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 | 生活在別處 (Elsewhere 創始人范陽)
在你習以為常的嘗試裡,其實隱藏著許多有趣而生動的角落。為了讓這樣的空間被更多人嘎仙,我們這期節目的嘉賓范陽成立了一家叫做 Elsewhere 的公司,挖掘有趣的「第三空間」,並將它們共享給需要的人。
2010 年,美國仍在經濟危機的陰影下緩慢復甦。在紐約攻讀化學專業碩士的范陽還在為畢業後找工作的事情擔憂。機緣巧合下,他突然接觸到了風險投資這個行業。而風險投資最關注的就是網際網路行業,這為范陽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想創業?不需要完美的點子,也不需要完美的時機
范陽: 我剛開始做風險投資,就是跟天使投資人一起看專案,做市場分析,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瞭解網際網路領域。但我認為風險投資並不會是我最終的職業,在做風險投資的時候,我其實也是在看不同的機會,瞭解新的技術和市場。2014 年的時候,市場很熱,我身邊很多小夥伴選擇回國成立自己的公司,我也開始考慮自己創業。其實我一開始並不篤定,腦海中盤旋著很多問題 —— 現在是不是合適的時間、自己有沒有能力、 有沒有積累足夠的資源,我也不知道自己創業到底要做什麼。 但我覺得即使這些問題都沒有想清楚,也得先做一個決定。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回國的 deadline,因為如果不設 deadline,你永遠是在看機會。 我把時間定在了 2015 年的春節,那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我從紐約飛回了西安。
UX Coffee: 在華爾街做風險投資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都會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起點了,你當時為什麼會這麼毅然決然放棄這份工作回國創業呢?
范陽: 其實做普通的風險投資分析師,並不是賺取豐厚收入的最好選擇,因為你的收入更多取決於你投資的表現。說實話,你的投資表現,除了能力,也和很多其它的因素有關,比如運氣。所以,相比起來,我覺得自己創業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我當時的老闆也跟我說, 「風險投資應該是你人生的最後一份工作,那時候你會有自己的積累和閱歷。而在你職業生涯最好的幾年,不要錯過自己做公司的機會」 。當時的我不想安於現狀,說白了現狀也不是那麼好,所以我還是決定冒個險,回國試一試。
UX Coffee: 我們之前採訪過一些創業者,也往往是先有了創業的想法,才去想自己創業到底要做什麼,而不是反過,看起來你的經歷也是這樣?
范陽: 我覺得完美的點子出現在完美的時間是很少的。像電影《社交網路》裡面的扎克伯格,突然有了個想法,激動地跑回宿舍、直接開幹,這樣的故事在真實世界裡是很少的。如果真的發生了,那是很幸運的。因為創業的過程一般都沒有那麼一帆風順。 我現在回過頭看,當時創業中遇到的困難要比我預想到的還要多十倍,而我覺得自己的牛逼的地方,其實也不算什麼。所以,我覺得堅定的信念很重要 —— 既然走了這條路,就不要給自己留退路。

共享空間:讓整個城市變成你的工作室和會客廳
UX Coffee: 給大家介紹一下 Elsewhere 吧?
范陽: Elsewhere 做的是城市共享空間,就是把城市裡閒置的、不為人知卻很有趣的空間,尤其是私人的空間,通過我們的平臺整合和分享。使用者可以按小時預定 Elsewhere 上的空間用來商務會談、公司活動或是家庭聚會。
UX Coffee: 城市裡不是已經有很多共享空間了嗎?比如咖啡館、公園、酒店,為什麼你覺得會有城市共享空間這個需求?
范陽: 我覺得還是有很多生活、工作場景中對空間的需求是沒有被滿足的,比如說對空間私密性的需求。我經常出差,需要移動辦公,我最經常的選擇就是星巴克和公共酒店餐廳。但這些地方並不能給我好的辦公體驗。比如說星巴克,4 個人約談也許沒有問題,但要是 6 個人,我們可能都坐不下來。同時咖啡館的環境也很嘈雜,會降低辦公的效率。我覺得這對於商務人群而言是一個剛需和痛點,而市面上沒有服務能解決這個問題,Airbnb、Wework 都做不到。
另一個就是人們對於不同的場景,對空間會有不同的需求。對於一些重要的工作和生活場景,比如重要的客戶見面、求婚、滿月酒,在公司或家裡往往場地不夠,在酒店又沒有特色。再比如說你做一個商務活動,你不僅會考慮空間的環境,還要考慮這個地方能不能代表公司的風格,設計有沒有特色,是不是可以滿足辦公、社交、餐飲的多重功能。如果活動之後,大家不僅完成了工作,還願意發一個朋友圈分享這個空間,這樣有特色的體驗和服務,才會讓使用者更願意付費。

