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不光殺死了成批“獨角獸” 還虐待著留守者的“玻璃心”
加密市場低迷的這段時間,幣價一次次地跌破,行業內那些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們似乎也對加密貨幣的未來產生了懷疑。近日,據調查顯示,雖然40%的創始人仍持有加密貨幣,但只有13%的人認為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能成為未來的“主導技術”。
加密行業超生的“獨角獸”們正接連死去
曾經的加密貨幣初創公司有多輝煌?從創投圈越來越少的獨角獸卻在加密貨幣領域越來越多地出現就可以看出來。據九個億財經統計,在今年市場幣價接連跳水之前,加密貨幣領域就有超過30個幣種或公司的市場估值超過10億美元,甚至在年底這幾個月的大震盪之前,投資者還在200個不同的加密貨幣初創公司中投資了30億美元。
但在加密市場還繁榮的時候,就已經有許多人預見到了加密貨幣初創公司現在的困境。2017年底,V神曾表示,90%的加密貨幣初創企業終將走向失敗。7月,波士頓大學也曾對加密貨幣初創公司的未來進行過預測。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大約有56%初創公司通過ICO融資,但只有44.2%的初創公司能在ICO結束後存活超過120天,大多數都是在ICO後的四個月內死亡。
曾經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落魄。隨著市場崩潰,投資者們焦慮,部分加密貨幣初創公司開始縮減、裁員、整合,還有一大部分連掙扎都不能直接死去。ConsenSys、Steemit等知名初創公司都大量裁員,ETC的開發團隊ETCDEV最近則直接宣佈了關閉運營。牛市下加密行業曾經超生的“獨角獸”們正在接連死去。
是盛極而衰的自然規律還是唯利是圖的反噬作用?
許多圈內人士都認為加密公司的“死亡潮”主要是受熊市的影響。=一方面,在加密市場經過野蠻生長後,各國政府紛紛出手監管,其中不乏與美國紐約州的BitLicense和中國加密貨幣禁令等“一刀切”的嚴厲監管,在逐漸完善的市場監管下,之前因門檻低而貿然進場的初創公司自然將失去立足之地。另一方面,曾經的加密市場發展得太快,加密專案產生的利潤太大,盛極而衰則成為了加密市場走向規範的主流市場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市場動態對行業發展情況的影響毋庸置疑,但九個億財經認為,市場只是扼住了初創公司們的咽喉,一直在用力最後導致斷氣的則是其唯利是圖的野心。加密貨幣分析公司Invest in Blockchain曾對排名前100的加密貨幣公司的產品開發工作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公司雖然籌集了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但60%並沒有真正可用的產品,然而有實用場景也並不說就是完美無缺,因為剩下40%的專案中也有許多因問題頻出而備受爭議。
而且加密貨幣初創公司的資產中其ICO發售的代幣、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資產一般都佔了不少比例,隨著今年加密貨幣價格暴跌90%以上,投資者們基本不再投資小專案的幣種,許多公司資產縮水,資金不足,最後只能破產倒閉。
當然,這並不是說倒閉的都是為割韭菜入場的公司,其中也不乏因技術研究始終得不到突破,最後資金不足無奈破產的技術研發公司。總的來說,貪圖暴利、資產縮水、技術瓶頸等加密貨幣初創公司常見的問題才是其成批死亡的致命因素。
若市場行情長期,大量加密貨幣初創公司死去,那麼剩下的公司將別無選擇,只能捧著其隨時可能破碎的“玻璃心”在漫漫熊市的虐待下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但這對加密貨幣市場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