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大調整,我在騰訊身上看到了蘋果的影子
相對於阿里和百度的架構調整頻率而言,騰訊架構相對穩定,最近六年基本不變。
不過,在國慶節假期前最後一天,即將迎來20歲生日的騰訊宣佈啟動新一輪整體戰略升級,對架構進行大調整。原有七大事業群(BG)變為六個: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與此同時騰訊宣佈將成立技術委員會,進行內部分散式開源協同,加強基礎研發,打造具有騰訊特色的技術中臺,也將持續投資未來前沿基礎科學,繼續加大對AI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和量子實驗室的投入。
不論是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還是成立技術委員會,都表明騰訊對技術愈發重視,對B端市場愈發重視,將技術能力輸出到B端產業,也成為騰訊未來的重點方向。

騰訊早已在B端市場上發力
做B端還是做C端?對於網際網路巨頭來說,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事實上,BAT在做C端業務前都有過B端業務的經歷: 百度最初是給新浪等老一輩巨頭做搜尋服務,阿里做B2B起家,騰訊在QQ爆發前則是給尋呼臺做系統整合,因此要說BAT任何一家沒有B端業務基因和經驗,顯然是不合適的。
具體說到騰訊,像廣告這樣的變現模式,本身就要跟企業打交道,做的是企業級營銷服務,同樣需要客戶服務、銷售渠道和行業沉澱;從PC時代的企業QQ、企業郵箱,到移動時代的騰訊雲、企業公眾號、企業微信、網際網路+,無一不是地地道道的B端業務。

一個事實是騰訊在B端業務上確實要慢半拍。特別是相對阿里雲而言,作為後來者的騰訊雲雖然正奮起直追,不過距離阿里雲依然尚有不小距離。阿里其他企業級服務如阿里釘釘、阿里B2B、菜鳥,也都如日中天,騰訊企業級服務有點相形見絀。正是因為此,騰訊這幾年一直在奮起直追,一個標誌是騰訊財報中幾乎每一次都會出現騰訊雲相關業務的收入增長,比如二季度,騰訊在財報中透露:
“我們的雲服務收入同比翻倍。我們繼續加大我們在金融、智慧零售及市政等關鍵領域的滲透力度,於有關領域新籤若干關鍵客戶。除利用我們先進的資料分析及AI技術以更好地滿足特定行業需求外,我們亦投資並與若干資訊系統解決方案供貨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以提供更多定製化雲服務,加快我們向線下行業的擴張。隨著外部客戶及我們內部業務的海外拓展,我們將進一步擴大我們全球雲基礎設施的步伐,騰訊雲目前在全球運營45個可用區,而一年前為34個可用區。我們將繼續通過有機增長以及合作與投資機遇壯大我們的雲業務,打造一個有活力的雲生態系統。”
騰訊雲採取了與其他雲平臺截然不同的垂直行業策略,發揮騰訊生態中的娛樂、金融、零售、通訊等垂直行業的優勢,抓頭部客戶,就在不久前騰訊雲宣佈與最大雲通訊平臺容聯戰略合作拓展雲通訊市場。然而起步比較晚,騰訊雲要追上先行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而架構調整,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加速騰訊雲業務發展。
正如一個朋友在朋友圈所言:
“同樣的雲業務,阿里把它包裝成了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高大上業務,在騰訊不過是事業群下賣伺服器和資料的小業務。這麼多年,騰訊在C端賺錢太容易太輕鬆了,以致於面對更為廣闊的toB業務,一直後知後覺慢人半拍,更不必說各業務線各自為政帶來的極大資源損耗,騰訊太需要這場變革去適應新戰場。”
當然,騰訊雲只是騰訊企業級服務市場的計算基礎設施,騰訊的B端服務範疇遠遠不止雲端計算。
騰訊為何對B端如何上心?
通過調整架構來抓住規模巨大的B端市場,這一點,馬化騰去年底在騰訊員工大會上的演講已經說得很明白:
“在管理方面,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的梳理。”

這也側面證明騰訊調整架構,跟今年的遊戲監管、股價波動以及頭條崛起等因素沒什麼關係,而是醞釀已久。
不過,在我看來,騰訊強化B端業務,不只是因為想要拿下企業級市場,而是有更巨集大的目的。
第一,騰訊戰略是連線,從連線人到內容到服務再到商業,層層遞進,如果要做到最後一點,不可避免地要做企業級服務,因為企業組成行業,行業形成商業。 網際網路巨頭只有騰訊將“網際網路+”當戰略,騰訊每年都舉辦“網際網路+峰會”,網際網路+,+就是連線,連線各行各業,就要具有企業服務能力,包括雲端計算、大資料、AI技術等等。可以說,企業級服務是為網際網路+戰略落地服務。
馬化騰針對本次架構調整後也表示:“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屬於產業網際網路,上半場騰訊通過連線為使用者提供優質的服務,下半場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助力產業與消費者形成更具開放性的新型連線生態。”由此可以看到,強化產業連線能力,擁抱產業網際網路,是本次架構調整的核心目的。

