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沈暉:顛覆式創新,在汽車行業100%死掉
初創車企威馬交車了。首批幾百臺,3個月內計劃交付1萬多臺。
同時,威馬還將在明年推出EX5 Pro和EX6兩款車,計劃累計銷售10萬臺,相當於特斯拉、北汽新能源2017年的銷售表現。
威馬董事長沈暉說,威馬是新造車企業中“時間效率最準”、“資本效率最高”的。這一點可以和另外兩家已經進入量產階段的新造車企業對比:
蔚來ES8去年底接受預定,今年6月交付100臺,截止到8月底總共交付1381臺。蔚來董事長李斌說,今年內可以交付1萬臺。
小鵬汽車G3今年4月開始接受預定,計劃年內交付,交多少臺不知道。但小鵬汽車的供應商說,截止到上個月只發了不到100臺車的配件。何小鵬說,今年沒有人可以交付1萬臺。
李斌和何小鵬打賭,蔚來可以交1萬臺。輸了的賠對方一臺蔚來或小鵬汽車。現在,威馬也在賭局之中了。
沈暉說,中國網際網路“很特別”,一些創業者喜歡把事情講的很大,“吸引眼球”,“網際網路有些東西學不到,也不符合我們的基因。” 威馬的定位,是要讓使用者“用得起”,而且“用的爽”。
以此為導向,威馬首款量產車EX5定位為一臺平民SUV,定價16.65-29.88萬(補貼前),和小鵬汽車G3的定價區間20萬-28萬(補貼前)大比例重合。根據官方,威馬EX5在測試階段總共投入了400臺測試車,在高溫、高寒等極端工況條件下跑了300萬公里,總計10萬小時(約11年)測試時長。
沈暉對產品的要求是“安全可靠”、“質量穩定”。 不同於蔚來、小鵬第一款車選擇傳統車企代工,威馬在溫州甌江口自建工廠。去年底今年初,又通過收購大連黃海、中順汽車,被解讀為曲線獲得了生產資質。沈暉認為,只有把整個生產流程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嚴格做好品控。
雖然威馬在生產製造方面表現出了充足的誠意,但樹立使用者對於可靠性的信心並不容易。8月25日,威馬研究院內的一臺EX5發生起火,最終完全燒燬。威馬官方稱,這臺車為一輛測試車,且經過了多次碰撞、涉水實驗,拆除了電路保護裝置並且已進入報廢階段。但無論如何,公眾對於電動車的安全性仍然心存擔憂。
“新東西大家比較焦慮是合理的,但是我認為我們的安全性肯定沒有問題。只是說現在大家關注,你們可以幫我們一起解決。”沈暉表示。
沈暉為威馬樹立了一個踏實靠譜的人設,無論是16個月內溫州甌江口的小島上拔地而起的工廠,還是9月底實現交付,年底1萬臺、明年10萬臺的銷售目標,截止到目前,威馬都在兌現對於投資人和使用者的承諾。現在車已經交到使用者手上,接下來,完成這個人設只能靠產品。市場很快會做出檢驗,這也是新造車企業都需要很快向使用者交出的集體答卷。
威馬汽車董事長沈暉
以下威馬董事長沈暉採訪整理:
記者:蔚來上市了,威馬上市有沒有時間表?接下來什麼時候達到硬體的盈虧平衡點?
沈暉: 上市暫時沒有計劃,對我們來講,都是水到渠成的,關鍵我們要考慮產品能不能做好,能不能按時交付給使用者。
我們創業還是有好處的,也是一個經驗很豐富的管理者,要考慮到公司可持續發展。我們跟年輕的創業者不一樣,他們可能做法更創新,但是我(想的是)怎麼把產品做好,把使用者體驗做好,同時把現金儲備的更充裕了,走的更長遠。
記者:今年的一萬輛怎麼實現?在明年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包括競爭對手的咄咄逼人的大形勢下,10萬輛如何實現?小鵬汽車的創始人曾經說過,今年不會有人交付一萬輛,您怎麼看這個說法?
