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被淹沒的與被拯救的》的讀後感作文3000字

《被淹沒的與被拯救的》的讀後感作文3000字

開發十年,就只剩下這套架構體系了! >>>   

《被淹沒的與被拯救的》的讀後感作文3000字:
描寫二戰的書籍或者是影視作品其實並不少見,有客觀介紹二戰的《戰爭回憶錄》,有描寫猶太人勇敢智慧的《辛德勒的名單》。而本書的作者,普里莫·萊維,他既是一個猶太人,也是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他懷著倖存者的羞恥感和罪惡感,對善與惡,正與邪,加害與受害的絕然區分始終抱持懷疑,對道德的灰色地帶與人性的缺陷進行反思,努力呈現了那個極端環境下錯綜複雜的真相與事實。
倖存者的羞恥感來源於何處?或許我們會認為,解放會帶給人們全然的,真正的快樂。可是菲利普·穆勒的經歷要比我們可怕得多,他在回憶錄《見證奧斯維辛:毒氣室裡的三年》的結尾處這樣描述他的解放:
“儘管這似乎讓人難以置信,但我感到一種徹底的失望和沮喪。那個時刻,三年來我所有思緒和祕密的渴望所集中的時刻,並沒有激起幸福或我體內的任何其他感覺。我讓自己從我的草墊上跌下來,爬向門口。一爬出門口我便徒勞地試圖爬得更遠,然後我只是躺在林間的地上睡著了。”
沒有歡呼,沒有雀躍,只有迷茫,麻木。這似乎難以置信,然而被眾多證言所證實的確定無疑的事實是——許多幸存者體驗到“羞恥”,也就是說,關押在集中營以及其後的時間中所感到的一種罪惡感。羞恥感與罪惡感來源於何處?

