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央視公佈自媒體亂象,企業新媒體推廣如何迎來春天? | 黎想

央視公佈自媒體亂象,企業新媒體推廣如何迎來春天? | 黎想

往期看過我文章的朋友們都在給我反饋說現在新媒體運來越難做了,問我如何才能做好?我的文章也幫助了一些自媒體使用者提供了指導思想,這是我最榮幸的地方。
今天我將繼續給大家分析自媒體亂象背後,企業新媒體如何用來春天,自媒體內容創作者如何“生存”!為了大家更好的熟知我,我還是先自我介紹一下:黎想,藝形藝意工作室創始人,騰訊網、百度網、今日頭條、搜狐網等網站知名專欄作者,百度單篇推文10萬+,曾結合親身經理給大家分享一位優秀的新媒體運營人員如何通過"四步引爆法"策劃出引爆眾人蔘與的推廣活動等文章,幫助眾多新媒體從業者指明瞭方向。

想必瀏覽這篇文章的你也許是位老闆,也許是位小白,但你一定是位非常優秀的人才,至少你有上進心,愛思考、愛學習,關心時事。我也相信這篇文章會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角。

請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一個問題:做新媒體運營時有遇到過如下的情況嗎?

  • “雖然我們正在做新媒體推廣,但業績不是很理想”
  • “這篇文章明明很棒,為什麼讀者無感?”
  • “我們公司要開通所有的主流新媒體平臺賬號!”

當我們以激動的心情進入了新媒體領域,正是期望大展拳腳之時,甚至因為想到一個好點子徹夜難眠,但每次總是激動的開始,失望的收場,這已是如今新媒體運營的“新常態“。

像是網際網路從業人員都認同的一個不是段子的段子:做自媒體的比看的還多!可見競爭的激烈程度。

轉化率低、閱讀量低、活躍度不足,是新媒體運營遇到的“新問題”。

即便是微信、微博成為了刷粉刷量的“重災區“,可依然抵擋不住大大小小的公司跳進去“摸魚”,每天仍然有很多人在經營著”殭屍號“,有種殺敵1000自損800的節奏。

自媒體時代,似乎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能當記者。在這股自媒體的資訊洪流中,我們面對的不只是各種資訊、各種觀點、各種分析,還有謠言、攻擊、謾罵,以及各種魚龍混雜的資訊。一些自媒體從業者為了吸引流量,奪人眼球,追求10萬+,用上了各種手段:有的編造內容,有的使用驚悚標題,有的抄襲別人的原創文章,有的甚至釋出低俗、色情的內容,無所不用其極。

2018年11月央視《焦點訪談》批自媒體亂象:這些"病"該治治了。超9800個自媒體被永久封禁!這也給新媒體運營帶來了重大影響,淨化了網路環境。

網際網路人士普遍認同一個觀點:2016年是移動網際網路流量紅利的最後一波,早幾年那種隨便寫寫、簡單單抄抄、暴力轉發的時代結束了。

“流量紅利“是一個具有洗腦效果的名詞(專家們常常製造這樣的名詞),真實的紅利週期實際上很短暫,大家都在說的時候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但是,大家要和我思考一個問題:難道你沒有做好新媒體、自媒體、產品滯銷,真的是因為紅利沒有了嗎?在“所謂的”紅利期就可以一定做得很好?

答案是否定的,現實就是:即便在紅利鼎盛期內,80%的人仍然做不好,看“攻略”的時間多於實際探索的時間。

無論何時,拼的是仍然是思維、運營思路、產品素質,紅利來了順勢而飛,紅利沒走路依然逐步向上。

那麼,在尋求新的運營方法論之前,我們都應該仔細想想以往為什麼做不起來?

炒作是自媒體人的常用手法,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曾經使用過這個方法。

如小米先圈地圈人,再推廣,再限量,這個手法一方面穩固了小米的地位,另外就是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追逐、從眾、獵奇、站隊的心理,以至於後來者極速模仿小米。

再比如2013年的“中國大媽炒黃金“,是典型的被營銷案例,從眾心理髮揮了很大的作用。

當很多人都認為它是機會的時候,時機肯定過去了。為什麼道理誰都懂,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正如我們進入新媒體領域,大多數的運營思路、營銷方式完全是雷同的,然而,當我們按照“攻略”去運營新媒體的時候,其時間、空間早已發生了變化,成效也必然低落。

長期模仿一件事物,很容易讓人的意識陷入狹隘之中難以自拔、失去創造力、判斷力,因為模仿最容易處於舒適區。

如大家都像手捧聖經般的集中在晚上10點左右或是早上7點左右釋出微信推文(人們一天的時間段可以被分為:馬桶時段7:00-8:00、午休時段11:30-13:00、下班時段17:00-18:00、睡前時段21:30-23:00)。根據騰訊釋出的資料來看,這個時段確實是閱讀量最大的節點,但是我們在做自己的內容時,有沒有考慮過你特定的目標客戶群?可以說很少有人考慮過特定人群的特點,如夜班守前臺的、夜間保安、兩班倒的、做直播與看直播的、就愛在1點睡覺的、深夜飆車的富二代等等。

