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的2018:撕裂的一年
編者按:本文來自 ofollow,noindex">“全天候科技” (ID:iawtmt),作者 :張超,36氪經授權轉載。
雖然全球經濟進入下行週期,資本市場陷入了疲軟狀態,但港交所今年新股發行總量格外亮眼。
12月10日,金融資訊提供商Dealogic釋出的資料顯示,2018年以來,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規模已達314億美元,創下八年來最高紀錄。
相較而言,勁敵紐約證券交易所(下稱“紐交所”)同期上市的公司IPO規模為302億美元。這也就意味著,港交所IPO規模今年有望在全球交易所中奪冠。
今年四月,港交所釋出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從而催生了一輪“上市潮”。
不過,在企業紛紛選擇赴港上市的同時,港股市場也面臨著較大的融資壓力,甚至出現了“破發潮”。
Dealogic資料顯示,今年在香港發行的新股表現在世界主要證券交易所中墊底。
這不免令人擔心,疲軟的股價表現可能打擊2019年在港交所IPO的企業數量。
1 “上市潮”與“破發潮”齊飛
原本備受期待的“同股不同權”政策推出後,香港市場本期待一波上市熱潮,但下行的經濟趨勢使得港股出現了“上市潮”與“破發潮”齊飛的局面。
此前,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就曾釋出報告,稱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達到全球首位,合計募資金額達503億港元,新經濟類公司掀赴港上市熱潮。但據《證券時報》統計,截至2018年今年6月,港股發行的新股破發率達到72%。

Dealogic甚至指出,在主要交易所中,今年在香港新上市的公司表現最糟糕。在前20大香港IPO交易中,只有6家公司股價在上市一個月後依舊高於IPO發行價;而紐交所有16家公司股價高於發行價,納斯達克交易所有10家高於發行價。
特別是今年港股上市的兩個“重磅交易”——小米集團和美團點評,二者IPO總計融資約97億美元;但上市後,目前股價已較上市後的高點分別跌去19%、26%。
另外,還有一些企業縮減了發行規模,甚至推遲了IPO計劃,等待市場重新回暖。
2 李小加:港交所將在市場規則和業務上全面改革
對於港交所上市企業股價不及預期的表現,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近日出席香港經濟峰會2019時坦言,新上市規則“生不逢時”,因受到外圍環境例如環球經濟等挑戰,已上市新經濟股份表現令人不滿意,相信未來日子“不好過”。
不過他相信,股價表現不佳不是香港市場的結構性問題,未來有10多家內地新經濟企業將來港上市。李小加也指出,部分新經濟企業,例如生物科技公司,風險程度較高,適合機構投資者,一般散戶未必熟識相關業務,故認為相關企業需要披露更多資料。
據李小加透露,現在香港面對一些結構性的問題,及深層次矛盾和瑕疵,正有戰略規劃,預計明年初將公佈,港交所將在市場規則和業務上進行全面改革,擁抱新經濟。
“港交所很希望創新,未來會著手投資和全面改革,不單在監管規則,也會在交易所業務創新,包括考慮研究將程式自動化、試驗區塊鏈技術,也首次提出考慮成立世界首見的資料交易所。”李小加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