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積累——讀《把時間當作朋友》

積累——讀《把時間當作朋友》

引言

最近兩週讀了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我最開始聽說李笑來老師是源自於他在得到app上的《財富自由之路》專欄,慚愧的是一直受困於資金,還沒有買。

這本書中,就我個人而言對我最有啟發的有四點:

  • 一是作者開篇點明的本書的主旨“成長只有一條路——積累”。
  • 二是作者介紹了一些幫助自己更好的去利用時間的一些自我管理方法
  • 三是作者在書中對學習的鼓勵以及對學習這件事本身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對自學進行了透徹的分析。
  • 四是作者對一些經典的觀念的重新解讀,讓人不禁眼前一亮。

積累

作者在本書的開篇即闡明瞭本書的主旨:

時間是不可能被管理的

。必須開啟心智,看清楚,想明白: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與時間、管理或時間管理都沒有多大的關係。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切都靠積累。深信積累的力量,時間就是你的朋友,否則,它就是你的敵人。

作者在書中是這樣描述時間不可能被管理的:

時間不會服從任何人的管理,它只會自顧自的流逝。你不可能衝它大喊:“時間,你給我慢一點!”它只是自顧自的流逝。你也不可能向它大叫:“時間,你給我快一點!”它還是自顧自的流逝。時間不理任何人,它用自己特有的速度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

毫無疑問——我們無法管理時間。

當選擇來臨時,我們要運用心智獲得解放(做正確的選擇)。不在讓自己“跟著感覺走”,成為大腦的奴隸,而是翻身做大腦的主人。

何謂心智?一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於這些知識和講演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擺脫自己的侷限,運用心智的力量,一點一點的去積累,等待機會的來臨。

自我管理——更好的使用時間

估算時間

要想提高估算時間的能力,就要養成習慣: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斷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據此判斷估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通常情況下,“反正比一般想得長多了”。

為什麼人們總是錯誤估計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呢?

因為有些任務是你所熟悉的,即以前曾經做過的。而大多數任務則是你所陌生的,那麼在執行過程中就必然會遭遇各種意外。其實它們根本不是意外,只不過是因為你對任務不熟悉。實際上,這些“意外”是任何完成這個任務的人都必須經歷的事情,只有完整地執行一次一次任務,任務的屬性由“陌生”變為“熟悉”之後,才有可能順利解決這些意外。

及時行動

比“越早開始越好”更切實的答案是“現在就開始”。

作者這這一段介紹了一個“時間越過越快”的概念,解釋如下:

對於一個5歲的孩子來講,未來的1年相當於他人生的1/5,即20%;而對一個50歲的成年人來講,未來的1年只相當於他已經度過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覺得時間越過越快。

所以,在起步晚了的情況下,問題不是“到時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時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總好過什麼都不做”。

直面困難

作者這一部分討論了一個現象:“為什麼有些人好像一直在忙,卻總拿不出成績、做不出成效?

其實,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他們實際上並不努力,只是作出努力的樣子而已,或者顯得比較努力而已。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要做出一副比較努力的樣子呢?

這是因為任何一個任務都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即相對簡單的部分和相對困難的部分。而很多人會下意識的迴避苦困難,於是乎,他們的時間安排是這樣的:用幾乎全部時間處理簡單的部分,至於困難的部分,乾脆“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暗地裡希望困難自動消失…

那麼合理的時間安排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應該是:迅速做完簡單的部分,把節省出來的時間放在困難部分的處理上。

關注步驟

所謂“三思而行”,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慮3個方面:內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

當我們面對某項任務的時候,內容與原因都已經基本確定(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需要思考的就剩下方法了。當然,思考方法需要從領悟內容入手,不停的細分,拆解任務,而且越具體越好,直至每個小任務都可以由一個人獨立完成。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過關注“方法”去反覆拆分任務,最終確認每個字任務都是可完成的,這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功課。這樣的習慣,會使人變得現實、踏實。

記錄開銷

正如理財第一步是弄清楚自己的錢都花在了什麼地方一樣,感知時間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時間都用來做了些什麼。

制定長度適宜的計劃

“初始狀態下,我們往往並沒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計劃”。做任何事情,都可能經歷相同的過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敗,失敗,再失敗,認真反思,捲土重來,直至成功。而最初,在我們對任務連最基本的認知都沒有的時候,制定出來的計劃十有八九隻不過是空談。

流程

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面臨的任務大都是重複性的。要想加快執行重複性任務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複性任務時先將其做完一次,然後馬上總結、整理,高清流程,再靠近一步的實踐把它變成“閉著眼睛也能做好的事。這是提高效率、減少失誤的根本手段”。

學習

學習——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

獲取更多知識幾乎是我們開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

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有:“體驗”、“試錯”、“觀察”、“閱讀”、“正確的思考”

思考的過程即由因及果或由果溯因的過程。“萬事必有因果”本身沒有錯誤,問題出在人們不一定看到“因”就能想到正確的“果”,也做不到為所有的“果”找到正確的“因”。有時我們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某件事(果)發生了,可是我們很難確定它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或者反過來:某件事(因)發生了,可是我們並不確定它的結果究竟是什麼。

自學能力

本科教育之“本”在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從理論上講,一個人本科畢業之後,應該有能力自學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識。

作者對經典觀念的重新解讀

興趣

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典型case:

“我現在的xxx專業不適合我,我感興趣的是xxx專業”

其實,如果他現在對他的專業知識瞭如指掌,他不可能說他不喜歡。這些人其實不是對自己現在的專業不感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自己現在的專業學好。換言之,沒有人會對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不感興趣。

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依賴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與其不停的尋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

比較

比較是相對的,相對是永遠沒有盡頭的。所以,很多時候,比較就是一個坑,大坑。再幹脆點說,比較就是陷阱。

生活無法徹底迴避比較,但是,無需比較就可以獲得的快樂和幸福也同樣很多,只不過它們常常被人們忽略。於是,無數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追求必須通過比較才能獲得的快樂和幸福,而他們最終獲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

其實,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如果“成功”是與他人比較的話,那麼“成長”則是與自己的比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的比較。後一種比較顯然比前一種對個體來說意義更大,也更能帶來踏實的幸福感。

運氣

相信運氣其實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蘇軾

人脈

所有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

基於此,給出兩條實踐起來並不容易的建議:

  •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小結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教人踏踏實實做事的書。

正如作者所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你是好是壞,它就在那裡靜靜地流逝。

其實通過作者對典型的觀念的重新解讀可以看出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論七八糟的概念“興趣、方法、運氣、人脈…”等等等,其實就是我們不想踏踏實實的去積累,我們太浮躁,我們在為自己找藉口。

醒醒吧,少年,莫要等到“暮然回首,滄海桑田”的時候,再去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