總之,出現新媒體運營、推廣瓶頸的問題,同質化、特色缺乏是其中一個因素,雖然都知道細分、小眾的理論,但真正去做的還是少數,誰也不捨得放下消費者最多的那個市場,那個蛋糕看起來更大。

如我們常見的微信文案都是無病呻吟、偽原創、抄襲的形式,總結起來,新媒體營銷做不起來跟下面兩點因素相關:
**使用者的差異性:**小眾經濟時代,使用者並沒有站在最擁擠的地方。
**內容的匱乏:**多數運營者釋出的內容基本沒差別。

其他原因還有很多,如文案水平、設計風格等等,作為基本功一類不再此做延伸討論,感興趣的可以百度搜索藝形藝意工作室黎想了解更多。

使用者的差異性

使用者細分、小眾經濟、碎片化,這些概念和思想並非近年才出現的。

在19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溫德爾史密斯,提出了市場細分理論,隨著理論的提出,企業廣泛的進行了實踐,在當時就已經包括人的年齡、性別、收入、家庭情況、職業情況倍積極的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1903年誕生的哈雷摩托,笨重、耗油量大、噪音大,無論是經歷了戰爭、經濟蕭條,還是大罷工等,100多年來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變,即便是與雅馬哈、本田等現代化跑車相比之下缺乏科技含量,但服務的人群、忠實的粉絲從未變過。

換言之,使用者的特定性並不因我們的意志而改變,使用者也不會輕易轉移自己的慣性思維。

比如我們做微信公眾號,如果大家都在同一個時間點推送,那麼在同一時間使用者會收到非常多的內容,而使用者開啟的內容,一定是關注了很久的,對他有強烈吸引力的公眾號,其他家的自然就沒有機會。

如果不是一個運營了很長時間的“老品牌”和有粉絲沉澱數量的平臺,即便是在10點推送,閱讀量也不能發生質的變化,因為使用者的特定性是一樣的,大家搶奪的都是同類型的使用者,一些小平臺、小運營團體自然不敵。

如何界定使用者的差異性呢?
小眾經濟近年逐漸被大家熟知,但是從具體的物件和方式來看,真正這樣做的還是不多,都想搶佔大市場,真正能夠放下”大”和“舍”的沒幾個。

首先我們通過一張圖來進行分析: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我們把概率計算定為1/10、1/100、1/1000,把人群細分到10個人、100個人、1000個人,那麼如果採用小眾思維,你的市場就在10個人裡,或是100個人裡,或是1000個人裡的其中1個,最終的目標客戶也在其中,制定出該使用者的使用者畫像、投其所好,是否能更容易達成目標呢?

我是想告訴大家:

著眼於1/N的使用者進行營銷,N的大小根據決定了難度,N越大難度越低,反之亦然。
與其去擠佔已經被別人圈定的區域,不如想想還有哪些“萬里挑一”的使用者。
不要因為身邊沒有人鍾情的這個事物就否定它的價值和存在,有時候只是我們的圈子有限。

內容的匱乏

內容的嚴重匱乏,已經在眾多的內容輸出型平臺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內容時代雖然來臨了,但是優質內容輸出仍然是讓大多數人感覺到乏力,這也是為什麼一些“體面”的新媒體大平臺可以把一些過去幾年的舊新聞當作剛才發生的一樣來炒作,甚至讀者直接留言不爽。

可以說,內容匱乏體現在各個新媒體平臺上,因為過於巨大的群體訴求差異多樣化,難以滿足其胃口,在加上以純粹流量為導向的思路,謀求展現率與點選率,所以內容的質量越來越差。

如果說使用者的界定完成了最為精準的定位與群體劃分,那麼內容輸出就是下面的地基,每一篇內容好比一磚一瓦,優質內容更能顯示出高價值,在“饑荒”的時期,更能脫穎而出。

除了不停的閱讀與思考之外,如何擺脫內容匱乏的狀態,讓優質內容源源不斷的輸出呢?

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藝形藝意工作室進行新媒體推廣時的“套路”:

  • 利用商業畫布和SWTO分析法深刻分析自身產品的特點,找出自身的突出優勢
  • 利用5W2H分析法確認此次推廣的重心和目的
  • 根據使用者畫像和目標客戶進行內容創作
  • 推廣資料分析,進行實時策略調整

有句老話叫做“劍走偏鋒”,在如今知識的獲取難度降低了,技能可以快速從網際網路上學習,而新媒體運營需要的更多是劍走偏鋒的小眾思維。好比一個簡單的選擇題:

大市場人數多、競爭大、投入大、機會小,不一定有效;
小市場人數少、競爭小、投入小、機會大,不一定有效。
在這二選一當中,後者顯然屬於優選,也增加了成功率。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當劍鋒所指之時,一定是利劍出鞘之日。希望此次分享對你們有收穫,也感謝大家關注關注 黎想CSDN部落格 瞭解更多新媒體運營“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