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翻書ㄧ張一鳴的實證理性
張一鳴似乎躺槍了。
今年張小龍在騰訊年會上自嘲自己是一個古典網際網路主義者,認為“人工智慧”就是一種“機器套路網際網路”。並吐槽抖音:“大部分產品都在欺騙使用者,做各種濾鏡,喊口號說‘記錄美好生活’,但生活其實並不總是美好的。”

去年我寫微信頭條對比時,曾將69年的張小龍與83年的張一鳴比作是「英雄和機器人」:一位是直覺型天才產品經理,一位是高階AI機器人。
英雄習慣將自己的意志表達到透徹,喜歡視使用者為朋友,不想去感動使用者。而機器人想要捕捉的就是大眾,其能力即在於穩準狠戳全部人的敏感帶,為其服務。
不可忽視的是,張一鳴和頭條的認知和迭代能力一直都很強,很少出錯且能夠不斷更新,邁向新的成長之徑。
而且他在每次產品高峰時都保持清醒和危機感。
2017年9、10月份,位元組跳動的增長遇到非常嚴重的瓶頸。
當十一假期回來後,抖音突然開始爆發,日活從700萬漲到1400萬,公司都歡欣鼓舞,張一鳴卻沒打算慶祝。
他表達了更深的焦慮:“快手日活國慶從六千萬漲到了八千萬,我們跟競爭對手的差距又拉大了。”
到今年抖音日活VV等各項產品資料包括海外拓展全面超過快手,張一鳴又開始告誡團隊,抖音正在犯快手去年類似的錯誤,除了資料在高速增長但是產品沒有突破。
所謂延遲滿足感,就是永遠不滿足。
張一鳴在行業競爭上對勝利的這種飢渴,也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了整個團隊,結果是整個公司都對增長非常飢渴。
面對巨大的成績或是誘惑,都能保持冷靜獨立的思考,不得意也不失態,希望最好狀態一直在「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這樣迥異常人的反應系統,是從哪來的呢?
借用理性哲學家和科學主義者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學體系,張一鳴的讀書教育背景、創業創新經歷、自我學習與進化等方面,也分別構成了頭條系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可以概括為頭條抖音們的理性批判哲學體系。
想要探究張一鳴的三觀和OS,可能還得先從他的南開大學生涯說起。
純粹理性批判
張一鳴是個有重大選擇時特別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
他的方法是:先確立目標,然後窮舉所有達成可能性,再去尋求最優解。
比如他在大學階段最重要的三個選擇,選學校、換專業、找女友,都屬於謀定而後動。
選學校
張一鳴在回母校南開的演講裡面提到,為什麼他這個福建娃會來天津上學:
- 最好在北方,冬天會下雪,因為沒見過,想玩。
- 想獨立,離家遠,不能讓父母突然跑學校就能來找我。(排除掉東南沿海)
- 綜合性大學,不要像中科大那樣偏專科。
- 男女比例不要太失調,方便找女朋友。(排除掉工科院校)
- 靠海,因為喜歡吃海鮮。(只剩下渤海灣)

幾個維度綜合起來就是:一個會下雪的,有很多漂亮女生的,冬天會下雪的,濱海大都市。
多數學生都是高考完了才會想著去選學校填志願,張一鳴說他在高二就都把這些事情都給想過一遍了,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往他想要的地方去,不浪費時間。所以填時很乾脆,沒問老師也沒跟家長商量。
換專業

