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送華興上市
包凡又來到港交所。
與之前投行家的身份不同,作為華興資本創始人,今天他是敲鐘的主角。現場,整個人都表現得很興奮。正式敲鑼之前,他幾次躍躍欲試。響聲之後,鐘擺還在晃動。
隨後包凡在接受「藍洞商業」採訪時說,這次上市,有三個數字意義特殊。
31.8港元的發行價。318是中國最長的一條國道。
股票程式碼1911,這是中華復興的一個關鍵時間點。
以及今天的敲鐘日子,9月27日是他父親的生日。致辭中,他特別提到這點。
3月市場傳聞華興啟動上市,6月22日向聯交所遞交招股書,9月27日敲鐘。很少有公司能在6個月內完成全部流程,華興幾乎創下最快上市紀錄。
31.8發行價背後
美國時間9月19日,紐約曼哈頓,暴雨如注。馬路上紅光閃爍,車輛艱難挪步。
這是華興公開路演的最後一天。幾位投資人陷入車流,錯過包凡的演說。雙方都有點小遺憾。
5天時間,香港紐約兩地,100多家機構參與華興的IPO路演。每天七八場1對1溝通的小會,也不排除二三十人蔘與的午餐會。大部分時間,包凡在講述關於這家中國投行的故事。PPT是他親自準備的。
路演本身枯燥,差不多每天重複類似的對話,但包凡沒有一絲倦態。身邊的人卻知道,這樣的車輪戰,必定是勞累的。果然,路演結束,他就重感冒了。
“他想以完美的狀態呈現。投資人認購固然好,即便沒有,以後他們可能也會參與華興投資或服務的專案。所以我們沒有那麼功利。” 華興資本戰略發展部主管項威告訴「藍洞商業」。
實際上,9月14日第一天公開招股,機構投資者就很積極,路演結束時已獲得數倍認購。
美國時間9月19日晚上,31.8港元的發行價最終確定。華興資本聯席CFO姜山5點結束當天的最後一個會議,但此後還在不斷跟投資人溝通。
他在接受「藍洞商業」採訪時說,“這是一個持續的工作,也是花時間最多的。”
華興此次定價區間非常狹窄。這在香港IPO歷史上並不多見,通常情況下,高低值相差在15%到20%。
華興經歷過很多次公開發行定價過程,只不過是以投行身份。他們太懂得數字背後的真正含義,因此對高低並不糾結。“這些投資機構也是華興的客戶,這個定價也是為他們留出後續的收益空間。”項威解釋道。
另外,也很少有公司定價如此有零有整。31.8這個數字,有著特殊含義。
“318國道”是中國最長的一條國道,起點為上海市黃浦區,終點為日喀則市聶拉木縣,全程5476千米,途徑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重慶、四川、西藏八個省份。他們以此寓意,上市只是第一步,對華興而言,前途漫漫。
路演全程氛圍很好,但包凡沒有提前慶祝,他似乎也並不擅長慶祝。一切塵埃落定,大家終於露出笑臉,在紐約喝頓小酒,象徵性地慶祝了下。
為什麼上市
3月華興啟動上市,6月正式提交招股書。當時,寒冬說已甚囂塵上。外界都想知道,這家深諳資本市場脈象的投行,為什麼這時候選擇上市?路演過程中,這也是投資人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包凡的認知裡,華興遲早是要上市的。
他的觀點是,選擇金融領域創業本身艱難。雖然最近幾年國內基金和FA總有新玩家冒出,收益也不錯,但想做成一家綜合金融機構的難度非常之大。
華興經過13年積累,業務結構層次豐富。未來三年,對機會型風口的依賴程度在減弱。
過去13年,700宗交易是華興提供的顧問服務,交易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投資業務資產管理規模也達到41億美元。
如今的華興,是一家投行、一家基金、一家券商,未來還會是一家財富管理公司。如果要做成一家生命週期更長,更具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它應該是一家上市公司。
這個想法從他創業之初就存在。路演時,包凡向投資人分享,華興成立第一年就堅持校招,設立人才培訓計劃,第二年開始邀請“德勤”做審計。這些跡象表明,他不是在單純賺錢,而是要將華興做成一家生命週期更長的機構。
正如巴菲特所說的那樣,“不是那種只要賺了100萬美元或者10億美元我就收手的心態,因為如果那樣想的話,錢賺到一定程度以後,你就不需要再努力工作了。”
如果考慮到上市本來就是華興戰略規劃的因素,姜山認為,市場波動不會打亂他們的節奏。
當然,上市也與華興拓展財富管理等新業務有關,因為需要一定的資金。
這是華興歷史上的第三次融資。2011年,為了進軍香港和美國證券業務,吸納了新投資人;2015年再次融資,是為申請A股牌照。
基於未來新業務發展考慮,華興在選擇基石投資人時,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就是能否有協同機會。項威在接受「藍洞商業」專訪時稱,從十多家機構中,他們最終敲定LGT、雪湖資本和螞蟻金服三個基石投資人。
作為由家族擁有的全球最大私人銀行及資產管理集團,LGT與華興不但沒有潛在競爭,相反可能在高階人群的財富管理業務產生合作。LGT主席Prince Max von und zu Liechtenstein王子親自飛到上海與他們溝通,雖然是初次接觸,但雙方高層都有很強的認同感和共識,最終敲定合作。
雪湖資本則在二級市場研究很深,這與華興現有業務可以產生互補。之前彼此也熟悉,項威評價他們是“smart money”。
螞蟻金服是基石投資人中最受關注的一個面孔。公開路演之前的新聞釋出會上,有記者直接問道,投資人“站隊”的大環境下,引入螞蟻金服是否會影響與現有客戶的關係?
