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 from China”浪潮已來,CentreGold Capital 陳潔聊了聊什麼是“中國式創新” | 2018 T-EDGE
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夥人陳潔先生
曾經的網際網路時代盛行Copy to China,講的是學習海外模式並在本土培育發展。而現在,新的趨勢開始出現——Copy from China,海外開始學習中國的商業模式,“中國式創新”正在世界各地迅速擴散。
而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夥人陳潔,就是“中國式創新”和“Copy from China”的見證人之一。CentreGold Capital是位於矽谷的一家創投基金, 該基金主要在矽谷和中國做跨境早期投資,業務集中於生物醫療和環境。而他們現在也開始投資尚處於早期、少有人關注的領域——海外中國模式賽道。
在陳潔看來,Copy to China模式很常見,國內網際網路巨頭會借鑑海外的模式,像京東模仿亞馬遜,百度模仿谷歌,QQ模仿ICQ,小公司的抄襲問題也很嚴重,國外的初創公司在國內都會有翻版。而現在狀況有所改善,很多型別的初創專案在中國和海外差不多同步啟動。也沒有誰抄襲誰的說法。
“同步啟動的專案包括在移動網際網路端,外賣平臺、共創空間、遊戲直播平臺等等。現在不少型別的創新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沿,比如是網紅經濟、社交電商、共享經濟、短視訊分享等等。這也造就了不少在中國成功的創新開始到國外去,或者被海外的創業者所複製。”
據陳潔觀察,這兩年在北美已經出現不少模仿了中國模式的初創公司,而且有一些已經成為獨角獸。Copy from China是一種將已經驗證成功的創業概念,或是將募集了大量資金的概念移植到海外的過程。
在 ofollow,noindex">2018 T-EDGE全球創新大會 上,陳潔分享了他觀察到的“Copy from China”的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出海到北美的現狀和分析。
據陳潔分析,中國模式在海外有三個細分領域:
1、直接或間接出海佔領海外市場的中國創業公司。 2、從中國複製概念,針對華人中國留學生以及中國遊客的創業公司。 3、從中國複製概念後針對本地主流市場的創業公司。
第一種是直接或間接出海佔領海外市場的中國創業公司。早些年企業會通過設立海外子公司佔領當地市場,這已經是比較古老的方式。海外巨頭如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都難以開啟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在海外也是同樣的境地。
在陳潔看來,這種“大腦在國內,手腳在海外”的方式在做本地化調整和政府溝通上都有很大的問題,效率非常低下,所以很多都以失敗告終了。但是近幾年狀況稍微有所改變,“主要是以收購或者投資海外已經成型的頭部公司為手段,成功率就提高了很多。”
他以阿里和滴滴為例,阿里先後入資PAYTM和One97支援印度本土零售行業以及支付升級。還有滴滴投資巴西最大的本土出行公司99,通過18年收購成功進入巴西市場。
第二種是從中國複製概念,針對華人中國留學生以及中國遊客的創業公司。陳潔指出這是一個被風投和創業公司所忽略的市場,大家普遍認為這個市場沒多大,但實際上根據中國出境留學生消費報告、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消費的報告等數字,這一市場是有待開發的潛力股市場。
第三種是從中國複製概念後針對本地主流市場的創業公司。陳潔以美國版共享單車Limebike為例,講述了在中國的共享單車大戰偃旗息鼓走向尾聲之際,海外的Limebike如何適應當地市場,並尋求自身造血的過程。
毫無疑問,當網際網路步入下半場,人口紅利消失之際,巨頭紛紛出海尋找新的流量窪地,創業者們也在試圖將中國模式和經驗複製到海外市場。“Copy from China"將不再只是個例,而是“中國式創新”最集中的體現。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蘆依)
以下為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夥人陳潔演講,略經鈦媒體編輯:
因為海外中國模式這個概念還比較新,我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在商業上特別準確的定義,在百度唯一找到的對中國模式的定義非常的政治化,不大適合我們創業群體,所以我認為海外的中國模式是一種在中國已經驗證成功,或者募集了大量資金的創業概念移植到海外過程。
現在我觀察到的中國模式在海外主要有三個細分領域:
1、直接或間接出海佔領海外市場的中國創業公司。
這是比較古老的方式,一開始以設立海外子公司直接面向本地市場為主,但大多都失敗了,或者業務發展很不理想。這其實很容易理解,我們通過國外成功的創業公司到中國直接落地後的狀況來反向分析一下,看亞馬遜市場佔有率從2011年的2%跌到2016年的1.3%。Facebook先是沒能進入中國,第二次進入中國只存活一天就退出了,非常慘烈。谷歌2011年退出中國,今年又宣佈迴歸,但到現在為止在中國連Email都打不開。還有優步在2017年被滴滴強勢合併。其實當時優步完全有能力和滴滴在中國決一勝負,但也沒有打破水土不服的魔咒。