張一鳴在年初清華跟錢穎一的對談中,提到2001年他考入南開大學,最初報考的是生物專業,因為分數不夠高入校時被調劑到微電子專業(即電子工程),後來自己轉專業到軟體工程(即計算機)。
至於為什麼報考生物系?張一鳴說的是
“當時都說生物是21世紀的領頭羊,所以非常熱。我自己也感興趣,高中的時候參加生物競賽,看了一本北大老師寫的《普通生物學》,對我影響很大。生物從細胞到生態,物種豐富多樣,但背後的規律卻非常簡潔優雅,這對於你設計系統或者看待企業經濟系統,都會有很多可類比的地方。”
至於後來為什麼從微電子轉到軟體工程,張一鳴給出的理由是:
我花很長時間,才能在麵包板上做一個正弦波訊號發生器,還經常不能。學了一年多,卻沒有看得見的效果,讓我很焦慮。但軟體工程比較快,你寫個程式馬上就能跑起來,發揮作用,甚至還能在校外兼職,所以我就轉到軟體工程。
張一鳴選專業的出發點是希望是能夠面向未來,同時能夠獲得快速反饋。軟體工程是一個理論實際結合的非常好的一個學科,需要比較強的動手能力。張一鳴在大二做完這個選擇之前,並沒有跟家裡人說過。
找女友
張一鳴是罕見的那種,只談過一次戀愛就結婚的男人。
他在大學因為修電腦認識的初戀女友就是他後來的妻子。
《人物》雜誌曾報道過張一鳴如何追女孩子,“接著他總跑去修電腦,和女孩在 BBS 上版聊,約出來玩,接下來是表白—女孩連好人卡都沒發,毫無餘地地拒絕了他。”
樑汝波本想安慰張一鳴,但當事人反而覺得沒什麼所謂,「就感覺這件事跟你說了一下而已,然後你有不同意見,我們接著來,用現在的話來說也挺奇葩的」。他繼續修電腦,版聊,約出來玩,兩個月之後有一次出遊回來,樑汝波看到兩人牽著手。
他清醒地控制自己不在戀愛這件事情上多浪費時間,就此向記者講述了一套自己的理論,「世界上可能有兩萬個人適合你,然後你只要找到那兩萬分之一就好了。就是你在可接受的那個範圍,近是最優解嘛。」
關於表白被拒不氣餒的「奇葩」說法,在後來他離開九九房創辦位元組跳動時又復現過一次。

12年初張一鳴還是九九房CEO,結果他覺得房產這個領域太窄不適合發揮,就新找了位CEO然後自己帶著不到十個人去創辦了位元組跳動。
有人問他離開創業會不會感到有愧疚感和心理負擔,張一鳴給出的理由是:
“創業就像賭博,成功是極小概率事件,你會因為賭輸了而愧疚嘛?”
實踐理性批判
選工作:最大化提升效率
張一鳴喜歡分類,在他畢業的時候,軟體工程專業的他將資訊產業分成了四大塊:
- 資訊的儲存
- 資訊的傳輸
- 資訊的展現
- 資訊的組織和分發
IT產業就是資訊產業,張一鳴學計算機時有做MIS系統還有儲存系統、3D展現,也都是圍繞資訊。其中他分析儲存和壓縮都是空間有限,傳輸速度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就像當年流行的ERP系統一樣,效率能夠提升2倍,但很難提升20倍。但他覺得資訊的組織和分發它潛力是很大的,“資訊的流動本身對社會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我甚至覺得它可能是各種其它效率的基礎。”
張一鳴是個非常敢做夢的人,他想做面向所有人的事情,能做平臺就不做垂直。對張一鳴來說這個更大的事情就是資訊分發,“把一個人獲取資訊的可能推薦原因在一個系統裡終極解決”。

