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工程師切莫悲憫自己,固步自封
寫給每一位內心不安份的同胞 ----副記
程式猿,技術宅,黑框眼鏡,格子襯衫,雙肩揹包,996,悶騷,工科屌絲這些彷彿是IT工程師標準標籤,有些是自我調侃,有些是外界不瞭解的眼光,有些是自我禁錮。有一次一位社會經驗豐富的人對我說,這些到底是真的是你們的標準還是你們自己把自己給自己貼的標籤呢?這些標籤又給你們帶來了什麼呢?
還記得我們為什麼進入這個領域嗎
我聽過很多原因:1,我大學學的就是這個專業啊;2,因為現在IT很火啊;3,因為IT賺錢啊;4,這是我的夢想,我熱愛我的工作;5,我想要好的生活,可是目前就IT能給我這樣的生活啊(說白了,還是錢),我也在等待更好的機會啊。我們不能對別人的原因指指點點,更不好去糾正我們自己認為別人不好的觀點,因為我們的理由在別人眼裡也不一定正確吧,所以我只抱著探討的角度或者我的角度去寫這篇文章。也請讀者用辯證和廣義的角度去看待這邊文章
IT行業目前來看,的確有能讓人羨慕的收入,所以有很多同胞投身進入這個行業,希望早日實現財務自由,亦或IT只是暫時的選擇,將來如果一旦有其他好的機會,將投入到其他行業。希望過上安安穩穩的小康生活,這是別人的選擇,應當被尊重,我只能祝福,希望你們能早日實現財務自由。對於真真切切熱愛這一行的同事,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豐厚回報,因為有太多大廠的優秀IT工程師,一年的綜合收入遠高於小型公司的年利潤。也並不是說有其他思想的同胞對這份工作就不熱愛,沒有被注入熱愛的事業,怎麼會走得好呢。對於希望有好的機會出現,從而轉投其他行業的同胞來說,是否還記得一段熟悉的語文文章,“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成功往往是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爆發,如果我們把我們自畢業後的5年,甚至10年,20年,“浪費”在了“我”認為不是“我”最終想要的目標上,沒有從這段路中積累到足夠讓自己爆發的經歷,經驗和所需要的東西(後文會提到),這份寄希望於“機會”的成功,我相信,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每一段經歷都應該值得我們去尊敬,去品味,去認真對待和積累些什麼。
對於很多等待機會的同胞來說,應該離不開兩個字:創業,程式設計師創業不是什麼新鮮事,在這裡我想由一個故事引出我的觀點(當然也不僅僅是我的觀點了)。我在NCU讀書上黨課的時候,當時的導師我很佩服,但是我忘記他的名字了。有一件事,我至今印象深刻。那次上課他對我們說:“我問我們學院的一位同學,你最近在看什麼書啊?,那位同學回答說是某光頭情感專家給女兒寫的多少忠告。並且那位同學還用很崇拜地語氣對我說了裡面的話是多麼有道理,多麼值得學習”。這時導師的語氣變得嚴肅,“所謂的情感專家?他連情感節目的主持人都算不上,還只是一位嘉賓,就這樣的人寫出來的書也能讓這位同學這麼愛不釋手,充滿崇拜,那麼你的水平和層次也就只能在這個檔次上面了”。導師的語氣開始帶著憤怒,並且舉著《毛澤東思想》對我們說,“這是給予一個國家希望,建立和經營一個國家的思想,這種思想都不能讓你們去仔細學習和品味,你們的水平是低到什麼程度了!”。說完,導師將書重重地拍在講桌上。
既然是一個建立和經營國家的思想,那麼如果運用到創業上面來講,綽綽有餘,如果從廣義地角度去品味,然後再來看自己是否有創業的資本,或許更有收穫。我僅僅從我微薄的學識和理解上面從廣義的角度去分析“三大革命法寶”對於創業的啟示。“三大革命法寶”即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學者對其總結是毛主席對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驗的總結。如果將三大法寶廣義對映到創業資本上來講,我的理解為:統一戰線:即有效資源的整合,自己手上有多少人脈,渠道,資金資源,沒有這三樣,相當於閉門造車,要走的路很艱難,或許有人會說,人脈和渠道可以創業的時候慢慢開闊啊,那麼反問,人脈和渠道為什麼要聽從你的安排呢?武裝戰線:自身過硬的實力,這一點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就可以看出來,不要老想著別人會幫你,自己都沒有過硬的實力,遲早被吃死。黨的建設:即要有過硬,團結的團隊,持久創業不可能單打獨鬥,還要會去經營團隊,如果連自己專案組的同事的關係都處不好,怎麼去經營一個團隊呢?黨的建設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部分就是黨的思想建設,我認為這可以映射出兩點:第一,企業文化,這個不多說,是經營團隊很重要的一個東西。第二,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將要幹什麼,未來需要取得什麼樣的成績,為這份成績,現在能做什麼樣的努力。沒有以上說的三點,創業,何必和自己過不去或者找死呢?的確有很年輕就創業成功的案例,但是別人的積累,我們真的看懂了嗎?
現在我們現在能做些什麼
上面的觀點我只想說明,厚積薄發,我們真的全面瞭解我們寫的每一個程式,每一個功能模組的到底是做什麼嗎?我們真的有很認真地去對待我們的同事嗎?你有了解過同一個公司不同部門的同事他們有在做什麼嗎?最近面試過一個現在國內很火的一個電商平臺的國際貿易部,在大前端主管(我是iOS)面試中,他確定了我的技術能力後,問了我一句,你知道你現在的專案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嗎?我第一回答是“這東西能說??”。面試官回答說,有很多程式員,自己都不真正地清楚自己在幹什麼,這種人,我寧可不要。接下來,我在不觸碰機密的情況下,用了和技術面試一樣的時間和麵試官探討了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難能可貴的是這位面試官能很好地和我互動,即使他第一次瞭解我的App,或許我特殊經歷原因,我的回答令他還算滿意。那麼反問過來問讀者,你真正地瞭解過你寫的程式碼背後所帶來的價值嗎?有很多App沒有任何購買功能,但是為什麼很多公司依然大力支援呢?我建議去看一個演講視訊叫《馬雲的格局》,裡面的觀點,我比較欣賞。
所以對於內心期待其他機會的同胞來說,不如先真正瞭解一下自己現在真正在做什麼,透過程式碼去看看,除程式碼語言以外的東西。結合我上面的觀點,去慢慢積累一些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對於真正想把這條路走到底的同胞,你的付出也終將得到回報,我有一次看《前任1》的時候,有一個場景,韓庚在張涵予面前大誇自己的事業,說是希望讓張涵予來自己公司當財務總監,張涵予是個老江湖,笑一笑,隨聲附和,但是韓庚後來才發現,張涵予的年收入比他們公司一年的盈利都高。雖然是一部電影,但是社會上這種人真不少,不如去了解一下阿里P9,騰訊T4及以上職位的人年收入是多少,就知道努力會有回報的,不要灰心,那句“等我幹程式設計師發財了,我就和你離婚”的段子,這是對自己的不相信還是貶低呢?
所以,做好自己現在的每一步,計劃好下一步,這才是格局,空談我以後要怎麼怎麼樣,內心想想就行,別說出來,否則顯得華而不實或者好高騖遠。
後記
很久沒寫議論文了,可能沒有以前那麼熟練了,只是希望各位同胞,不要看低了自己,更不要固步自封,或許有讀者會問,那作者你說這麼多,你做到了什麼呢?我只能說,我還年輕,我還在走第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