所以很多中國企業到海外,也是類似的狀況。這種大腦在國內,手腳在海外的方式在做本地化調整和政府溝通上都有很大的問題,效率非常低下,所以很多都以失敗告終了。
近幾年狀況稍微有所改變,主要是以收購或者投資海外已經成型的頭部公司為手段,成功率就提高了很多。比如阿里先後入資PAYTM和One97支援印度本土零售行業以及支付升級。還有滴滴投資巴西最大的本土出行公司99,通過18年收購成功進入巴西市場。
支付寶在北美的推廣可以算是一個比較經典的案例。一開始他們在北美是通過和這類支付整合商合作,直接開通支付寶,但很快發現雖然一下子開通了很多商戶,但是根本沒有人用,大多數商店的服務員也不知道什麼是支付寶。
我自己就有一個比較不好的經歷。去年在拉斯維加斯的時候,發現出租車上可以用支付寶,於是我就跟司機說用阿里pay,司機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支付寶。關鍵是付錢之後幾分鐘都沒有出票,感覺自己嚴重影響了別人的生意。害我給了10塊錢小費最後才完事。因為支付寶一開始直接在北美的推廣方式遠遠沒能達到他們的預期效果,所以現在支付寶都是通過和本地支付公司合作來推廣。由本地支付公司提供對商戶的服務和培訓。這些本地公司的技術大多數都是在中國來完成的,然後做一下本地化的修飾。

CentreGold Capital管理合夥人陳潔談“Copy from China”
2、從中國複製概念,針對華人中國留學生以及中國遊客的創業公司。
這是一個被風投和創業公司所忽略的市場,大家普遍認為這個市場沒多大,其實這個市場比我們想象的都要大一些。根據中國出境留學生消費報告,中國留學生每年在海外的消費有3800億人民幣,在美國的35萬中國留學生每年就有差不多200億美金的消費,除去學費大概有125億的直接消費,而且留學生的數量還在不斷地增長。
還有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消費的報告,顯示中國遊客2017年境外消費總額是2580億美元,在美國的消費支出大概是300億美元。還有現在生活在北美的華僑和華人總數大概有530萬左右,我雖然沒有找到準確的數字表示他們的消費水平,但我想應該是抵得上國內幾千萬人的消費水平的。
舉個現在在針對華人留學生市場做得很好的公司叫飯糰外賣,在溫哥華做華人外賣已經是一家獨大了。該公司現在正在擴充套件到北美其他華人集中的城市,可以想像成北美的華人美團。這些資料都是在這家公司完全沒有拿到任何融資的情況下做到的。
我基本瞭解了大大小小四百多家公司,這是我看到第一個在沒有任何融資的情況下做到這種程度的。飯糰每個月有3萬多的客戶下單,11月的銷售額已經超過450萬加幣,增長速度也非常快。看圖中間的凹槽是6-8月,這段時間學生回國,飯糰外賣的平均客單價45加幣。不過仔細想想這也算正常,老外點吃的基本點個披薩或者漢堡,消費肯定高不到哪裡去。所以在送餐費用差不多的情況下,客單價高2倍,飯糰的盈利也就可想而知,而且還有廣告和點評業務的收入。留學生和華人這個市場的消費能力要比國內和國外的主流市場都高很多,所以針對這個市場的創業公司往往都能自己賺錢,造血能力很強,這也是我為什麼非常看好這個市場的主要原因。
3、從中國複製概念後針對本地主流市場的創業公司。
有一個美國本土團隊複製一箇中國團隊到美國,當然創始團隊裡一般都有了解中國的華人,而且還要對美國本土市場做調整。我所知道兩個獨角獸,一個是美國版的共享單車叫Limebike,還有一個是美國版的快手。Limebike這家公司2017年3月才成立,到6月上線了第一個城市,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就融資超過了3億美金,而且還有谷歌這樣的戰略投資,不僅帶來了2億美金資金,還可以在未來連上谷歌map。
大家知道中國的共享單車初創公司很多都已經在倒閉的邊緣,中國的過度競爭讓這個市場沒辦法自然健康的成長,其次因為客單價太低,自行車騎破了還沒有賺回本錢。事實證明OfO和摩拜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因為自己很難賺錢和造血。Limebike發現美國的很多城市可以籤獨家共享協議,也就是說一家共享單車簽了獨家城市就不會有另外一家過來,這樣避免過度競爭,並且完全可以在這些沒有競爭對手的城市盈利。
當然他們也做了很多本地化的調整,比如把自行車調整成電動滑板車,因為很多美國人長大的時候往往是玩滑板或者是滑板車,所以很多美國人其實不大會騎自行車。基於Limebike這個專案,現在很多投資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非常看好共享充電寶在北美的發展。雖然共享充電寶在國內和共享單車有著類似的弊端,但是在美國客單價可以比國內高7倍,但是電費跟國內差不多,有很大的盈利空間。
隨著中國科技和創新的崛起,中國創業公司中國概念出海必然是一個上升趨勢,作為海外華僑非常希望因為海外中國模式的成功,能在未來讓更多留學生和華人過上和國內一樣便利的生活,讓我們有一種出了國還能有祖國的懷抱的感覺。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