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AI系統化風潮漸顯,PaddlePaddle如何應對開發者爭奪戰

AI系統化風潮漸顯,PaddlePaddle如何應對開發者爭奪戰

開發者平臺

最近很多海外企業之中在發生一種很有趣的改變,那就是AI正在脫離其他部門附屬品的角色,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或事業部。

先是CEO納德拉對微軟大動幹戈地進行了重組,將原Windows部門重組成“設備與體驗”和“雲計算與人工智能平臺”。很快谷歌也宣布將原來的人工智能及搜索部門一分為二,將人工智能部分獨立出來,歸由原來谷歌大腦的負責人Jeff Dean領導。不久蘋果又挖角了谷歌前人工智能及搜索部門主管John Giannandrea,任命其領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戰略並直接向Tim Cook匯報。

技術分享圖片

對於AI行業來說,這顯然是好消息。谷歌和微軟一樣,原本將AI與自身最核心的業務歸攏在一起,如今將兩者區分開來,無疑是一種提升對AI重視程度的表現。未來的風向或許是,深度學習不再是某一項業務的衍生品或附庸,甩掉原生根系的糾纏,走向獨立發展、高頻競爭的快車道時代。

而在整個AI快道比拼當中,硬件算力、數據算法等等元素無一不處於白熱化的競賽之中,幾乎每天都有新的論文、新的產品問世。可隱藏在快道底層的,卻是一個極易被忽視,但卻實際至關重要的問題——深度學習開發框架。

每位AI開發者每天都會使用它,可外界對它的關註卻少之又少。但深度學習開發框架絕非一灘死水,悄然之中谷歌、Facebook、百度三大AI巨頭,正在圍繞深度學習框架展開一場新的“三國殺”。

AI要沖:深度學習正在變成一件更專註、更系統的事

在谷歌原來的業務結構中,谷歌大腦本是一個偏重於研究的團隊,在深度學習、NLP、CV等等領域的國際期刊和學術上發表了大量論文,並且將開發框架TensorFlow歸攏到自己旗下。

隨著近一兩年間AI相關技術的應用性增強,谷歌大腦的上述研究結果也開始有機會進一步投入產業。谷歌這一次提升AI業務的重要性,或許是在謀劃AI業務獨立開發和系統性業務布局的可能——AI與工業、AI醫療影像……當技術前景越來越廣闊時,就進一步展現出了深度學習開發框架在產業關系中的戰略要沖地位。深度學習開發框架可以圈定開發者和應用,從而釋放谷歌在AI方面的技術能力和未來TPU的計算能力。

技術分享圖片

巨頭們紛紛開始調整架構,意味著深度學習正在走向系統化和專註化,這以數據、感知與運算的深度纏繞的產業領域,開發以及開發者生態自然成為了產業活躍度的基石,有關開發生態的競爭則直接體現在了深度學習開發框架的發展中。

比如,Facebook就不願讓谷歌獨享深度學習開發平臺帶來生態收益,在去年年初推出了針對意味十足的開發平臺PyTorch。並且在去年9月聯手微軟旗下的CNTK和Caffe2,推出了一套開放的神經網絡交換格式,為的是在谷歌生態愈發封閉時,提升場內其他選手之間框架格式的互通性。

而在中國,百度的PaddlePaddle也在不斷發展,憑借本土化特色吸引了國內的開發者,綜合GitHub pull request的數據來看,PaddlePaddle已經成為了全球開發熱度增速最高的開源深度學習平臺。同時隨著百度在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海外高校頻繁開展技術交流活動,PaddlePaddle甚至在逐步走向世界舞臺。

不知不覺間,這三大科技巨頭專屬的深度學習框架,正在展開一場新的三強爭霸。

降低一切門檻:開發框架三國殺在爭什麽?

在我們談論AI開發時,我們就究竟在談論什麽?

·更多的開發者:開發者數量顯然是一切的前提,數量廣闊的開發者就像蒲公英的種子,會把深度學習開發框架以及相關的軟硬件服務帶到各個企業中去,幫助巨頭們的AI布局在四處紮根生長。

·更活躍的開發生態:建立在大量開發者數量之上,用案例和經驗對開發社區進行填充,鼓勵開源和共享,讓AI的開發變得更加簡單,從而進入更多行業和場景。

·更高級別的開發項目:自身框架中誕生一款殺手級應用,可能是每個巨頭都會有的理想目標。高價值和高效用的應用AI很可能帶來大量簇擁者,一齊湧向該框架的生態之中。

總之,如何降低門檻以一切手段吸引開發者進入,成為了三大開發框架的共同目標。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TensorFlow與PyTorch之間的競爭。

在目前的開發框架中,TensorFlow憑借著谷歌的技術優勢一直表現的較為強勢,在開發者越來越多時,其開發社區生態也在進行良性發展。

但占據了優勢後,TensorFlow開始隨著谷歌一同收攏自身的開發生態。比如谷歌曾經推出過一系列賦能開發者的培訓計劃,向開發者提供課程教學。但結果是所有的教學全部都建立在TensorFlow之上,所提供的硬件API也只能接入TensorFlow,而TensorFlow的社區資源和開發工具更新,又部署在谷歌雲之上。並且TensorFlow在最近單方面和Caffe等開發平臺“友盡”,使得開發者們無法進行平臺之間的遷移。

技術分享圖片

而Facebook就抓住了這一點。將原來的開發工具Torch進行升級,聯手微軟打造神經網絡交換格式幫助開發者降低遷移成本。同時PyTorch設計了更方便的數據加載API接口,使開發過程中加載並行數據更加順暢,相比TensorFlow降低了不少API方面的學習成本。