圍繞資訊分發成了張一鳴的創業主旋律。後來張一鳴加入酷訊飯否,都是在做搜尋、社交這些跟資訊分發相關的事情,是國內比較早的對垂直搜尋和社交資料探勘領域進行探索和實踐的創業者,他在這過程中也積累了資訊組織分發相關的技術或者產品體驗。
張一鳴說飯否網的工作經歷讓他意識到社交跟獲取資訊是兩碼事,應該有更高效的內容分發方式來滿足使用者不同層面的內容消費需求。
「資訊已經在那兒,如果沒有有效組織和分發,其實產生的價值很有限。我畢業之後無論做搜尋引擎還是社交網站,搜尋引擎組織分發資訊,社交網站以人為節點組織資訊流動,還是做推薦引擎,以興趣為顆粒度來組織分發資訊,其實基本上都圍繞資訊分發。包括抖音也是更有利於資訊被創造出來、被分發出去。我們公司內部有一個效率工程部門,專門優化公司內部的資訊流動。」
今日頭條的前身九九房是房產諮詢,在這個團隊做房產資訊的時候,發現聚合框架是能夠更好滿足移動內容消費的產品。
因為買房是一個長決策週期,所以他需要很關心各種政策面的訊息,買房人和中介中間就更要天天的關心這些。當時九九房圍繞這個做了一個產品叫房產資訊,就是把各大門戶平臺跟房產相關的資訊都聚合在一起,然後在移動上去閱讀。這在當時很受歡迎。
團隊很快就意識到這套資訊框架應該泛化,只鎖在房產這個領域太虧了,太小了。加上手機這個介質對於創作和分發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經常讀名人傳記的張一鳴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深遠的變革,屬於時代罕見的巨大浪潮,既然你能領先別人看到,那你最終就要把它創造出來。
“11 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地鐵上讀報的人、賣報的人越來越少,年初還有,年底幾乎沒有了, 同時,11 年是智慧手機出貨量的高峰,是 08 年、09 年、10 年三年智慧手機出貨量的總和。
我想,這是資訊傳播介質的變革,手機很可能會取代紙媒成為資訊傳播的最主要載體,又因為人和手機的對應關係,手機隨身攜帶,個性化推薦的需求一定會增加,於是我創辦了今日頭條。它是一個基於大資料的推薦引擎,連線資訊和人的工具。就像扎克伯格創辦Facebook連線了人和人,Travis 創辦 Uber 連結了人和車,今日頭條是讓資訊和人更廣泛和高效率的匹配。”
2012 年,地毯式孵化,嘗試所有可能性
張一鳴說今日頭條做的都是一類產品,是沿著自己的產品理念和產品主線,以推薦為基礎,以智慧匹配為基礎。在別人做的基礎上做出創新,不是模仿抄襲某一家。
如果張一鳴一上來不知道什麼方法能夠到達終點,那他會把所有他能看到的方法都試一遍,直到成功為止。因為終點在哪一直沒變過,產品的路線和12年最初他架構那個PPT比也沒有很大變化,只是實現的做事方法會有很大變化。
頭條最開始是先從娛樂切的,因為12年的App Store排行榜前幾名的都是搞笑的,且他們大部分都還是非常初級的一種形態。頭條第一個app是搞笑囧圖,就是抓了一堆搞笑的圖片。然後就是內涵段子,抓了一堆搞笑的段子。

