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隻看著2B!騰訊架構調整還應有另一張圖:大內容!

【聽楊姐說】
大家都在說騰訊的架構調整,大多數人只看到了2B業務,而研究了很多傳聞後,楊姐認為騰訊很可能還會丟擲另一個板塊:“大文化”,或者叫“大內容”。
雖然騰訊官方尚未宣佈,但今天晚上就有一個訊息:

雖然不知是真是假,但這裡面提到的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楊姐的判斷,這個“大內容”版塊確實不是空穴來風。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看騰訊釋出的2018年半年報,其中的社交網路收入增長30%至人民幣168.67億元。這項收入增長主要受數字內容服務(如視訊流媒體訂購及直播服務)貢獻的增加所推動。
再看看網路廣告業務,騰訊Q2的在這上面的收入同比增長39%至人民幣141.10億元。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增長55%至人民幣93.80億元。該項增長主要受微信(主要是微信朋友圈及小程式)、公司的移動廣告聯盟以及QQ看點收入的增長所推動。
而媒體廣告收入亦增長了16%至人民幣47.30億元。該項增長主要反映因內容組合及廣告商贊助活動為騰訊視訊帶來更多的貢獻。
看看,這幾個業務都是在增長的,但顯然這些增長還有空間——這個增長空間可能很大程度上要來自於他們之間的聯動和共振。
要知道,當這些業務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平臺級產品的時候,就是一個集團軍作戰,而這個平臺的防禦和戰鬥力也不是一兩個產品所能比的。
一旦騰訊形成一個“大內容”體系,就意味著某個產品或者公司已經不再是跟騰訊某個產品競爭,而是跟騰訊的一個“系統”“平臺”去抗衡。
大內容體系:玩的是聯動
注意,騰訊之所以很可能這麼做,是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不少頭部產品,例如騰訊視訊、騰訊新聞、騰訊體育、擁有很多大IP的上市公司閱文集團、正在準備上市的QQ音樂集團,等等吧。
所以,即便把遊戲業務和已經獨立的閱文、音樂都排除在外,把其餘具有內容屬性的新聞、長短視訊、直播、動漫影視都聚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內容產品矩陣,做成有豐富媒體形態、豐富使用者場景的大內容業務,並且賦能和升級內容上游產業,做出一個空前強大的內容生態,才是當務之急。
這些產品集合在一個組織裡,整合聯動效應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包括推倒組織牆和資料牆,通過整合騰訊各個體系的技術、內容、資料中後臺,能達到“一盤棋”的提升效率。
這個效能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不僅能提高專業能力和IP厚度,更能去佔領很多的市場空白,比如優質精品內容等。
這當中還有很多業務之間聯動發展的機會,比如長視訊切短視訊,比如資訊流與短視訊的聯動、短視訊統一佈局、IP跨界共生等等。內容業務線越長,相互聯動,促進共同發展的機會就越大。
從內容的生產方式上看,內容聯動,效益最大!所以生產關係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例如,姐幾年前在老東家經濟觀察報的時候,就有領導一再強調,未來的內容生產,一定要全模式,即文字+圖片+視訊;未來的記者,也一定要全能,既能採訪,又能拍照,還能拍視訊……(姐心裡說,還得會剪片子)
未來的內容,肯定是“一魚多吃”,效益最大化!
新的內容生產方式就決定了,多種媒體形式要能夠形成一個有組織的矩陣,其背後要有新的組織架構——這就有點像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那個梗。如果組織架構不調整,就會影響新的生產力的效率。
而從內容的分發模式上看 ,一個內容以前只能出現在自己的平臺上,但是未來,同樣一個內容可能被生產成不同的產品形態,並在不同的流量入口上進行分發。
從廣告主對接效率上看: 以前騰訊的各個APP入口比較分散,一個廣告主要對接很多體系,騰訊視訊、騰訊新聞等等,對於廣告主來說,效率也是低的,而現在的廣告主,似乎更喜歡。
如果這個“大航母”最終下海,提升廣告收入就變成了一件大概率的事。這在 遊戲業務遭遇磋磨的狀況下,對投資了騰訊的人來講,絕對是一個利好!
但是,僅有這個“內容大板塊”應該是不夠的,如果沒有騰訊社交基因的加持,就無非是一個普通的內容集合,而騰訊要的,是爆發!
內容+社交:圖的是裂變
在當今網際網路公司中,總有公司試圖往社交領域走,為什麼呢,因為社交能夠將內容的效果無限放大!所以,以社交促進內容發展,在更大的生態內促進內容流轉,已成為業界共識——社交與內容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也是所有內容公司的機遇所在。
此外,社交平臺的黏性強於媒體,從社交內容往媒體方向發展,是打“順風球”。
然鵝,騰訊在SNS上的護城河已經越挖越深。且,從社交可以向各種業務延展,但是從任何一個領域往SNS卻非常難切!而同時掌握著流量、社交關係鏈和內容三者的騰訊,顯然在佈一個更大的局。
社交平臺和內容進行融合,可以為使用者提供豐富有效的內容消費、討論、互薦、互動場景。
而最重要的是——社交平臺不僅是流量供給,更是引發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內容融合也提升了社交平臺的使用者粘性和價值厚度,也有望產生大量新的IP和內容形態。QQ此前有過圍繞社交平臺構建內容生態的嘗試,取得一定成績,比如QQ看點快速崛起就證明了社交的能量。
騰訊擁有業界最強的兩張社交好牌,不過微信自成體系,不能和內容打包,但如果把QQ、QQ空間這樣的社交王牌與內容業務深度融合,在“社交+內容”要爆發的戰略機會點上,騰訊則擁有了做到業界最好的機會。
當然,騰訊做“兩個半”,社交和數字內容是兩大關鍵業務,能否融合在一起考驗著騰訊管理層的決心,如果實現,那將是歷史性的。
其實,騰訊如果真的組合出一個“大內容”版塊,和技術相結合的想象空間也很大。
要知道,目前已經進入ABC時代,即AI、Bigdata、Cloud,騰訊在 AI、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應用紛紛落地。這些技術在與內容產品結合的時候,說不定能夠產生出很多像天天P圖那樣的爆款!
所以,在楊姐看來,如果說騰訊上一次(2012年)的組織架構調整,是形成一系列更專注的事業群,為了發揮’小公司’的精神,快速響應使用者需求,那麼這一次,騰訊應該是在原來的基礎上,試圖整合“大公司”優勢,將各股力量擰成一股繩,來產生更大的平臺效應。
楊姐點評:
騰訊已經是網際網路的老公司,微信的發展已經日臻成熟,這就像騰訊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應該站在更高的視角上去規劃自己的業務佈局,而不僅僅是為了打敗某個APP——它在考慮未來的時候,要將自己的整體優勢資源發揮到最大,甚至更大。
如果騰訊真的搞這個“大文化”板塊,恐怕對標的也應該是一個擁有各種文化形式產品的平臺,說是數字迪斯尼吧可能都把騰訊說小了,因為迪士尼可並不擁有使用者、流量、技術……
我認為這個“大內容”平臺的未來將非常遠大,因為它有著最多的使用者,最大的流量,最豐富、高質量的文化內容,如果調整到位,組織優化,高效協同,這個目標就更能快實現。
而對於騰訊內部來講,這其實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改變。鵝廠正在從內部賽馬機制中掙脫出來,開始玩“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策略。
當然,這對於別的公司來講恐怕並不是什麼好訊息,因為當騰訊集合如此多的業務、人才、資源來成就一個大平臺的時候,如果沒有相同的體量,恐怕很難與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