢,尤其是當你在另一個領域有顯著優勢的時候?
芒格對此簡單概括為:你必須找到自己的天賦。如果你玩的專案別人有天賦而你沒有的話,你就是會輸,就是這麼簡單。
34、做預測也是一樣,你得找出自己在什麼地方有優勢,並且得在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內去玩。最神奇的事情就是,你很蠢,但是表現還是很好。
35、你覺得這裡有希望,所以你才應該繼續在這個領域裡發展:永遠只涉足弱競爭領域。
36、大多數受過訓練的投資者,只適應狀態和概率假設已知的世界,但幾乎不知道如何應對不可知。當他們意識到不可知的存在時,他們往往選擇避開,以免受到外界的傷害。但除了最最簡單的投資以外,不可知是不可避免的,當投資者捲入到不可知時,他們往往會犯下重大錯誤。
37、有事後能被驗證其顯著價值的多樣性看法,是一件非常不錯的事。創業者的工作是“給其他人”帶來一種逆向的看法,並且令其成為“非逆向的”(bringing a contrarian view to everyone else and making it non-contrarian)。
38、要想達成這種結果,需要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作為創業者或者投資者,如果你不想付出這種努力,你就應該買低成本的多元化指數基金組合,然後替創業者工作。
39、基本上,在應對不可知時,我們所有人幾乎都會掉進重要決策的陷阱。比方說,你一天收到50封電子郵件,迴應了其中的30封。耗時最多那封用了3分鐘,所有其他的你都只用45秒。
40、但是,你應該花25分鐘去回答重要的那封,而你沒有。一旦被指出來時,你會說這其實很顯然。換句話說,你應該去選擇真正重要的是什麼,並且做出相應選擇。
41、大腦在同時聚焦多個主題或者刺激時會遇到困難。
42、持續練習可改善決策績效,對問題的意識也可以改善決策績效。大家可以通過練習來改進決策技能,每個人都會犯一些錯誤,但是一生中少犯點錯誤跟幸福是高度相關的。
43、普通人無法效仿巴菲特,這跟學費德勒一樣打網球沒什麼意義,他們都有自己的獨門天賦。如果你缺乏巴菲特那樣的能力,你選股投資時會焦慮不已。這些投資大師們都不需要擔心競爭,因為很少有其他人掌握他們那種投資型別的全面技能。
44、我們都要儘可能去了解每種情況下我們的侷限在哪裡,對於不具備特定領域技能的投資者來說,你需要做的是去坐上某個具備相應技能的投資者的副駕。
當然,某些人是坐上了巴菲特的副駕,但另一些人是坐上了Bernie Madoff(龐氏騙局之王)的副駕。
45、選擇坐誰的副駕並不容易,但如果你能有效地選擇,就有可能產生非常好的結果。
你有時候會看到有人聲稱用基於統計因子的指數基金加上槓杆的方式也可以複製巴菲特的業績,但你看不到的是其實任何人都有可能做到自己聲稱的事情,但沒做到的人已經消失在了市場上。
46、我並不指望能真的看到用基於統計因子基金加槓桿然後複製巴菲特的辦法,儘管我持有一些基於統計因子的指數基金,並且非常尊敬這種辦法。
但是,統計因子投資本身在UU或者UUU情況中都不是很有效,因為你不知道概率分佈以及世界的某些未來狀態。類似的,你沒法主要靠統計因子的方式去經營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因為這個世界很大一部分都是UUU。
47、一旦有新的監管措施時,聰明的投資者總會找到規避的辦法,他們會找到新的金融工具或者地方去規避監管限制,每一次的金融危機都與眾不同,明天的金融危機會跟昨天的很不一樣,我們必須學會跟金融危機共處。
48、也許,我們可以降低其發生的可能性與嚴重性,可以預期好一點,但金融危機是不可避免的。等到100年後再回來看的話,我們還會觀察到金融危機。
想要靠金融或者禁止可引起危險的活動等懲罰性措施去徹底預防金融危機,其實就相當於靠‘開車時速不能超過20英里’來預防汽車事故一樣。當然這能夠避免96%的車禍,但會產生非常有害的重大事故。就淨效應而言,這是不值得的。
49、金融危機主要是未知(ignorance),不是不確定(uncertainty)。一旦我們意識到我們處在未知的狀態,我們就應該改變對世界的思考方式,我們無法靠告訴銀行需要額外儲備幾十億美元來防止最有可能的下一場危機。
50、相反,我們應該永遠警惕信新風險的出現,一旦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讓其危害性的量級從100減少到50,而危機的可能性也會從1%降到0.5%。但是危機仍然會發生,一旦發生,我們仍然會損失50。
51、如果我們能將汽車事故的可能性和程度降低一半,那麼致命車禍也許就能降75%。不算完美,但也挺好。預防金融危機是不可能的,但降低可能性和嚴重程度也能令世界極大受益。
52、金融監管或者財政金融政策並不能預防衰退或者避免修正的發生,發生頻率可能會低一點或者管理得好一點,但只要人還是人,衰退或修正就不會消失。因此,要時刻保持為重大市場修正或者衰退未雨綢繆。
53、如果你年紀越大,越會知道我前面說的是對的。這種未雨綢繆並不意味著我不配置風險資產,但是我會將其與我最終需要的錢切割。我已經建立了自己所謂的槓鈴組合,有風險和沒風險的資產都有配置。
54、巴菲特喜歡說玩橋牌是最好的商業訓練,而橋牌需要用最少的條件獲取最多的資訊,並不斷評估可能性,每場比賽玩家都要做出數百個決定,而這些決定往往要權衡得失。
55、但是玩家必須得不斷與導致壞結果的(自己或者夥伴做出的)好決策和平共處,如果一個人想要在不可知的世界進行明智的投資的話,需要這種自我調節的技能。
56、業餘玩橋牌的理想職業就是“馬上辭職”,因為這是一個可怕的愛好。成功的婚姻就像成功的橋牌合作關係,每一段關係都會有災難,但你必須能夠有效地跟災難共處,並且努力避免讓另一個人覺得自己應該受到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