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有一種衝動:世界那麼大

有一種衝動:世界那麼大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類似這樣的衝動,誰沒有過呢?

1

在我職業生涯中的前三次離職,不能說都是這樣的衝動引發的,但肯定其中有它的因素。前三次離職,都不是因為有了更好的工作誘惑,而是裸辭,每次裸辭中間都產生了一次職業生涯的短暫停頓。

在這樣的停頓間隙中,雖然沒能環遊世界,但也確實換了不少地方到處看看,但最後的結果卻發現,這並沒有解決引發這種衝動的焦慮。到處看完了,最後又回到了原點。之後,又找了一份工作,連續幹了快八年了,八年中難免也會產生類似的衝動,但卻再沒付諸過行動。我開始知道,“到處看看” 依然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這裡面真正的問題根源是什麼?為什麼會有辭職,想要到處去看看的衝動?其實是因為這份工作與相對應的職業生涯,並不能很好滿足真正的自我。

2

我懷疑這種行動的吸引力根源在於,它代表了一種逃避。

如果明天你辭職了,立刻你就可以擺脫一部分讓你不滿意的現實,比如:老闆的斥責,工作的責任等等。你可以立刻走出這個侷限的工作現實世界,逃離當前的生活,甚至去一個沒人認識你的地方,重新開始。

是的,上面描述的這些衝動,我都曾已付諸過行動,但最終我發現逃跑其實是個謊言。 辭掉一份工作相當容易,成功率百分百,然而追隨所謂的激情或內心則要虛無縹緲的多。你可以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開始一份新的工作,建立新的人際關係,但慢慢又會發現現實開始讓人不那麼滿意了,又會有新的衝動產生。

改變了工作與生活的背景,但真正的你並沒有任何變化。你以為改變了生活的背景就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但實際上改變自己比改變環境困難得多。我承認,環境的變化有時是有用的,它就像一種催化劑,能加速你自己的改變。

把期望寄託於外部背景的變化,而非自身,並不能觸發你想要的變化,即使有催化劑的存在。

3

裸辭三次,再換了一次城市之後,我才慢慢明瞭,無論我在哪裡工作,生活在哪裡,我還是我,有著同樣的好惡,最終這些所有關於自我的特徵,都將在新的環境下重新織就新的現實之繭,再次將我困於其中。

然後給我們一個錯覺般的謬誤:以為破繭而出的方法便是辭職,再次換一個環境。

而這裡真正需要付出的努力是發現真正的自我,客觀而又仔細的觀察自己,到底真正的自我與當前的這份工作是否匹配?否則我幹嘛會有一種離職的衝動,又要去外部世界裡到處尋找(看看)什麼呢?

走上程式設計師道路的我,曾經多次詢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如今,我得到的答案是,程式設計師的職業生涯是匹配真正的我的,但匹配的並不是程式工作本身,比如:程式設計,寫程式碼,解決技術難題。真正吸引和匹配的地方在於其中的創造性,它是在用技術去創造一些東西,順便解決了一些問題,也創造了價值,程式設計僅是它的手段而已。

而我們知道,一份工作中有它和你真正的自我匹配的核心部分,也有很多不匹配甚至讓你討厭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對同樣一份工作,你會同時存在喜歡和厭惡的情緒所在。

4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的衝動過後,若要真得選擇行動,希望你是在發現和認清真正的自我之後。

以前聽朋友講過一個他的同學,曾在騰訊工作的程式設計師。有一天,他終於選擇了辭職,走上了喜歡的跳舞這行,這感覺就不是一種衝動的離開並去尋找什麼,而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轉身。一種在發現和認清真正的自我與當前職業路徑不匹配後的轉身,這在很多人看來會是一種衝動,但實際是一種理性。

任何選擇的背後,都付出過代價,也許是經濟的,也許是情感的。

...

過去衝動地做出過很多選擇,而未來希望能做出更多關於真正的 “我” 的選擇。


寫點文字,畫點畫兒,記錄成長瞬間。
微信公眾號「瞬息之間」,既然遇見,不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