《被淹沒的與被拯救的》的讀後感作文3000字

我們以文中的一段描述為例,作者在地下室清理瓦礫,發現了一個水管,裡面只有一升水,甚至沒那麼多。
“我可以馬上喝光所有的水,這是最安全的辦法,要麼向整個勞動小隊公佈這個祕密。我選擇了第三種方法,將自私延伸到你最親近的人,在那遙遠的時光中的一個朋友,一個可以恰當地稱呼”我們的人。我們小口地、貪婪地喝光了所有的水,不斷交換著水龍頭下的位置。只有我們兩人,偷偷摸摸地。但是,當我們列隊走回集中營的時候,我看到了我身邊的達尼埃爾。他身上沾滿了水泥灰塵,嘴脣乾裂,眼睛冒火。我感到自責,許多個月過去了,解放後,在白俄羅斯,他簡單地問我:“為什麼是你們倆而不是我?
“他們自責,在於在那個環境下,他們考慮到的只能是自己,自己,自己,才是別人,他們愧疚,源於他們的生存意味著更多更加慷慨,更加敏感,更加聰明的人的死亡。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http://m.simayi.net/duhougan/5864.html)最適應環境的人,倖存下來;而那些最優秀的人都死了。哪些是最適應環境的人?自私者,施暴者,麻木者,灰色地帶的合作者們。灰色地帶的合作者有卡波,有特遣隊。在極端環境下,黑白不再是分明的。
我們渴望簡化,但簡化往往不是事實,我們往往把集中營規劃為一個簡單的模型,也不能簡單概括為迫害者和受害者兩個陣營。那些集中營新來的囚犯不可避免地感到震驚,他們所突然墜入的這個世界是可怕且不可理解的。他們無法想象,來到集中營第一次遭受的重創不是來源於納粹軍,而是那些只是比他們早來幾個月的囚犯,而他們都是猶太人,那些本應該是盟友的人。而特遣隊也是由囚犯們組成,他們的工作就是按下毒氣室的按鈕,他們能夠在一段時間內比普通囚犯多獲得一些特權,可他們也會走向死亡,新上任的特遣隊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將舊的特遣隊送進毒氣室。”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時常也會有所懷疑,他們為什麼不反抗,他們為什麼不選擇更光榮的死法。我想這也是作者書寫這本書的意義。人用大腦來記住東西,而社會是沒有大腦的,它用什麼記憶呢?集體記憶的延續又有什麼作用呢?
往往一個政權要開展一個新世界的時候,它就極力的想要跟過去劃清界線,要清洗大家關於過去的記憶,或者就是重新創造一個記憶。而歷史,不能夠讓納粹來創造,人們無法相信受害者和倖存者講述的可怕故事,最終轉向放棄,否認和淡忘真正的歷史。
人們會認為像綿羊一樣走入毒氣室是可憐的表現,而抵抗和出逃才是勇敢的表現,這也是遠離那個時代的人最常有的偏見,就像作者在文中描述的那樣:
“一個目光中帶著一絲警惕的小男孩,顯然是班級的組長,向我提出了那個必要的問題:‘那你們怎麼不逃跑?’我簡單地向他解釋我在這裡寫出的原因。它並不能完全相信我的話,要求我在黑板上畫出集中營地平面圖,並指出哨塔、大門、鐵絲網和發電站的位置。在30雙熱切的眼睛下,我儘自己最大努力畫出了平面圖。我的對話者對平面圖研究了一會兒,又問了我幾個問題。
然後他告訴我,我已經制訂好了逃跑的計劃:晚上,在這兒,隔斷那名哨兵的喉嚨;然後,穿上他的衣服;之後,馬上跑到發電站,切斷電源,這樣探照燈就會熄滅,而高壓電網也會失去作用;然後,我就能毫無困難地逃出集中營。他還嚴肅地補充一句:‘如果你再被關進集中營,就像我告訴你地這麼辦。你會發現你能做到的。’
無知低估了集中營的黑暗,不懂得集中營中的囚犯們的絕望與無助,不懂得那種徹底把你作為人的尊嚴所摧毀的可怕。而作者所要做的就是使人們能夠更加了解到這段歷史,對一些浩劫的受害者來說,記住過去絕對不是他們的責任。相反的,說不定忘記過去,他才能活下來。而恰恰是那些沒有經歷過浩劫的人,才有責任要去記住過去。反觀當代,當文化大革命只是成為歷史書中的一句話一閃而過,奧斯維辛還會出現嗎?喪鐘為每一個人而鳴。
而你問我那文明的意義是什麼?有一次,普里莫跟一個朋友私下偷偷聊天,聊著他們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但丁,他情不自禁地背誦了《神曲》最後結尾那幾行詩。最後幾行卻怎麼都記不起來了,當時他十分慌張,和他的獄友們說:‘你們有誰記得告訴我,告訴我,我把我今天這份湯給你們喝,也就是我的血液,讓我多活一天的這份湯,我的血液分給你們,我要記起那幾行詩。’記住那幾行詩,是一個人與他幾乎被磨滅掉的過去重新聯絡的橋樑,是一個在這樣黑暗的世界裡,仍然看到一絲絲微弱的光線回影的一個可能。”
三耳呆人曰:這是一篇期中讀書筆記,作者是商學院2017級本科生陳希羽,選修了“《莊子》的世界”課程。雖然其中有許多摘錄,但正是那些摘錄內容,顯現出陳希羽的敏感力和關懷向度。我很欣賞這兩點。相信希羽會珍惜這些,在未來的日子裡勇敢而快樂地善用它們。
奧斯維辛是個老話題了,但造成它的幽靈自古至今一直在世間飄蕩。很多課上,我跟孩子們嘮叨:對常人而言,苦難還是少經歷得好。但是,我們必須清晰瞭解造成苦難的根源,以免我們重蹈覆轍。
我們必須敬畏那些經歷了苦難的人們,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歷程向後人昭示出:1.有些苦難是多麼地不值得和荒謬,它們是人的盲從、狹隘、懦弱等等的證據;2.有些苦難又是多麼地值得,它們是人可以理性、開放、剛健等等的證明;3.因為前人的苦難,我們才能遭遇和享用比他們更多的好;4.僅僅就我們享受了的好而言,我們沒有理由不剛正努力,為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後代營造比如今好一些的世界——那怕只是一絲絲的好,那怕是我們此生看不見的好,那怕這也需要我們去經歷苦難。否則,我們憑什麼對自己說: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