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把時間當作朋友》----重要理念摘抄

《把時間當作朋友》----重要理念摘抄

作者—李笑來

點評

點評此書 ★★★★★

運用心智,獲得解放。 這看似是講了一些大道理,其實是細節決定成敗,天道酬勤的道法使然

希望時間也是我的朋友

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戲劇性,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時間只與那些努力的人做朋友。

一切都靠積累,一切都可提前準備,越早醒悟越好。

瞭解心智的力量

在任何一個部門或團隊裡,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顯性的,所有下屬或者成員都可見的;而下屬和成員之間往往並不相互非常清楚對方正在做什麼。於是,下屬們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點。錢鍾書先生有個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樹上,我們才看得見它的紅屁股”。

俗話講,貓有貓道,鼠有鼠道;獵頭也肯定有自己的辦法。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鎖定二流人才。道理也比較簡單。任何一個團隊裡的一流人才,通常很難產生流動的願望。他們的薪水很高,甚至過高;

首先,這些人並不是對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最終沒有人喜歡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做好這件事情究竟對自己有沒有意義?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為止——沒有其他選擇。

只要一件事兒你能做好,並且做到比誰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數人好,你就不會對那件事情沒興趣。

說來說去,又是順序出了問題——往往並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最重要的只不過是:重複,不間斷地重複,重複一年以上。

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應該是最重要的策略

如何運用心智的力量在儘管還沒有機會親身體驗的情況下,僅憑心智就可以像真實經歷過一樣深刻體會?

何謂心智

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a.獲得知識;b.應用知識;c.抽象推理。

人類之所以與其它動物不同,原因之一在於人類擁有比其它動物更為發達的“大腦額頁”,乃至於人類天生擁有比其它動物更為發達的學習能力。透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以及同樣需要學習才能獲得的“抽象推理能力”

我們竟然可以用我們的大腦控制我們的大腦。

“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裡,人們也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的自由。”

當我突然意識到我竟然可以(也根本就應該)控制我自己的大腦的時候,我覺得我居然不用死就可以從頭再來,這該是多麼神奇。

當我們覺得自己痛苦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

如果說記憶本身是葡萄,那麼回憶的過程就是發酵。

你現在知道你為什麼總那麼沒記性了吧?因為在你遇到挫折或者面對那些你曾經的錯誤決定最終帶來的懲罰的時候,你太痛苦了。而這樣的痛苦,必然被你的大腦自動列入遺忘的序列,並在你大腦裡徹底消失。

在做所有類似的必須記住大量資訊的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由衷地把這件事當作快樂的事情來做。

堅持不懈是什麼來著?——策略加上重複。

平靜接受並且正確認識自己的天性是改變天性的第一步。

精確感知時間

我崇尚公平,嚮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

一位朋友讀完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之後概括說,逃避責任就會帶來輕鬆,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啊!

這種大師的境界,正是所謂的遙不可及,仰之彌高,望之彌艱,鑽之亦不可得。知易行難啊。

基於過程的記錄要比基於結果的記錄只會更為詳盡。

焦慮本身沒有任何好處,只能帶來負面影響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在我們機體深處滴答滴答走著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為一種感覺兼知覺器官。

一度確實可能的“隨心所欲”只不過是幼年時的真實,少年時幻想,成年時的苦惱,老年時的絕望。

把每天的時間開銷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培養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輕易地原諒自己。每天晚上睡覺前,看著自己的本子,發現今天做了很多事兒的話,一定會很開心。

第一個良好的習慣:
每天記錄你的時間開銷。如果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麼,第二個良好的習慣就幾乎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了。
這個良好的習慣是:
每天製作你的時間預算。

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要去做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那是在浪費時間。

判斷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標準只有一個:是否對你的目標(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的實現有益。

我從來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類的話,我頂多相信“其實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

有一句話曾令我印象深刻,說,“失敗只有一種,就是半途而廢。”

我還是覺得,無論變化多塊,計劃總應該是有的。只不過,制定計劃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變化。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夠踏實。至於千里之外的終點,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時間去想了,想了也沒用。用各種方法保持樂觀就好——樂觀是靠努力和掙扎才可以獲得的經驗。

無論計劃簡單還是複雜,缺乏切實的行動就註定會失敗或者失效。

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

在“試錯”這個手段的基礎上,另外一個“聰明”一點的,也重要得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是“觀察”。

資訊爆炸使得我們處於人類歷史上進步最為驚人的時代,日新月異這個詞已經不夠——用“分新秒異”都不過分。

不誇張地講,今天的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乾脆就是忘了本。

我個人的建議是去自學一門計算機程式語言。因為,關於計算機程式語言的文件,網際網路上有最廣泛最全面的資源。並且,優秀的資源往往是英文文件,所以,順帶還練習了英文閱讀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僅僅是一舉兩得。

然而,於學生來講,更重要的是避開另外一個陷阱——不要因為討厭老師而拒絕學習。這是最常見的現象之一。很多學生,僅僅因為討厭英語老師,就開始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按照正態分佈的規律來看,在某一個階段裡,你必然只能遇到一兩位好的老師,以及許多平庸的老師,和那麼一兩位甚至可能令人生厭的老師——相信我,他們也恨你,如你恨他們的話,每個人在這方面都非常敏感。

