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鹿鼎記》的第一遍讀後感作文3600字

《鹿鼎記》的第一遍讀後感作文3600字

開發十年,就只剩下這套架構體系了! >>>   

《鹿鼎記》的第一遍讀後感作文3600字:
歷時一個星期,今早終於看完了《鹿鼎記》。五冊書,一百四十多萬字,翻到書最後一頁的後記時,心裡有喜悅,有自豪,更多的卻是茫然若失。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講了一個潑皮無賴韋小寶從最卑賤的妓女之子,憑藉自己的智慧,一路過關斬將,贏得康熙、天地會、神龍島、羅剎國等多方勢力的信任,最終封侯拜相的故事。
說實話,該書的劇情走向和大開的金手指使之著實像一部起點爽文,也就是絲逆襲,收穫大把票子和美女,打臉仇人,走上人生巔峰的傳統套路;而男主角韋小寶油嘴滑舌、潑皮憊懶,武功一點沒有,坑蒙拐騙吃喝嫖賭更是樣樣俱全;此書也很少著墨於刀光劍影的江湖,出現最多的場景反而是韋小寶與眾人在廟堂之上鬥智鬥勇,完全不符合傳統中武俠的定義。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不像武俠,反而像是歷史小說的武俠小說,卻被眾多評論家認為是金庸“最好的武俠小說”。金庸自己在後記中也說,要論自己哪部小說最好,當然是“長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後期的比前期的好些。”(《鹿鼎記》是他最後一部作品,字數又長,姑且可推理為是他認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究其原因,我覺著張佳瑋先生已經說得很透徹了:“一個騎士小說家獨自創造了騎士小說傳統,然後,他自己用一個堂吉訶德,推翻了自己所設定的世界。”
關於張先生的高論,此時我也不再一一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移步知乎,“為什麼有人說《鹿鼎記》是金庸先生最好的小說”這個提問下,點贊數最高的那一個回答便是。此刻我只想談談我眼中的韋小寶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觸。