沈暉:今年一萬輛,明年十萬輛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我們有信心。我覺得這個市場很大,去年70幾萬輛,今年大概120-130萬輛,大部分是純電動,並且(我們和)使用者交流,大家很願意買純電動車,主要是沒有特別好的產品。我們內部講:“或者是用不起,或者是用不爽”。我認為三千萬輛的市場,兩千多萬輛狹義的市場,一萬輛不算多,明年10萬輛我們也有規劃,明年有兩款新的產品正式對外交付,我們有信心。
記者:交付現在用的比較多了,但是有點虛,解釋一下交付怎麼定義?第二,關於排產計劃,接下來,每週每月產多少輛?
沈暉:我是工程師出身,對詞語上很認真,創業的時候,被人家批評,我們網際網路思維不夠,我們開始學習網際網路思維,後來發現,網際網路思維交付講的很亂,交付拿不到車,交付是(對)內部的。我們的交付就是交到使用者手裡。 我們工廠3月28日第一臺車生產線全面貫通,過去半年主要是內部的交付、各種測試,從昨天開始已經量產了,今年也是爬坡的。
記者:威馬這兩年收購了兩家公司,資質是哪邊的,有什麼打算?還有一個問題,政策的頻繁變動是否給電池帶來影響?
沈暉:資質不是重點,關鍵要產品做出來,按國家要求上公告上目錄。政策變動對我們沒有影響,我們團隊的底線是,使用者就算一分補貼沒有,是否願意掏錢買我們的產品?所以我們定價在18萬多到25萬不到,我們很自信,這個產品空間、智慧化水平、操控、給使用者後續的服務保障措施,讓使用者掏錢買沒問題。 如果幾百萬輛都要國家去補,這個政策也有副作用。
記者:有一則資料,燃油車兩百萬是盈虧平衡點,電動車是20萬輛或10萬輛,怎麼看這個資料?第二,威馬選擇自建廠的好處,面對的困難?
沈暉:盈虧平衡點每家企業不一樣,因為管理水平不一樣。我管理過各式各樣的公司,作為“老司機”,我們的優勢就是,第一天就想到公司怎麼持續發展,不是燒把錢就不玩了。我們的團隊精細管理能力在友商裡面比較突出,我一直跟團隊講,我們要投入比產出更多,在保證安全可靠、質量穩定、體驗出色的基礎上。威馬的規模是我管過的公司裡比較小的,這一點很有信心。但是確實每家公司不一樣,有的人200萬,有的人50萬就盈利了。
第二,自建廠的問題,原來我上家公司早期就是代工,並且有段時間管理過美國市場,美國10幾年前有一批新能源電動汽車初創企業,四個公司現在只剩下一家,其它三家做不好的都是代工,有一個連研發都代工,工廠也是代工的。我們覺得,汽車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硬體產品,涉及到的合作伙伴太多,如果工廠不是100%在我手裡,由我的員工整個流程、整個細節都掌控住,還是心裡有點擔心。掛著我的LOGO交付的,對使用者要負責任。
威馬EX5
記者:您怎麼樣看三元鋰電目前有些不安全性,我們在其他型別電池產品上有沒有規劃?
沈暉:三元鋰電肯定是安全的,只是我們做乘用車的時候,電池的技術沒有做到完美。能量密度是否可以做到800公里續航里程,充電是否可以快一點,電池的佈局是否可以靈活一點,將來是否適合換電......如果從這些維度判斷電池技術的時候,每一個都有正負。安全性肯定沒有問題,這麼多年,不會有問題的。
記者:蔚來或者特斯拉他們為什麼遭遇“量產困難”,威馬汽車為何量產交車比較順利?傳承和創新怎麼平衡?
