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二本院校的我,如何一步步踏上“產品”路
產品的門檻如果努力點,還是可以碰到的,甚至推開那神祕的大門;但你推開大門後,會發現,原來階梯在裡頭。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我是Joker,一枚非重點大學的在校生,很榮幸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產品經理入行感受,如果我的經歷能給大家一些啟發和收穫,那就太棒了~
| 關於我
15年的夏天,成績剛過本科線一丟丟的我,有點順其自然又糊里糊塗地考上了一所二本大學,所學專業還是該校挺有牌面的了——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說實話,對於這個專業是學什麼的,學來有什麼用,學完後能從事什麼工作之類的問題,自己當時心裡是沒有底的。電影裡未來世界都是離不開機械,設計的行頭也響噹噹,自動化看上去又好像蠻有前景的。自己當時腦瓜子一熱,就它了吧,於是就當了這麼多年的“和尚”,說多都是淚。
對自己所學專業並不感冒,學習成績中等偏下的我,不想選擇考研,不想考公,試過創業,但失敗了;看著無助的自己,當時心中所想到的就是轉行了。
| 產品的“不歸路”
至於為什麼選擇往網際網路產品這條“不歸路”嘛?
應用網上的段子解答就是:自己想從事網際網路行業,不會敲程式碼,不會做運營,又不會弄設計,但是我可以做產品啊~~!
讓我選擇網際網路產品經理這條路的原因更多是,在於我18年大三下學期與幾個小夥伴一起創業時自己所負責的部分就是產品,整個創業過程的產品工作都經了自己的手。
擁有著高階的title,卻負責最累的活。在工作中,自己理解了產品經理的含義,新的使用者需求,新的待接解決問題;新的問題,新的解決方法。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給自己提出質疑,然後改進自己的前進方向……並在這一過程中樂此不疲。
只有我知道自己對產品經理這份工作的好奇度與熱愛度有多大,我也堅信自己可以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好。於是,我對著鏡子裡的自己喊:Go ahead!
但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能引起了噁心迴圈的問題: 所瞭解與所學習的知識與方法過於零散,總結不起來,工作中也不知該如何應用它們。
直到在18年6月份,機緣巧合下看到了產品經理就業特訓營,“產品經理”一詞促使我進去一探究竟。
這一看,就是看到了一個新世界。
| 特訓營收穫
特訓營的培訓時間不長不短,十二週,七月進,十月出,畢業的時候剛好能趕上了秋招尾班車。
這十二週裡,我的心情變化是這樣:輕鬆(流程圖,結構圖)→懵X(競品分析)→頭皮發麻(使用者調研)→累到窒息(需求池,功能設計)→欲哭無淚(原型圖)→懷疑人生(PRD)→捨不得,想再被虐一次(畢業)。
1-3周
什麼是產品經理,網際網路發展歷史,畫流程圖,畫思維導圖,so easy,幾乎零壓力度過。
4-11周
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嘛?媽媽,帶我回家……
12周
為什麼一定要畢業呢?
下面我將結合自己在課程中設計的產品,分享一下我在特訓營的產品學習心得。自己用電商的手法做了一款課程付費的APP: 搜課
這款產品主要為了幫助想要在網上通過學習付費課程來提升自己的年輕人群,在最短時間內,找到適合他們的付費課程。

搜課功能結構圖
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需求程度以及難度還是很大的,作為一名產品經理,競品分析能力是工作重要能力之一,不瞭解對手,怎麼能引領團隊前進?
不過學起來還是容易上手,大方向步驟可為:
市場分析;
競品選擇;
競品定位,競品目標市場;
競品目標使用者、使用者畫像、使用者使用場景;
競品功能模組和核心功能流程,運營策略等。
小方向步驟在於尋找出競品所分析的要點,然後再根據要點進行更深化的探索,得出利於自身產品發展的結論。總結結論需要具體到下一步產品需要實現什麼,怎麼實現,實現成如何樣子,泛泛而談的結論並不是結論。
結論不充分很容易把競品分析報告寫成了產品體驗報告,依然記得自己競品分析的敗筆:小方向分析要點沒有明確,結論不突出。
於是弄了個四不像分析報告,還捱了一頓diss。具體結論產出可根據SWOT原則,理順邏輯。
使用者調研
產品工作中,驗證一款產品的成敗與否,所看重的直接指標往往還是這款產品的使用者粘性與使用者轉化率。因此產品經理需要站在使用者角度上思考的同時,還要真實理解使用者所想所需。聽起來十分飄渺的概念,其實只要通過合理有效的使用者調研,就可以幫助產品經理指明產品設計的道路。
線上的使用者調研方式主要還是問卷調查與社群交流訪談,方式不同,但目的相同。
這裡主要講講問卷調查的調研方法:
設計問卷,最開始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副好的問卷往往決定了這次調研的成敗;
問卷投放渠道,讓更多目標使用者來填寫這個問卷;
資料收集與分析。
問卷設計中所要避免的大坑:
問卷目標過多,結果不夠深入,無法得出重要的結論;
問卷題目答案具有強烈引導性(讓人一看不用思考就知道有哪些答案是錯誤的);
問卷題目設定過多,很難得到使用者真實的想法。
需求分析與提煉Feature List
產品的功能生成與改進迭代,所依據的便是需求。需求的來源有很多,主要的是使用者直接需求與公司內部需求。
產品經理日常工作中更多是分析需求,提取出對產品改進與公司業績增長有幫助的需求,而且這些需求的提煉不是憑空得來以及隨意描述。
使用者與公司內部給予產品團隊的需求更多是零散的,並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產品經理經過對這些需求出現的場景進行分析,得到需求方所提需求的原因,從問題的根本去定義一個新的需求。沒有使用場景的需求都是耍流氓!