UX Coffee: 聽起來 Elsewhere 解決的是一個小眾需求。你覺得 Elsewhere 的使用者規模能有多大? 它會始終是一個小而美的產品嗎,還是你覺得它有成為大眾消費級產品的潛力?
范陽:其實共享經濟領域最成功的公司,在最開始都是小而美的。 *比如 2009 年成立的 Uber。當時誰會用?公司老闆。什麼場景?去機場。當時的 Uber 司機都是經過培訓、西裝筆挺,他們開的車必須是黑色的,現在來想,這些都是非常小眾的體驗。這件事情有多大?每一年去舊金山機場的高階商務人士的吞吐量,乘以他們去機場的次數,一下就可以算出來。但當 Uber 持續地迭代,開始能夠提供比出租車更便宜、高效、更好的體驗時,它就能延伸到整個出行,取代大眾已有的出行選擇。Airbnb 也是一樣,最早做的是沙發客的旅遊體驗,這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很小眾的事情。所以,我們的思路就是從商務人群的需求起步,但又不能受限於商務用例。我們想要從商務用例出發,挖掘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同場景下對空間的需求。
另一方面,有的服務雖然個體使用者使用的頻次低,但是如果盤子夠大,也是有成長空間的。比如說 Airbnb,有一個數據是他們現有的使用者每年使用 Airbnb 的平均次數也只有 1.67 次。但是因為旅遊市場本身足夠大,且一直在增長,所以 Airbnb 也是會自然增長的。類比到我們自己,也許我們現在不能取代星巴克、酒店,但是我覺得人們對生活、工作空間的總體需求是在增加的。因為現代人的時間越來越分散,人們會出現在更多的地方,朝九晚五固定在辦公室裡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少,商務的會面越來越多,我相信對於第三空間的需求總量是在增長的,我覺得這可能也是為什麼像星巴克這樣的咖啡店能越開越多。
我們能切到多大的蛋糕,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我們的供應端能不能增長。我們平臺上空間的總數,能不能超過咖啡廳甚至酒店的數目。比如說在紐約時代廣場周圍咖啡廳、餐廳、高階酒店加起來,我可能會有 50 個選擇。那在 Elsewhere 上,我們要想辦法跟這個數字持平。現在我們肯定還做不到,如何獲取更多的供給,如何去刺激市場的需求是我們將來很大的挑戰。
尋找那些藏在城市裡的奇妙空間
UX Coffee: 說到供給,你一開始是怎麼去找到那些閒置的、適合商用的、又有一定特色的房源的呢?
范陽: 我們最早的一批空間主人大都來自我自己的朋友圈子。比如我認識一些建築設計師,他們本身就是空間的創造者,他們知道哪裡有好的空間。通過他們,我又接觸到他們的朋友,以及和他們合作的那些甲方公司。
UX Coffee: 他們提供的都是些什麼樣的空間呢?
范陽: 比如說,有些朋友會把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或者工作室的會議室、露臺、甚至帶廚房的客廳開放。有的建築師們還會把他們合作的甲方擁有的一些空間介紹過來,有一些私人別墅,還有一個在北京景山公園附近一個六百年曆史的改造後的大廟,這些都被放在了我們的平臺上。
除了建築師的圈子,我們後來也開始深入到其它的圈子,就比如說地產的圈子,還有藝術家的圈子,還有科技公司的辦公室,像窮遊,他們就把自己辦公室的閒置空間也釋出在了 Elsewhere 上。

UX Coffee: 你們對於入駐的空間有什麼要求嗎?
范陽: 我們會從幾個角度去衡量一個空間,第一是專屬性和私密性。不管是開會,還是做活動的時候,使用者一定是希望不受打擾的。第二是易達性,也就是交通的便利程度。有些空間即使很有特色,但如果使用者花了半個小時才停到車,他們的體驗已經毀了一半。第三是空間的服務質量,就是看空間主人能不能為訪客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務。最後是空間的特色。使用者是願意為空間的「逼格」買單的,如果他們覺得這個地方很有特色,去過之後他們就會有發朋友圈的衝動。
UX Coffee: 介紹一些 Elsewhere 上有意思的空間吧。
范陽: 我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空間,是和建築師合作的一個在三里屯的空間叫「雲臺」。我們把空間刷成了黑色,在中間做了一張水泥長桌,然後在桌子裡放置了一個「超聲波水霧發生器」。當訪客進入這個房間的時候,會看到房間裡飄著一層雲。在這個飄著雲的桌子上喝酒、吃飯,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體驗。

