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蜂窩到吳亦凡 刷榜這件事該怎麼看
最近,有關吳亦凡新專輯涉嫌“刷榜”的話題,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前段時間“馬蜂窩”被爆資料造假事件,同樣都是疑似資料造假。為什麼馬蜂窩在短短几天內就被輿論所忘卻,而吳亦凡卻到現在還還在熱搜榜上。
這兩件事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通過刷榜、抓取評論等非常規手段讓某些資料處於一個不正常的水平。
實際上刷榜這種行為早已是業內約定俗成的一種潛規則。不管是某款新APP上線,還是微博、微信公眾號運營,在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非常規操作的痕跡。隨便在哪個搜尋引起搜尋下相關的關鍵詞,可以很輕鬆的看到如今刷榜已經擁有一套成熟的產業鏈了。
從某一方面來說,馬蜂窩之所以能夠冷處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刷榜並沒有給消費者帶來實質上的損害,消費者還是看的這一篇遊記,只是平臺換成了馬蜂窩而已。
然而馬蜂窩在此次事件當中,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它不該把刷榜所獲得成績當成自己炫耀的資本。馬蜂窩事件之所以引起眾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馬蜂窩多次宣稱2100萬條點評是它最大的優勢,幾乎快成為核心競爭力。然而這個最大優勢被質疑造假,對於消費者而言,無疑是認為馬蜂窩整個品牌都存在問題。
究其本質,刷榜只能說是一種輔助推廣的手段,任何商家都不能說把刷榜得來的成績當做消費者的認可。
我們可以看看支付寶、微信、QQ這種老牌軟體,它們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是XX榜單第一/XX下載量第一。
刷榜作為目前常見的一種推廣方式,在推廣初期採用一下並無妨。但長期使用,甚至把刷單的成績當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就實在是用力過猛有違推廣的本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