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正常 半年後查出癌症晚期!腫瘤標誌物靠譜嗎?
本文專家:陶寧博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教授
近日,42歲王先生被查出腸癌晚期,更讓王先生懊惱的是,半年前,他的體檢狀況一切正常,尤其是幾個腫瘤標誌物沒有一項異常。
醫生說:“王先生有腸癌家族史,體檢時更應該關注這個毛病,比如加上腸鏡檢查專案。”
不幸的是, 王先生屬於腫瘤標誌物不敏感的人群,這項檢測沒法反映出體內的腫瘤情況,半年前的體檢報告單看上去很健康,其實已經埋下了隱患。
為什麼體檢正常,還是會得癌症?以後還有必要去檢測腫瘤標誌物嗎?今天就詳細地說一下。
腫瘤標誌物包含哪些?
腫瘤標誌物是指 能反映腫瘤存在的化學類物質。
腫瘤標誌物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糖類抗原,包括CA125、CA153、CA199、CA724、CA242、CA50、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狀腺球蛋白(TG)、血清鐵蛋白(SF)、β2-微球蛋白(β2-MG)。
此外針對男性前列腺癌,還有特定的標誌物—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
隨著研究的深入,腫瘤標誌物還會越來越多。
為什麼體檢正常,後來卻查出癌症?
其實依靠腫瘤標誌物篩查腫瘤,的確存在漏檢的情況。
一、不是廣譜的。
例如甲胎蛋白主要是用於發現肝癌,而且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AFP呈陽性。
二、陽性率有限。
以癌胚抗原為例,胃癌早期,陽性率僅為5%~10%,而晚期的陽性率也只有53%。
這就意味著早期胃癌患者,如果只通過CEA這一個指標,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患者能夠被發現,而對於胃癌晚期患者,依然有一半的患者會漏檢。
有必要去檢測腫瘤標誌物嗎?
答案是肯定的。
一、有利於早期發現
提高腫瘤治療效果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其中早期發現是首要環節,而這些腫瘤標誌物是“訊號兵”,當腫瘤還很微小,患者沒有出現臨床症狀,影像學解析度也達不到的情況下,通過腫瘤標誌物早期發現腫瘤細胞生長、代謝、分泌及細胞碎片訊號中的蛛絲馬跡,對於一個具體的患者而言,很可能意味著早期診斷及治療後的痊癒。
因此定期做腫瘤標誌物檢測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對於高危人群而言。
每一個具體的腫瘤都有對應的高危人群,一般而言,包括:腫瘤家族史、不良嗜好(吸菸、長期飲酒)、腫瘤相關病原體感染(HPV、HBV、幽門螺旋桿菌)、中老年(45歲以上)、存在癌前病變。
二、腫瘤標誌物間可以組合檢測,提高檢出率
1個指標相當於一個點,而多個指標則像一張網,適當組合,有助於減少遺漏。
常見組合包括:
肺癌:CEA+CYFRA21-1+SCC+NSE;肺鱗癌通常有SCC和CYFRA21-1升高;肺腺癌通常有CEA和CYFRA21-1升高;小細胞肺癌,通常NSE顯著升高。
消化道腫瘤:CEA+CA242+CA199+CA724
胃癌:CEA+CA199+CA724
結腸癌:CEA+CA724
胰腺癌:CEA+CA199+CA125+CA242
膽管癌:CEA+CA199
乳腺癌:CEA+CA125+CA153
宮頸癌:CEA+CA125
卵巢癌:CEA+CA125+AFP+HCG
三、腫瘤標誌物搭配常規體檢、影像學檢查及針對性檢查手段,同時結合臨床症狀和體徵
例如:
1、肺癌檢測可以結合低劑量螺旋CT。
2、乳腺癌檢測結合臨床乳腺檢查+影像學檢查(乳腺鉬靶、B超、MRI)。
3、胃癌檢測結合胃鏡+幽門螺旋桿菌檢測。
4、肝癌檢測結合肝臟B超+HBV檢測。
5、結腸癌檢測結合結直腸鏡檢+腹部B超。
6、宮頸癌檢測結合宮頸拭子HPV檢測及TCT檢測(宮頸脫落細胞的液基薄層細胞檢測)。
腫瘤標誌物高就一定是腫瘤前兆嗎?
不一定。
例如肝癌患者,AFP(甲胎蛋白)也會增高。妊娠時,也會顯著升高。吸菸人群,CEA(癌胚抗原)也會高一些。
一些良性疾病,例如胰腺炎、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胃炎、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糖尿病等各種急慢性炎症狀態,也會有CEA(癌胚抗原)升高。
不過一般增加幅度不大,如果是大幅度升高,就要提高警惕了,尤其要篩查肺癌、消化道腫瘤。
如果短期內通過綜合檢查,依然沒有發現到腫瘤病灶,可以通過定期複查,動態監測腫瘤標誌物的變化,達到早期發現的目的。
用好腫瘤標誌物,重視“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重點監護高危人群,預防為主,腫瘤就不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