2012年張一鳴對所有可能性的概括
因為不確定具體哪個產品形態最好,頭條在12年上半年頭條做了十多款產品投放市場做測試,在各個產品方向各種功能分佈上都有嘗試。

題材:圖片/搞笑囧圖,文章/今日頭條,段子/內涵段子,視訊/熱門視訊
主題:娛樂/笑多了會懷孕,新聞/今日頭條,生活/飛飛看圖
資訊特點:短/精闢語錄,快/今日頭條,新聞總刷總有
閱讀方式:分類+推薦/今日頭條,關注/飛飛
使用者動作:頂踩+評論/內涵段子,收藏+關注/飛飛看圖
平臺:SNS外掛/xiangping.com
可能在今日頭條之前值得一提是飛飛和xiangping.com,飛飛是類Pinterest,享評是類jiathis,最早也考慮過做關注訂閱和分享外掛,其實還是PC思維,但在今日頭條出來後很快團隊的思路就全部轉到移動上了。
“在連線人與資訊這條路上,他要做的是聚合所有資訊平臺。不拘泥於文字、圖片、視訊,甚至以後任何未知形式的表達;也不限制在交通、股票、娛樂等維度。”
2016 年,全賽道覆蓋
張一鳴如做投資也該是個頂級VC。
短視訊是未來,在2016年全行業都看到了。但像張一鳴這種分析所有可能性都去嘗試的打法,比VC投資更激進,因為是真正的全賽道覆蓋。
- 頭條的應對還是分析市場,從題材來看是長視訊、短視訊、小視訊和直播。
- 長視訊跟內容質量關係更大跟推薦演算法關係不大,這塊暫時放棄。(現在西瓜開始做自制綜藝了)
- 短視訊、小視訊很適合頭條這套分發邏輯,要重點做。
- 直播是新的業態,頭條系產品全部加入嘗試。
- 短視訊領域做得最好的是YouTube,西瓜視訊對標YouTube。
- 小視訊領域中國有快手,火山小視訊對標快手。
- 美國有musicl.ly,A.ME/抖音對標M。
- 因為快手日活遠高於musicl.ly,且musicl.ly在美國遭遇發展瓶頸,所以在很長時間裡,頭條對火山各項資源/人才/預算的投入,都是遠遠超過抖音。
2018 年,社群化
位元組跳動想要繼續發展需要擴充人群,資訊流+社群是天花板更高的解法,也能吸引今日頭條吸引不到的使用者。一方面要在各個主產品里加重社群屬性,另外也要在不斷孵化新產品。
抖音是是第一個成功嘗試。悟空問答是不那麼成功的嘗試。
頭條會分析市場上有規模使用者(千萬日活以上)的社群產品,他的使用者群位元組跳動是否已經覆蓋,如果沒有,就要考慮自己也做一個。
比如女性、二次元、海外。
工作推進層面,頭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敢試,業務打法非常激進,是“人家說我們做不出,那我一定要做出來給大家看。”頭條從來不相信別人說不行,自己沒試過就不否定任何事。大家都說付費廣告買量虧的時候,別人投二百萬試一試不行就放棄了,頭條直接先拿一個億出來試試會不會大力出奇跡,像短視訊國際化這種核心戰略都是屢敗屢戰還不斷加碼最終取得階段勝利。
教育、金融、企業辦公、出海
2019年,新概念。
13-15年的春節檔都是騰訊系產品暴漲的最佳時期,不過在18年春節檔取得現象級增長的公司是頭條。
如今位元組跳動旗下的社交產品飛聊正在中航廣場的健身房全力衝刺等待19年春節檔的到來,不知飛聊能否成為“社交黑客帝國”裡的第N道試錯程式,並且打怪升級。
判斷力批判
學習與進化
2008年,張一鳴在飯否工作階段把Alexa排名前一千的網站,都看了一遍,統計了它們的型別,哪些呈上升趨勢的網站中國沒有等等,並詳細列表。同時思考,那些人都很聰明,為什麼沒有成功?
2012年,張一鳴在創辦位元組跳動時,把微博上所有高熱大號和App
Store排名靠前的應用都給研究了一遍,其中像是搞笑囧圖、內涵段子這些產品的名字就來自微博同名營銷號,像是飛飛看圖和xiangping.com就來自當時正火的Pinterest和分享工具jiathis。
2015年,極客公園的張鵬提到張一鳴的學習升級能力也顯得非常出眾。極客公園每年有一次創新產品評選,張一鳴會組織同事把榜單上的產品全部梳理一遍,從中尋找啟發。
15年《人物》雜誌的葛倩男和吳達採訪完總結,張一鳴信任程式化、規律化的事物。
「在他看來,只有資料和自己的邏輯推演能夠指引最為客觀可信的答案。在公司做出任何一個決策,他都要求下屬充分調研,然後提交報告。確定產品名稱時,他把排名前100位的移動應用的名稱都分析一遍,進行分類統計,最後確認,具象的名字更容易成功。」
所以張一鳴會提倡用常見物體的名字作為產品名,但一般操作的時候,都會先列一些名字,然後選幾個去渠道里投放測試一下轉化,ROI效果好的那個才有可能當選。比如悟空問答當時還有個備選是,小熊問答。西瓜視訊這個產品名字產生則有更多的故事。
在頭條內部有個提法,叫“能用AB 測試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頭條一直很相信資料驅動方法論的力量,一切必須是可數字化的,各個部門開會都是上來先看圖示。不關心那些不可量化的事情,一切做到可檢查可追溯。漲要知道為何漲,跌要知道為何跌。對於所有涉及概率的地方,一切都以跑個AB作為最後討論的終結點。
當然,現在頭條不管是張一鳴還是陳林都不會認可這種說法,會認為這種一定要以資料導向,一定要AB測試是業界給他們貼的極端標籤。
不可忽視的是,張一鳴和頭條的認知和迭代能力一直都很強,很少出錯且能夠不斷更新,邁向新的成長之徑。
比如12年團隊對頭條想象力可能不會比一家門戶的移動端高多少,但到14年初當搜狐和網易新聞客戶端日活都卡在千萬日活上不去的時候,頭條在B輪融資時就提到其實頭條的本質是瀏覽器,因為當時同樣滿足資訊瀏覽需求的UC日活超過5千萬,是一座新的山。
當頭條輕鬆超越UC日活過億時,這家公司新提出的口號和願景是今日頭條將從智慧推薦走向智慧社交,要做“全球創作與交流平臺”。因為過億日活後,還能看得見的高天花板產品,只有Facebook和微信是十億日活量級,社交是網際網路的皇冠,全球化是想要獲取新的增長引擎。
再比如,當群年底,抖音比火山表現出更多的可能性時,位元組跳動能夠果斷將抖音立為核心產品來全力推廣,到今天抖音對於位元組跳動全球版圖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今日頭條。
16年底,TMD烏鎮會談,老鄉王興評價張一鳴:學習能力超強,而且超級理性。
把自己當產品看
張一鳴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公司這個產品做得更好,“我創業其實同時在做兩個產品,一個是為使用者提供服務的產品;另外一個產品就是公司,而CEO就是公司這個產品的產品經理。”
喬布斯在自己傳記的結語部分也說,“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傳世的公司,這家公司裡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產品,其他都是第二位的。”
張一鳴會特別花心思在公司這個產品的設計上,認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團隊和文化。在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層面/領域向美國和中國具備優秀治理體系和公司文化的公司看齊,比如Google、Netflix、Facebook和Amazon,華為和阿里。
在15年中SIG的年會上,我記得張一鳴說創業是一種修行。要主動創造和豐富人生經驗,和優秀的人一起做優秀而有趣的事;要不斷修煉自己,減少“平庸”束縛,去探索未知;不貪圖便捷的成功。
跟如何做好公司,如何拓展商業版圖同等重要的事,是張一鳴如何追求個人的完善。因為一家公司最大的天花板就在CEO,CEO的時間精力分配會深度影響公司運作,張一鳴會很在意自己的時間分配。
比如總裁辦每週五都要發報告做餅圖分析,張一鳴這周在什麼事上花了多少時間,學英語、找人、做運動,他會觀察和修正自己的行為,看在哪個領域的事情可以有更優的效果。
想要逃逸平庸的重力,要有足夠的自我鍛鍊。連談戀愛都不願浪費時間的張一鳴,在大學期間主要在做三件事情
,“一是寫程式碼,因為我是搞技術的,二是看書,看了很多很多書,三是修電腦。基於此收穫了三件事:耐心,知識,夥伴。”
關於張一鳴延遲滿足感和創業是種修行等提法的由來,為什麼會想要通過工作來精進自己,我覺得從他的閱讀裡面可以扒一下。
16年底《財經》小晚採訪張一鳴,問對他個人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麼。他列了《活法》、《少有人做的路》、《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基礎生物學》幾本書。