沈暉:首先,我們威馬自建工業4.0標準的C2M智慧化工廠,這是我們能夠實現量產的一個基礎。 世界上所有產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車。產業強了一定汽車做的好,不可能產業做的不好,汽車做的好。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可能是顛覆式創新 ,一定是原來積累的什麼,按節奏每次創新10%,一下子來50%的創新,在汽車行業百分之百死掉,導致產品做不到安全可靠。
我們的工廠,一個是自動化程度高,(這一點)傳統汽車公司只要願意投資金也可以做。 但是數字化程度很難做的,我們做C2M極其複雜的,定單下去馬上到工廠的APS,排產完了以後馬上到供應鏈。使用者下了定單後面全是數字了,在數字排產的每道工位,每個零部件,都是計算的演算法,考慮到交付時間、使用者、供應商的週期等等複雜的演算法。 我們工廠花了很多代價,這種創新比較難,只有我們這種從零開始,沒有包袱,但是有經驗可以做出來, 有包袱的做不出來,沒有經驗的也不容易做 。
記者:營銷和品牌這方面,威馬下一步怎麼走?
沈暉:我覺得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定位和風格,我們的風格是把產品做好,營銷當然重要,因為車是一個大件,又是安全件,更重要的是產品可靠不是通過營銷大家一衝動,掏十幾萬買個車,可能性不太大。相對來說還沒有打算改變我們風格的計劃。
記者:未來的資金分配方案是什麼?您如何保證您資金注入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沈暉:我們融資比較獨特和多元化,有網際網路巨頭,百度、騰訊,有產業巨頭,是網際網路能源行業的第一把交椅,我們有融資租賃也是非金融的金融租賃企業中國最大的,我們有國家隊,一些國家基金。 我們資本方五礦資本也是中國排在前幾名的,還有一批國際上的長青基金。投資者肯定認為我們持續發展的能力比較強,我們產品真正打動使用者,他們才願意給。
記者:昨天到底交付了多少輛車?
沈暉:昨天運出去120輛,首批交付有數百臺。我們不是計劃經濟,定單來了,交付週期比較快,對我來講,裝備線的數字化比較高,靈活度比較高。
記者:這幾個月以來,有些充電自燃發生很多的事件,還有像蔚來這幾天使用者、媒體提出了很多置疑,(說)車是半成品。電動車有兩個門檻,電池的續航里程可能就目前的水平了,甚至有些懷疑的聲音,電動車的純電動車路線是不是過於激進,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沈暉:蔚來的車總體水平不錯的,友商,我們希望可以一起做大。純電動是對的, 安全性,經過各種測試沒有問題。跟汽油車比,沒有比汽油車不安全。汽油車油質的特性,有可能著起來,整個車就著了。只是大家不知道這些資料。新東西大家焦慮(是)合理的,但是我們認為,我們安全性肯定沒有問題。只是說現在大家關注,你們可以幫我們一起解決。
記者:“造車新勢力”有兩大力量,一個來自於傳統行業的,還有一些像小鵬汽車純網際網路人在做,威馬很準時的交付和量產,來自傳統行業的力量是不是發揮了關鍵作用?另外一點,網際網路給傳統行業的汽車人帶來哪些啟發?
沈暉:我覺得將來智慧電動汽車成功的團隊一定是兩類人結合的很好,一類在傳統公司裡面的新生代,傳統公司做到掌控一部分決策權,都是五六十歲的人,我們這批是比較年輕的,40歲不到就開始管理了。 傳統的公司做到很成功需要很長週期,從零售製造到研發都有關係,所以不容易創新。 我們這批有一定的經驗,願意創新。
我覺得網際網路有些東西學不到,也不符合我們的基因,中國網際網路很特別,有些把事情講大,吸引眼球,我們學不來,我們學到的是使用者思維,從產品定義的時候,把前端使用者拉進來。 還有使用過程當中,使用者思維,我們做2C的企業,交給使用者以後,希望參與使用者的使用和運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