另一個有意思的空間是在北京白塔寺的衚衕區。我們在一個四合院的屋頂上佈置了露臺,在那裡可以喝茶、約會。晚上從遠處看這個露臺,感覺會有點像日本的茶室。
還有一個是剛剛提到的改造的大廟。這個廟在文革時期被改成了工廠,之後就被廢棄了。後來它現在的主人買下了這個大廟,把它改造成了一個融合中西方文化的空間。廟的大殿被改造成了一個音樂廳,有很多品牌在那裡開發佈會。而以前僧人的房間就被改造成了會議室,有一種古色古香的味道。

UX Coffee: 找到了房源供給,你們怎麼去找到有這種空間需求的使用者呢?
范陽: 我們現在有公司和個人兩類使用者。對於公司使用者,我們發現使用場景是比較明確的。他們的需求比較固定,就是商務活動和會議。我們發現,我們為一些企業客戶提供不錯的體驗後,會有一些傳播效應。比如說滴滴用了我們的服務後,美團的員工也會知道。我們還發現有一些客戶來自同一棟商務樓,應該也是因為口碑傳播。企業服務這塊兒,我們主要做的是精準營銷,我們會想辦法讓公司預定空間的決策者知道我們的服務。
而個人使用者這塊兒,其實我們更多需要做的,是去激發使用者的需求。我們會做一些內容去引導使用者,比如七夕節的時候,我們在公眾號裡推送了一篇文章,介紹了八個比較浪漫的約會空間。我們要推廣的是一種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教育市場的過程是很不容易的。但反過來說,如果這件事特別容易的話,早都沒有機會了,早就有別人去做了。
空間改造,改造的其實是使用者體驗
UX Coffee: 你提到了你們會和建築師合作去開發一些有意思的空間,這個空間體驗設計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和我們平時講的網際網路產品的使用者體驗設計有什麼異同嗎?
范陽: 使用者體驗常常會提到一個概念就是觸點,就是使用者在哪些節點會接觸到你的產品和體驗。對於我們的產品,使用者在 APP 裡瀏覽、預定、支付、跟空間主人溝通這些過程,只是我們 20% 的體驗。另外的 80% 是使用者在真實世界裡使用這個空間和服務的體驗。從遙控器在哪裡、空調怎麼開啟、Wi-Fi 穩不穩定,一直到最後關門離開,這才構成了使用者一個完整的體驗流程。所以對於我們來說,空間設計是使用者體驗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設計空間時,首先會定義我們想要的體驗。比如我們在改造一個在日壇公園的空間時,我們會思考,在公園裡面開會的體驗可以是什麼樣的?空間旁邊的綠地可以用來做什麼?這個空間除了開會,能不能用來喝茶、用餐?除了開會,這個空間能不能用來開 party?我們會和空間主人、建築師一起去碰撞創意。定義好這個體驗基調以後,我們會跟室內設計師或者建築師合作,把這個創意表達出來。當然,這個表達,最好是要用相對低的成本,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我們要考慮如果只有 15 萬的裝修預算,要把這些錢分配到哪裡才是最有價值的。

米蘭昆德拉說「Life is elsewhere」,生活在別處。范陽和他的團隊,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整合這些被藏在城市裡的沒有被充分利用的第三空間,然後讓它們為人們的城市生活帶來更多的想象力和樂趣。
嘉賓聯絡方式
范陽的團隊正在招募 UI 設計負責人,如果你對 Elsewhere 感興趣,可以直接新增范陽的微信,並留言備註「UI 設計師」,他的微信是 79228366。
你可能還喜歡 UX Coffee 的其他訪談: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珊爺:做出 1600 萬全球使用者的產品後,她要做數字內容+區塊鏈 Riceman 米飯俠:為什麼你的辦公室被設計成了這樣?我們和全球第一辦公空間製造商的使用者研究員聊了聊想收聽更原汁原味的本期節目,你可以在蘋果 Podcast、網易雲音樂、喜馬拉雅 FM、或是任何泛用性播客客戶端搜尋 「設計咖」 。
訂閱 UX Coffee 微信公眾號: uxcoffee ,每週一杯設計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