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產品人工作體驗

小樂帝所在公司每個季度都會收集大家的讀書需求,並在每個樓層建立起來了圖書館。這一點相比其它公司至少能說明一點,公司還是希望員工能夠開闊眼界和精進技能,不至於陷入淺薄狀態。
小樂帝本週拿了書架上一本《淺薄》來讀,這本書用了整本書來論述,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會陷入感官刺激,同時在喪失著深度思考的能力。
人們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是很容易陷入應激性處理問題的狀態而不自知的。譬如小樂帝某位朋友,深受帝都和家鄉高房價煎熬。工作多年未有積蓄,最近應激性希望利用各類信用卡套現方式做首付,徘徊在買老家鎮上房子(剛需)、老家景區房子(投資)和北京亦莊房子(投資),陷入淺層思考,而非從自身條件和需求出發做明智決策。最後精力和時間浪費了,仍然會處於焦慮和焦躁狀態而不能自拔。
小樂帝到目前AI公司從事PM工作,由之前TO C業務轉做TO B業務,既是順應移動網際網路退潮,也是從5年後社會發展和智慧化需求方向考慮。對於方向轉變並不輕鬆,需要摸索新的產品開發節奏和更多地對技術有了解。不過慢慢也根據輸入有了較為深入的思考。
產品經理定位
當年校招面試網際網路產品經理時,把網際網路產品經理工作內容可謂背的滾瓜爛熟。到了現公司由於基於機器學習的推薦系統強技術性和業務導向性,一度找不到產品經理的定位。
售前很有經驗、技術很有經驗、建模工程師很有經驗、業務負責人從零到一將業務做起來很有經驗。但在工作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各自崗位的認知盲區。
拿售前來舉例,由於售前同事是在一家業務成熟的公司挖過來的,言必稱前公司怎麼做的,對於當時產品決策原因缺少來龍去脈認知;同時對於產品設計方面的事情也是其盲區。
研發同事也具有豐富的研發經驗,非常瞭解技術下一步應該做哪些支撐系統。但基於業務驅動的產品,並非事事做到100分,而是基於現有資源前提下,做到資源最佳投入產出比配置。
建模工程師更多則從如何構建模型AUC打分更高角度思考業務應該如何來做。
作為產品經理首先應該清楚各個角色的職責及屁股決定腦袋的出發點,瞭解這些後,就需要不斷剋制自己迷信權威傾向,從產品業務發展方向全域性性思考問題,從現有資源投入產出比角度思考問題,排列問題優先順序。
產品經理的定位仍然是半管理崗的角色,是小團隊CEO的角色,全面收集反饋,全盤考慮並決策,不迷信權威,形成和相信自己的判斷,並能夠得到團隊的認同與執行。
產品經理工作邊界
小樂帝這段時間另外一個痛點在於尋求產品經理工作邊界的問題。在黃埔軍校的工作流程人們都習慣了自上而下的依賴關係,這個是小樂帝一直要扭轉的局面。但出於對技術與業務理解的不夠深入,還是心懷敬畏的。在產品規劃上也存在裹足不前的問題。
破除這個痛點最好的辦法就是行動起來。對於技術和業務的理解,對於任何從網際網路轉過來的產品人應該都會是痛點。經過小樂帝這兩週的經驗就是找到最底層的框架模型,並逐步在業務上往框架模型上對應。
比如理解推薦系統上,小樂帝研究了《推薦系統實踐》並結合自身業務推薦系統架構,逐步去理解每個模組起的作用和價值,對推薦系統逐步有了大致的理解。對於TO B類接入推薦系統流程也與此類似,通過與同事溝通接入系統流程及依賴關係和分工,可以逐步在接入流程自動化上有了切入點。
馬斯克是對的,一件事情的第一原理或者說本質把握住了,那麼其他只是在這個本源上執行操作而已。
就目前來說,小樂帝仍然不夠懂技術,比如hadoop和spark原理,仍然不甚瞭解。但對於技術也就僅限於瞭解原理和價值即可,專業開發的工作自有開發來做。對於純技術需求,產品經理的價值更多是在瞭解技術與業務的角度,進行價值判斷,而非去構建詳細的解決方案。
產品經理的工作邊界更多在產品化上,哪些有利於技術產品化和可複製性上。 對於技術可以去了解,但意義不在於多懂多少技術細節。
產品經理工作重心
這段時間對於工作重心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執行上,而整個團隊各自為政並不能自行完成產品化協作工作。而產品經理最大價值莫過於規劃能力或者說帶領團隊做正確的事的能力上。
經過最近小樂帝自發發起的產品調研,重新思考TO B SAAS接入系統的產品設計時,由於對業務有了更深層次理解,對於整個產品定義又有了新的想法與調整,而之前的方案恰恰是業務負責人拍定的。新的想法與調整恰恰是業務負責人認知的盲區,這也是小樂帝認為產品經理體現價值的地方,更多的思考與指明方向,而非天天忙得暈頭轉向。
執行與規劃時間至少要達到7:3才能是一個較為合理的狀態。這樣才能往前走,路也會越來越寬。
產品經理這碗飯並不好吃,身體和頭腦上仍需十分努力。
「產品經理讀書會」
專注於愛讀書愛思考的產品人提供讀書推薦、產品思考、以書會友的環境
歡迎愛讀書的產品人分享產品道路上的感悟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