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有張勇,馬化騰有劉熾平,為何京東和百度沒有二號人物?
好多人問,馬雲有張勇,馬化騰有劉熾平,為何京東、百度沒有二號人物?
其一,這個問題蘊含著不少誤區。好像馬雲有張勇,馬化騰有劉熾平,京東和百度也就一定要有二號人物似的。這樣的邏輯是不成立的。在喬布斯最鼎盛時期,你知道蘋果的二號人物是誰嗎?華為、海爾實行著輪值CEO制,我們除了知道任正非、張瑞敏之外,我們敢確切地說,華為、海爾的二號人物是誰嗎?這段時期強調現金為王,大家都看盈利水平如何?那麼,吹泡泡的以獲取流量見長的公司就不被待見。現在進入了又一輪追求深度科學為競爭力的階段,那些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技術壁壘的公司就不被待見。如今不同領域的公司紛紛進入倒閉潮,那麼能活下來的公司,都是了不起的公司。

其二,這是一個有時效性的問題。恰巧京東的劉強東出狀況了,這時人們才發覺京東被劉強東牢牢控制,如果沒有他參加,董事會都開不成。恰巧,百度這5年間昏招很多,也是因為李彥巨集管理能力一般,二號人物卻遲遲缺位,好不容易補進來一個陸奇,恰看到了百度的管理黑洞而掛冠而去,於是有了如題的問題。
我的認識是:二號人物不是標配,即便有標配的二號人物,也會因時間、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更迭。也就是說,即便阿里和騰訊有二號人物,也是會變化的。

真的發生一號人物離場狀況了,二號人物自然會產生。李彥巨集和劉強東真的主動或被動離職,二號人物自然就出現了,這些人都要用實際成績,實際打拼證明的,僅僅是一個任命很簡單,歷史上企業的傳承更不簡單,看聯想集團的傳承就知道了。楊元慶是當然的二號人物,且最終成為了一號人物。阿里巴巴的張勇是二號人物,一年後也將成為一號人物,但所謂的有準備的傳承計劃,是不是就代表完備呢?還要時間去檢驗。
企業的發展都有一定的階段性,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能力。初創期可能要驗證商業模式,可能更強調一把手的執行能力,搭建框架的能力。成長期考驗的是管理能力,是劃定邊界的能力,到成熟期乃至其後,就要制定傳承計劃了。

百度的問題是如何發展出第二核心能力,除了網頁搜尋,百度還剩什麼,它的阿波羅計劃,它的無人駕駛真的能成為第二大增長點嗎?這個比二號人物可能更關鍵。
京東的問題?目前看是劉強點個人操守的問題,他的經營能力並未有減弱,如果因為個人的操守影響到上市企業的任職,二號人物會從天而降的。可惜的是,京東從一家非常具有正向的公司,跌落到不知道如何定性的公司,從這點看,影響極其深遠。
免責宣告:掌中額度釋出的作品如涉版權等問題,請儘快聯絡我們(吱付寶生活號:掌中宜賓)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轉載旨在分享交流,並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僅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