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說中潛意識,前意識,意識和自我,本我,超我的區別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說中潛意識,前意識,意識和自我,本我,超我的區別

運用 潛意識 有時 特性 緩解 正常的 可能 pan 特征

  意識是大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應,是個體在任何時刻覺察到的感覺與體驗,既有特性又有共性。

  人格是人的性格與氣質,是個體的特性。


  意識分為:顯意識、前意識、無意識(=潛意識?=原意識?)。弗洛伊德原作中為“無意識”,後來被“潛意識”取代,現在又有人用“原意識”描述,但三者還是略有區別。

  顯意識,也稱顯層意識,即“思想”,是個體人生活在人類群體(社會)所受到影響的結果。顯層意識是直接決定人的行為的意識,顯層意識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顯著的質的特征。
  無意識,是人的原始沖動與本能以及之後的種種欲望,是動物生存進化意識的總和。正常的個體均擁有無意識,而且是人與動物意識的共性。

  前意識,指潛意識中可召回的部分,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是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中介環節。

  潛意識很難進入意識,前意識則可能進入意識,所以從前意識到意識盡管有界限,但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前意識處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擔負著“稽察者”的任務,不準潛意識的本能與欲望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前意識喪失警惕時,有時被壓抑的本能或欲望也會通過偽裝而迂回地滲入意識。

  

  人格的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本能的自我,是人原始的內驅力(來自潛意識)。      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是現實的主體自我,也是你能感受到的自己(來自顯意識)。  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是理想的自我,是約束欲望與壓抑沖動的自己(來自前意識)。 遵循理想原則。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升華等等。當防禦機制不足以緩解焦慮,就會產生神經癥及精神病。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當本我的欲望與攻擊驅力和超我要控制與調節這類驅力發生沖突時,自我如果不能運用理性機制來調節它們的沖突以及緩解沖突引起的焦慮,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禦機制來避免焦慮,如壓抑、投射、反向形成、固著等。 假如這些防禦機制不足以抵禦或緩解這些焦慮時,為了替代本能欲望沖動,強迫癥性沖突就產生了。 由於本我要尋求的表現的本能沖動處於潛意識領域,自我就很難意識到其沖突的真正對象,因此就體驗到莫名的恐懼、焦慮。當焦慮轉換為軀體癥狀時,則表現為癔癥的轉換性癥狀;焦慮被分離出意識時,則表現為癔癥的分離性癥狀;當焦慮被轉向外部世界的對象時,則表現為恐懼癥;當焦慮被隔離開時,則表現為強迫癥;如果焦慮被直接體驗,則表現為焦慮。這些癥狀可理解為“妥協形成”或自我企圖來整合自我驅力、超我與現實的結果。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說中潛意識,前意識,意識和自我,本我,超我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