一位河南省生物競賽一等獎的同學跟我解釋《陳閱增普通生物學》,“一本類似於生物競賽方面的科普讀物的書,學習了高中生物後這本書並不難看懂。這本書內容全面有點“大綱”的意思,對於競賽生它是幫忙縱觀競賽有關知識的入門讀物。雖然深度不及各個專題的專業書籍,但還是有學術性的,不少高中生只看這本書來準備競賽都能拿獎。但對於想認真學競賽的同學來說,這只是開始。”
2017年,頭條在資訊流領域與BAT開幹,在短視訊戰場為公司謀求新的增長引擎。競爭最激烈的階段,張一鳴在豆瓣標記了想讀《生物心理學》和《生物物理學》。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就是觀察法和實驗法,是做實驗讓生物學成為了一門實證科學。科學基於事實,在結局和起源上都是實證的,凡是不能通過實證的東西都不能算做科學,都將被暫時排除在科學的大門之外。科學的實證精神的真諦是: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名可能有些俗氣,但這本書是想讓你清楚的選擇一個適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以終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這條,先有願景目標,再以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
很可能是延遲滿足感這個提法的提煉來源。

努力工作、精進是一種修煉方式這個觀念肯定是來自稻盛和夫。稻盛和夫認為通過艱苦的勞動可以磨鍊自己的人格,可以修身養性。
“只有極度認真工作,才能扭轉人生。”
作者:潘亂
首席增長官 CGO 薦讀:
- 《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張一鳴的戰爭:長久形成的雞賊習慣,或者蚊子再小也是肉的“增長黑客”企業文化 》
- 《 金璞:從運營戰略的制定到策略的執行 》
- 《 魏煒教授:從商業模式視角看產業新城運營 》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資料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