搜課V1.0 Feature List(部分)
產品功能設計、Axure原型製作與PRD文件撰寫
當需求提煉完成後,接下來的,就是把抽象的需求轉換成形象化的產品功能。利用Axure與墨刀等原型製作工具,進行一個介面與功能互動的邏輯設計。需求評審會通過後便是撰寫PRD(產品需求文件),來協助開發進行產品設計的後期工作。

搜課APP V1.0部分原型圖
自己作品生成主要是經過這幾個階段,簡單到複雜再到簡單。可以這樣說,這三個月,承受著一個莫大的學習壓力,一個星期把一個新的知識點與知識體系輸入腦子裡。這對我而言,是一種鍛鍊,同時,也讓我得到了蛻變。
若只是只有上面的指導,我是成長不了這麼快的。我的成績,離不開特訓營老師的苦心。
一群Part-time工作者,很多情況下沒有必要這麼認真地進行工作,九十一五的工作已經很累了。老師們在日常上班階段都會在特定時間進行一次關於產品工作的分享,丟擲一個話題,引起同學們的討論,然後再一一解答,充分鍛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與產品思維能力。只要老師有空,基本都是有問必答。
| 寫在最後
學習成功的背後肯定有很多的辛苦,不是沒想過放棄做線上作業,不是沒想過不千里迢迢地趕去參加培訓,不是沒想過退出……但,我不能。
半路出家的人,不比別人更努力,怎麼能跟上甚至超越那些專業出身比自己還努力的人呢?而且自己還不是很聰明,有時候聽完線上課後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輸出的東西很容易一塌糊塗;實幹能力並不算強,很多時候總是很能說但不是很能做……
因此,在蛻變的道路上,我沒少撞牆。起點低,門檻相對而言就高,受到挫折的機率往往也就越大,但相對的,享受成功的喜悅也越容易。一星期一星期地成長,腦裡產品方面的知識日漸完善,作業的評分也剛好到心裡水準線以上。
每個星期的我總是欣慰大於失落,漸漸地也就度過了整個培訓,也認識了很多有趣的小夥伴:中大才子、痴情碼農、麥門女將、自己小說的男豬腳、90後奶爸、某公司CEO……
課程的結束,也意味著老師領進門的任務完成了,接下來就是修行看個人,對很多人來說,這才是產品經理的起點……
最後,留下一句感慨的話: 產品的門檻如果努力點,還是可以碰到的,甚至推開那神祕的大門;但你推開大門後,會發現,原來階梯在裡頭。
本文分享自起點學院產品經理就業特訓營JY1802期學員Joker,“Go ahead!”Joker邊給自己打氣邊用行動力完成了從小白到產品經理的蛻變。在這個過程中,有目標,更有行動力。
對於產品小白來說,入行的方式無非以下幾種:

如果你有過強的自我管控能力,那可以好好規劃自己的自學計劃,多學多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群會是你不錯的學習庫;而如果你覺得自身能力還不足以匹配崗位要求,又怕不成體系的學習浪費時間,不妨選擇付費的產品經理培訓課程,快速學習系統化知識掌握入行訣竅。
像Joker一樣,在業內有影響力的導師帶領下,系統構建產品知識體系,打磨過硬基本功。相信這門源自BAT體系的系統基礎性產品課程,不會讓你失望。
學習入口: ofollow,noindex">起點學院·產品經理就業特訓營
截止11月11日報名享受優惠立減680
報名優惠諮詢:手機/微信 18617039895
學員畢業作品展示: 【學員作品】產品經理就業特訓營
本文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原文連結: 線下課程丨普通二本院校的我,如何一步步踏上“產品”路
更多產品運營學習交流盡在@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群 & 起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