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使用者體驗要素—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產品設計》讀書筆記

《使用者體驗要素—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產品設計》讀書筆記

《使用者體驗要素》這本書將產品設計劃劃分為5個層次,又將產品劃分為功能型平臺產品與資訊型媒介產品,分別定義了這五個層面上優化使用者體驗的關鍵。這五個層次由抽象到具體、由核心到細節涵蓋了產品設計的全流程,為做產品設計建立了一套指導思想。

五個層次結構如下所示:


做產品設計時通常由戰略層開始逐層往上,不斷細化我們的核心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並不要求前一過程一定要在下一過程開始之前結束,但一定要在下一過程結束之前結束,如下所示:


下面對使用者體驗的五個層次具體闡述我個人的理解。

戰略層(產品目標與使用者需求)

在戰略層,實際上是定義產品最核心的訴求。成功的使用者體驗,其基礎是一個被明確表達的“戰略”。

這個戰略包括該產品能滿足公司什麼目標和滿足使用者什麼需求。

從公司層面上講就是明確品牌標識、明確產品要達到的商業價值或使用者流量,設定產品的成功標準(用資料說話)。

從使用者層面上講就是明確目標使用者,細分使用者群。考慮在使用者的使用場景和使用習慣,從而明確使用者的核心需求。

這些產品目標和使用者需求最後被具化到戰略文件中,這個是在開發前期需確定並周知的,且產品定位問題在隨後的開發過程中不能隨意更改,否則會帶來較大的更改代價。

範圍層(功能規格與內容需求)

在戰略層定義了產品目標後,範圍層主要考慮的是產品需要提供哪些資訊和功能。

在這一層需明確產品開發流程,各階段節點及驗收指標是什麼。同時也應當根據戰略層及計劃明確需求優先順序,制定需求實現里程碑,明確每一步的目標指標。

結構層(互動設計與資訊框架)

結構層要考慮的是如何將資訊或功能合理地組合到一起,形成高效地資訊構架。

高效地結構是能夠容納成長和適應變動。建立資訊構架能夠從上而下,也能 由下而上。

從上而下是以戰略層為驅動,根據產品目標和使用者需求直接進行產品設計,依邏輯逐級細分出層側。這種方法有可能導致重要的內容細節被忽略。

從下而上是以範圍層為驅動,從已有的內容開始逐級向上分類。該方法能精確表達現有結構,但對於未來結構的成長或改變不甚靈活。

結構層的組合方式也多種多樣,有層級結構、矩陣結構、自然結構和線性結構,較常使用的是層級和矩陣結構。

框架層(介面設計、導航設計、資訊設計)

個人理解框架層實際上是明確具體頁面中各種功能及資訊的擺放位置及方式。在框架層的設計包括介面設計、導航設計、資訊設計。一張圖足以說明三種設計在框架層的體現:


具體方法就是使用線框圖:通過安排和選擇介面元素來整合介面設計;通過識別和定義核心導航系統來整合導航設計;通過放置和排列資訊組成部分的優先順序來整合資訊設計。 這種線框圖能確定頁面的基本框架,也為設計進行設計指明方向。


表現層(感知設計):

這裡是使用者使用產品能直接接觸和感覺到的東西,表現層的設計奠定了使用者對產品的第一印象。通常來說,表現層的設計會交給專業的設計師來做,但產品需要把握產品的整體風格(簡單來說就是告訴設計師要“借鑑”哪種風格)。 同時,在進行表現層的設計時需使用對比、一致原則突出表現我們希望使用者關注的重點資訊或功能。 總體來說產品設計和使用者體驗改善是個馬拉松的過程,我們可能每隔一段時間衝刺完成某一階段性目標,但完善產品的過程是一直持續不斷的。 本書中講述的五層模型更像一個倒金字塔結構,在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不斷向上堆積。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弄清楚使用者真正的需求,包括那些並沒有明確說明的需求,這才是所有使用者體驗的核心。 《使用者體驗要素》這本書主要從理論角度講述了做產品設計的原則,例項較少,但也提供了做產品的基本思路。想要更加深入理解書中理論還需將實戰經驗慢慢沉澱,與理論結合不斷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