“無論如何,都不要也不應該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那麼做不僅不對,並且愚蠢。”

他希望的是得到一個靈丹妙藥,就著一杯涼白開灌下去之後就從此與眾不同、煥然一新、重新做人。

見識越少的人越喜歡用自己所有的見識作為判斷依據,並且完全不顧自己見識的侷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見識有侷限。

當然,直到今天也不得不時時掙扎——經常需要靜下來獨自一人“狠鬥私字一閃念”。

不要抱怨——反正抱怨沒用。抱怨最浪費時間,即便抱怨得正確。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這個社會確實不公平,你要是抱怨一下當然沒什麼不對的。可是,抱怨不僅要花費時間,還會引發負面情緒,使你喪失鬥志。同時,僅僅抱怨本身不會改變任何事實。與其浪費時間抱怨不公平,還不如花時間做些真正能夠改變點什麼的努力。

人人都能成功,你是否相信

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裡,資源稀缺是客觀現實,也恰恰因此,人們的主觀願望肯定不可能全部被滿足。

現代西方經濟學緣起於亞當·斯密(AdamSmith,1723~1790)的學說,經過大衛·李嘉圖(DavidRicardo,1772~1823 年)的補充,直至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才算是徹底正視資源的稀缺性,認為經濟學的根本目的在於研究“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所謂成功,就是達成預期目標。

生活無法徹底迴避比較,但是,事實上無需比較就可以獲得的歡樂和幸福也確實太多太多,只不過常常被人們忽略。

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就會是正確的。

富蘭克·H·奈特(Frank H. Knight[插圖])有個著名的觀點:“決定一個人富有的三個條件,一是出身,二是運氣,三是努力,而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這是個嚴肅而重要、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才能通過認真思考而理解並接受的道理:無論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沒有機會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氣接受這樣的現實麼?

……我知道我是有來歷的。走在芸芸眾生當中,這種感覺尤為強烈……

接受自己與別人沒什麼不同,至少沒什麼本質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長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我常常這樣告訴自己“你並不孤獨。”

電影之所以精彩,有兩個原因,首先是藝術加工,其次是時間段上的壓縮——把一生的故事用一個半小時講出來,不波瀾起伏,驚險刺激才怪。

崔健是這樣描述的:“為了愛情,歌曲算個屁;為了生命,愛情算個屁。”大實話往往沒辦法動聽。其實,這並不是玩世不恭或者憤世嫉俗的說法,只不過是有勇氣接受現實的人對生活的平靜描述。

李宗盛在《凡人歌》說,“問你何時曾看見這世界為了人們改變?”聽得我心驚膽顫。

愛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說,“弱者相信運氣,強者只究因果。”

另外,還有特別好玩的心理學現象。如果,你相信好運氣,你的生活並不會因此就會變得更好或者更差。但是,反過來,如果你就是覺得自己是個倒黴蛋,那你的生活定會因此變得更糟。所以,儘管不應該盲目樂觀,但一定不能悲觀地生活。

當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對你來講,不存在任何機會。

“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
——

a.承認自己能力有限;
b.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
c.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說,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

當你把時間花費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於在他身上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終的結果如何,反正,那個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後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終,“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已。

最節省時間的方法:學習

學習就是人類所有能力的延伸——可以使人們擁有更多的能力

他們因為當初不肯花費十幾二十幾分鐘而其後一生少做了很多事情,錯過了很多機會,並且,一生只有一次卻都沒有過好……

合理的時間安排應該是這樣的:簡單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後把節約出來的時間投放在處理困難的部分上。

事實上,有氧運動大約20分鐘之內,消耗的往往只是水分,30分鐘之後才開始消耗脂肪。

反倒是資質在各方面都處於平均水平的人更不易自卑。

她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語言中,把“優點”和“缺點”這兩個詞替換成“特點”

a.人們普遍相信他們在明天會擁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錢;
b.人們普遍相信自己明天會有更多的時間。

萬事皆可提前準備

所有的成功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先花上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去鎖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確定它是現實的、可行的之後,運用心智的力量在這個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時間,再更多一點的時間。把時間當作朋友,一路前行。當時間陪伴你足夠久的時候,你的耐心就能從它那裡得到回報。

事實上,今天地球上所有控制巨大財富的家族都經歷過“白手起家”的過程。在荒蠻的年代,“耐心”的作用可能被其他因素掩蓋,但是,在比過往任何時代都高度文明的今天(儘管依然有很多地方令人失望),“耐心”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即便是古人都早就注意到“窮不過五服,富不過三代”——請注意前半句。

仔細注意就會發現,所有驚心動魄的精彩故事的主角都是充滿了耐心的人,《基督山伯爵》中的愛德蒙·鄧蒂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銀行家安迪,《越獄》中的邁克爾·斯科菲爾德……這不是編故事的人胡說八道,而是,只有這樣才最真實。

讀蘇東坡的《留侯論》中的文字,“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補記

新東方動輒幾百人甚至過千人的大課堂可謂全球獨一無二。在大課堂上一講就是六七年,期間學生數萬,最大的經驗就是:絕大多數學習上的成敗與智商幾乎沒有任何關係,所有的失敗都與且只與時間限制有關。

來自微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