第二,B/C混搭是趨勢。 正如我在《Linkedin賣出好價錢能給中國企業級市場帶來什麼啟示?》一文所言,B/C模式混搭將是網際網路未來的趨勢。一方面,消費網際網路市場進入紅海,網際網路+則帶動企業資訊化的訴求日趨強烈,中國企業級市場正在呈現井噴之勢,企業級市場有利可圖。另一方面,B/C模式從來不是涇渭分明,水陸兩棲,而是融匯相通。B端企業做C端業務成功的有,比如華為,C端企業做B端大獲成功的不勝列舉,微軟、LinkedIn、Amazon等等,使用者和客戶,都要。金融科技開放、網際網路開放平臺、平臺行業賦能,諸多故事,無一不是想要B/C混搭。
第三,騰訊確實可以。 騰訊做B端業務,在我看來從來不是人的問題,騰訊有各種企業業務佈局,說騰訊沒有基因是站不住腳的,缺對應的人挖人即可。關鍵還是看有沒有做好企業級服務市場的資源和動機。
資源方面:
- 騰訊最強的是產品能力,如何將C端產品能力轉化為B端業務優勢,是一個挑戰,不過現在可能性越來越大,因為即便是純B端企業都發現,企業級服務也要像做網際網路產品這樣做了。
- 騰訊有獨特的社交資料優勢,這個不只是可以做好C端產品體驗,也可以給B端行業和企業帶來獨特價值,如何挖掘?
- 騰訊有繁榮的開放生態,3Q大戰後騰訊“將半條命交出去”的做法形成了一個十分繁榮的生態,網際網路佔據半邊天。可以看到,騰訊做好B短業務,資源基礎是有的。
而動機,過去的不說,本次架構調整也表明騰訊對B端的野心,整合相關業務到一個部門的好處是資源集中、資料打通、人員協同,基於此進行模式創新、業務突破和渠道共享,B端業務速度一下就快了,通過B端業務來撬動產業連線戰略,就成為現實。
架構調整背後的騰訊技術觀
本次戰略升級,騰訊也史無前例地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成立技術委員會,明確將持續投資未來前沿基礎科學,繼續加大對AI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和量子實驗室的投入,這體現出騰訊技術觀的進化。
事實上,騰訊一直不怎麼愛談技術本身,從近二十年的成長曆程來看,騰訊一直都不是最先佈局技術的玩家,然而卻是可以將技術用得最好的玩家之一。正如此前我在多篇文章所言: 騰訊是產品思維,做產品最先關注的是需求,而不是技術,技術只是解決問題、滿足需求的工具。
此前馬化騰曾經分享過他眼裡的AI,四大要素分別是:場景,大資料、計算力和人才,排名分先後。場景就是「戰場」,再通俗一點就是「市場」,馬化騰認為這是最關鍵的。 有了應用場景,資料自然會產生,也會驅動技術發展,人才也會隨之而來。反過來,如果只有技術,沒有場景落地、平臺業務支援,基本上很難往下走。而且場景和人才不可複製,資料和計算力是可以複製的。 “場景和市場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有市場,不管是技術還是人才,包括新的科技,都會跟著你走。”

從這裡可以看到騰訊的技術觀就是一切都應該以市場為中心,再去尋找配套技術來解決市場的問題。騰訊發展歷史上有幾次關鍵的彎道超車,第一次是QQ,第二次是遊戲,第三次是微信,第四次是微信支付,中間還有騰訊網、QQ音樂、騰訊視訊、應用寶等業務的後來居上。
每一次彎道超車能夠實現,都不是因為騰訊找到了什麼牛逼炫酷的技術,而是騰訊將業已成熟的技術,通過比較合適的方式轉化到產品上,再通過社交網路的分發能力分發給使用者,實現逆襲。 在AI戰略上騰訊提出“AI In All”的目標也是出於這一思維,它希望讓AI進入到各種場景,而不是去強調技術本身領先性。
有這種思維的不只是騰訊,它算是一個派別。
對於技術的佈局思路,世界上的科技巨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研究院型的。 百度、華為、谷歌算是代表,它們都是先有前沿技術儲備,再去找場景落地,百度AI走向開放就是要去外部找場景,華為則自己幹起了終端業務。
一類是應用型的。 騰訊和蘋果就算是這一派,更重視市場、使用者、產品,而不去談技術本身,但不可否認,他們將技術轉化到產品的能力很強,比如蘋果很多技術在手機公司中都是後面做,不過卻可以將整體體驗做到最極致。
哪一類更好,沒有標準答案,商業世界本身就是十分多元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不過我們也看到不同派別的玩家可能會根據自身業務發展轉變思路。
比如阿里巴巴最初是騰訊這一排的,馬雲根本不懂技術,阿里最初也不怎麼談技術,阿里雲是一個分水嶺,特別是張勇掌舵的幾年,在阿里雲成功的基礎上大力投入,佈局基礎技術,畫風大變,佈局思路的變化,是因為馬雲認為未來二十年阿里會有一個承載20億人的經濟體,中間會有大量的場景一定用得著現在佈局的技術。
再比如騰訊,本次戰略升級也明確提出要技術驅動,並且強化了基礎技術的組織和戰略,對基礎技術變得更加重要,馬化騰甚至表示騰訊將以技術為驅動引擎:
“作為一家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科技和文化公司,技術是騰訊公司最堅實的底層基礎設施,面向AI以及即將到來的5G時代,騰訊將以技術為驅動引擎,探索社交和內容融合的下一代形態。”
不過場景依然是騰訊最重視的,成立專注於B端業務的部門,本質還是要找更多場景,商業、行業和企業中的場景,來落地各種技術和能力,如AI、雲端計算、大資料、金融科技等等。正是因此為, 我認為騰訊架構調整絕對不是要應對什麼股價波動,或者2018年的一些短期問題的舉措,而是基於自身的連線長期戰略的一次深謀遠慮,這樣看這次架構調整算是騰訊近期的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