財務顧問業務負責人王力行的回答是,巨頭肯定是華興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也是長期的朋友,每年都和巨頭有相當多交易發生。從歷史統計資料來看,不存在選邊。
有意思的是,華興啟動國際路演初期,京東金融就在公開市場確定投資。
項威說,“這是我們自己的IPO,基於長遠發展,我們歡迎任何戰略協同的投資人蔘與。這是完全開放,獨立的。”
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未來華興與螞蟻金服在金融科技、財富管理甚至網際網路證券等領域合作,都有一定的想象空間。
兩個包凡
結束路演那天,在華興美國辦公室,包凡跟所有同事說了句話,差不多是他過去6個月心理狀態的最佳描述。
“It‘s always much easier to be a banker than an issuer”。是的,做投行總比做發行人要簡單一些。
過去經歷的上市案例中,包凡是企業家身邊那個重要的建議者。面對如何講故事、投資人選擇、定價等問題,他都可以給出方案、利弊分析,但最後做決定的是企業家本人。
這次不同,他是主角,而且身兼發行人和承銷商雙重角色。華興送華興去上市。
項威說,“有時候很微妙的東西在影響你的一些思考。站在投行的角色,給出的建議是客觀的,作為發行人,要考慮內外部各種因素影響,難免會焦慮。”
這種焦慮與上市過程中的技術層面問題無關。一般創業者追求高定價、高估值,容易為此糾結。包凡和團隊表現更淡然:估值越合理越好,投資人本身的質量也比給出的價格更重要。
相反,公司治理結構梳理和股權激勵,這是作為投行此前接觸不多的。
華興的管理層與控股股東相統一,而且超過10%員工持股,這在國內金融領域並不多見。這次上市,他們重點設計上市後的股權激勵計劃,以及向內部團隊溝通此後的發展路徑。
王力行2007年加入華興,在他記憶中,基本每隔兩年公司都要做一次組織架構調整,最根本的原因是適應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的變化。以美元還是人民幣投資主導的市場,需要相應的反應機制。洞察企業在不同階段的訴求,更是華興立身之本。
包凡曾說,華興的一個核心能力就是能對趨勢有一些先知先覺。也許感覺不一定都對,但一旦認準一個方向,就會不遺餘力地投入和佈局。
從新經濟FA交易量第一,到建立美國、香港券商業務,再到併購之王,2016年拿到A股牌照,立足新經濟,華興不斷拓寬業務平臺,成為一家綜合金融機構。
對了,華興還在不斷加碼投資,這是包凡參與比較多的一塊業務。此前他在接受36kr採訪時開玩笑,如果此刻再跟他談案子細節,可能馬上要睡著。但如果偶爾遇到感興趣的顧問專案,他還是會手癢參與。
“做投資人和財務顧問,感覺不一樣。投資更多是很客觀地判斷事情,投行併購需要得到別人信任。”包凡說。
他始終很在意的是,團隊能夠一直收穫信任。華興上市招股書開篇寫道:關鍵時刻,人們因信任而攜手,以信任定抉擇。追求創業者的信任,而非依賴。
這關乎未來。包凡認為,下一代真正的投行是做大資管平臺。華興要做一個全球最高效的新經濟資產配置平臺,對接資產和資金。投行驅動,然後帶動資管、財富業務發展。
這是一種連線與匹配。過去十多年的業績證明,這是華興所長。而且並不侷限於國內還是海外,全球化是華興上市後的重要戰略佈局。
包凡知道其中的風險巨大,而且與現有投行定位非常差異化,但值得去做。
有人說,華興要做中國的高盛。包凡卻迴應,“這只是一個說法,沒有意義。所有公司都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拒絕被定義。華興應該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在華興人看來:“以前有人會說華興要做中國的高盛,現在不會了,華興就是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