在自定義擴展上,PyTorch也改變了TensorFlow依靠樣板代碼才能實現的情況,通過為CPU/GPU編寫接口這種更易行的方式添加自定義拓展,使得開發過程中的自由度大大提高。

綜合來看,在開發框架的競爭中,賽點在於更低的學習成本和遷移成本,以及更高的易用性和社區友好度。

在這幾個方面,西方戰場之外的PaddlePaddle也以靈活、易用著稱。

在應用效率上,PaddlePaddle在運行RNN算法時比其他主流框架占用更少的內存,速度卻提升了1-2倍。

在訓練部分的調用方式上PaddlePaddle集中了瀏覽器和客戶端等多種主流調用方式,並支持CPU、GPU、FPGA等多種硬件,從而極力降低開發成本。同時還支持多種深度學習模型,使得開發者可以更關註模型的高層結構,拋開底層編碼,使得 TensorFlow 裏需要數行代碼才能實現的功能,在 PaddlePaddle 裏可能只需要一兩行。

除此之外,PaddlePaddle還展示出了很多適用於應用層面的功能。例如在最新的Fluid版本中讓開發過程更接近常見的高級語言,減少深度學習中“黑箱”狀況的出現,讓開發者不再用“玄學”調參,更進一步明晰開發和優化中產生的對應關系,使得開發過程更有可復制性。

還包括PaddlePaddle支持彈性使用計算資源完成深度學習訓練,根據需求變化設置資源消耗的彈性區間。對於時常面對著繁多計算任務的大型企業來說,此舉可以幫助他們節約大量資源,讓深度學習的開發和訓練成本進一步降低。

近日有新聞報道,Google發布TensorFlow.js,支持在瀏覽器上進行機器學習的相關工作,但在降低開發者使用瀏覽器發展機器學習的門檻方面,PaddlePaddle確實做得更早也相對成熟。同時為了讓更多開發者和企業能夠將現有項目接入到中PaddlePaddle,PaddlePaddle做到了從基礎訓練到分布架構徹底開源。這一點即使在以開源精神著稱的矽谷都很稀有。

技術分享圖片

當然在中國市場範圍來看,PaddlePaddle最大的優勢還是擁有唯一提供適用中文文檔與數據集的開發框架社區。中國市場作為區別於歐美世界之外的獨立極,坐擁龐大的中國AI產業與開發集群,這些產業和開發者都需要適用於本土的經驗體系,也自然會被PaddlePaddle的社區氛圍吸引。綜合這些優勢,PaddlePaddle完全可以與歐美巨頭們一戰。

關註未來紅利:PaddlePaddle的崛起帶來中美AI對標新命題

在理想狀態下,通過開發框架牢牢把控開發者體系,在自身平臺上不斷產生生態效應,收割未來必然出現的AI時代現象級產品與應用,這一流程才是巨頭們所關註的目標。

同時我們要知道,所謂的把現象級產品和應用放到AI這一定語之下,就意味著這些應用可能與社交媒體聯系,關乎著我們的輿情數據,也可能與自動駕駛聯系,關乎著每一輛汽車的行駛路線。

在這時我們不得不提出另一個可能,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中國AI開發群體,尤其是AI企業,使用TensorFlow等平臺的風險指數正在提升。

就拿美國向全球提供免費GPS技術來說,曾經很多國家甚至在軍用設施上也利用GPS進行定位技術,但在99年印巴戰爭時,美國出於利益直接關閉了印巴地區所有的GPS服務。想象一下,兩軍交戰之時,忽然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信息,這是一件多麽恐怖的事情?

最近中興被裹挾在中美貿易戰爭中,進而引發的芯片恐慌更提醒了我們,市場經濟和全球化不會是一柄絕對中立的保護傘,技術的自主權很可能在關鍵時刻成為阿克琉斯之踵。這一點在人工智能中更是如此。

如今TensorFlow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開發框架,而關系著技術、雲服務等等多種模塊。如果同樣的狀況復制到AI上,如果有一天深度學習模型已經埋藏在我們生活作業的種種細節深處,谷歌卻因為種種原因停止向中國提供雲服務,我們連遷移模型都十分被動。因而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比今天的芯片問題更加恐怖,自動駕駛突然失靈,自動化工業生產突然向人力求救,這一切造成的不僅僅是生產效率的降低,而是人們的生活陷入混亂。

技術分享圖片

這時PaddlePaddle對於中國開發者的優勢,就不僅僅是易用性和靈活性了。PaddlePaddle的適時崛起,似乎在將開發者引入另一種可能:建立完全本土化的開發框架和社區,連接在地化的數據、計算服務和技術,中國AI可以實現由開發到技術創新,再到產業模塊與商業化的完全自生態流程。而PaddlePaddle的快速部署優勢,可以讓中國開發者在世界範圍內的AI應用競賽上獲得更多速度優勢。或許當海外還在利用TensorFlow調試底層代碼時,中國開發者就已經通過PaddlePaddle實現模型的應用了。AI自生態的靠攏過程不是因為躲避風險,而是因為本土化的確是更高效的選擇。

這樣一來,中國AI領域就可以完全脫離對美國的依賴,這在兩國科技產業競爭的大背景下,由此帶來的自主和安全就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如今深度學習開發框架的競賽剛剛開始,代表著中國AI開發品牌,甚至中國AI未來紅利的PaddlePaddle如何布局,或許會為這場競爭增加更多看點。


AI系統化風潮漸顯,PaddlePaddle如何應對開發者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