《鹿鼎記》的第一遍讀後感作文3600字

記得上週二下午午睡起來,倚在床頭,一邊喝茉莉花茶一邊看《鹿鼎記》。第一章應該是這本書的楔子,講了講奸官吳之榮挑起文字獄,害得江南眾多文人被滿門抄斬;黃宗羲等人對時局大發感觸,感嘆韃子鐵蹄,山河破碎,誓要反清復明。
因為書的開頭只有一些老頭子唧唧歪歪,想看武俠的我差點沒看下去。好在第一章的末尾寫到天地會教主陳近南出場。當時黃宗羲等反清復明的名士正泛舟湖上,世說新語讀後感(http://m.simayi.net/duhougan/4997.html)卻突然被朝廷鷹犬圍捕,正在情況萬分火急之時:“船頭忽然有人嘿嘿一笑,說道“憑你們四人,原也沒這等福分。” 船艙門呼的一聲,向兩旁飛開,一個十來歲的書生現身艙口,負背後,臉露微笑。瓜管帶道:“官老爺們在這裡辦案,你是誰?”
那書生微笑不答,邁步踏進船艙。刀光閃動,兩柄單刀分從左右劈落。那書生閃身避過,隨即欺向瓜管帶,揮掌拍向他頭頂。瓜管帶忙伸左臂擋格,右成拳,猛力擊出。那書生左腳反踢,踹了一名親兵胸口,那親兵大叫一聲,登時鮮血狂噴。另外名親兵舉刀或削或剁。船艙地形狹窄,那書生施展擒拿功夫,劈擊勾打,咯的一聲響,一名親兵給他掌緣劈斷了頸骨。
瓜管帶右掌拍出,擊向那書生的後腦。那書生反過左掌,砰的一聲,雙掌相交,瓜管帶背心重重撞上船艙,船艙登時塌了一片。那書生連出兩掌,拍在餘下兩名親兵的胸口,咯咯聲響,二人肋骨齊斷。  
瓜管帶縱身從船艙缺口跳將出去。那書生喝到:“那裡走?”左掌急拍而出,眼見便將擊到他背心,不料瓜管帶正在此時左腳反踢,這一掌恰好擊在他的足底,一股掌力反而推著他向前飛去。瓜管帶急躍竄出,見岸邊有一株垂柳掛向河,當即抓住柳枝,一個倒翻筋斗,飛過了柳樹。  
那書生奔到船頭,提起竹篙,揮擲出。
月光之下,竹篙猶似飛蛇,急射而前。但聽得瓜管帶“啊“的一聲長叫,斥革已插入他後心,將他釘在地上,篙身兀自不住晃動。  
那書生走進船艙,解開顧黃呂人的穴道,將四名親兵的屍體拋入運河,重點燈燭。顧黃呂人不住道謝,問起姓名。  
那書生笑道:“賤名適才承蒙黃先生齒及,在下姓陳,草字近南。”
這幾段描寫極寫陳近南的風流瀟灑、武藝高強,特別是這一笑,真可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引得我連說了好幾句“好帥啊”;並來來回回地將這一部分看了好幾遍。
到底還是男人瞭解男人,知道什麼才算得上是男女通吃的帥氣;金庸先生雖沒有描寫陳近南的外貌,卻已然將一個儒雅風流、心中自有正義的大俠客刻畫得入木三分(當然隨著章節的展開,陳近南算不算大俠客還需要再討論)。
不過可惜的是,後來的各種電視劇版《鹿鼎記》,雖然都把陳近南的出場場景設計得十分華麗,但都把陳近南演繹為了一個油膩大叔,一點也不帥了。
看了陳近南出場,我想:好嘛,‘俠‘總算出來了!便又打起興趣。誰知道作者接下來就話鋒一轉,開始寫韋小寶的故事,他義救茅十八,纏著他去北京,毒瞎海大富,冒充小桂子,和少年康熙不打不相識,殺鰲拜……直到他被天地會眾人捉走時,陳近南才再次出來,然而他此時已變成了一個“中年書生”。
我這才明白,原來陳近南只是個打醬油的,真正的男主正是這個十二三歲的小鬼頭!金庸騙得我好苦啊!
不過小鬼也很有趣,每次看他罵“辣塊媽媽”、看他憑藉智慧化險為夷、幾句話就能忽悠得那些大人團團轉,我都要捧腹大笑。於是便追了下去。
二到四十二回我看得很快,因為我一直在等韋小寶長大。其間他清涼寺救順治、幫康熙抵擋白衣刺客、捉拿假太后、踏平神龍島、羅剎國曆險、盜取《四十二章經》……諸多大事,就這樣波瀾壯闊卻又不動聲色地發生了。
直到第四十三回,他被康熙揭穿雙面間諜的身份,軟禁起來,不得己帶著老婆孩子趁亂逃到通吃島,我才明白,原來韋小寶的設定是也只能是十幾歲。
他缺點甚多,又懶又饞,貪財好色,遇事只想逃跑,嘴上沒幾句真話,生氣大罵揚州妓院裡頭最下流的髒話(豬八戒好像和他的毛病一樣)。這些毛病,若放在一箇中年人身上,便是令人作嘔;放在一個青年身上,也是油膩不堪;唯獨放在一個十四五的少年身上,才不會讓人那麼心生反感。
並且,和小皇帝年少時的情誼、以小勝大的機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也只能是一個十來歲的小鬼頭才配得上擁有。
然而縱使他缺點再多,也依舊瑕不掩瑜。他機智風趣,看問題通透,為人大方又講義氣,遇到險情胡說八道一通便能脫困,是以能在朝中、天地會、神龍教等多股勢力間遊刃有餘,辦成許許多多的大事。
他這一路走來,實在是太順風順水了,順風順水到我都有點害怕。俗話說物極必反,他毫不費力就能爬得那麼高,萬一摔下來該有多疼啊。
因此第四十三回他被流放時我一點也不意外,甚至覺著這結局未免來得有些晚了。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他面對著滿漢矛盾、漢人間的矛盾、中外矛盾、江湖幫會的矛盾,無限多的矛盾,無限多的歷史人物,無限複雜的關係,他這樣一個小流氓,什麼都不會,只憑一張嘴,就能左右逢源,升官發財,哪有這麼完美的事?他又做忠臣,又做漢奸;又要效忠皇帝,又要反清復明。“一個人有幾顆腦袋,幾隻眼睛?你來挖,我來砍,老子自己還有得剩麼?”自古忠孝就不能兩全,何況他還想什麼都佔,怎麼可能呢?
怪不得我始終覺著《鹿鼎記》雖看著搞笑,但始終隱含著一股悲劇氣息。熱熱鬧鬧的口吻講出來的卻是一個黃粱一夢式的故事,無限喜慶、熱鬧、光鮮擺在皮面上,底色卻是黑的。
私認為小說到第四十五回就該結束了,康熙揭穿了韋小寶,陳近南死了,韋小寶不願意再回是非之地,因此和七個老婆一輩子逃避在通吃島上,過隱居生活。
只因他,左右奔波,左右奔波,這邊顧不了,那邊也顧不了。左右為難,左右為難,最後是一場空。求不得,放不下,已失去。就像那日狂風暴雨,吳六奇他們泛舟柳江,縱情高歌的那首《古輪臺·走江邊》一般:
走江邊,滿腔憤恨向誰言。老淚風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悲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精魂顯,《大招》聲逐海天遠。
可作者偏偏要寫最後五回:韋小寶終於忍不住寂寞,從島上逃了出去;回朝後領兵抗擊羅剎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最後詐死,隱居江湖,回到揚州麗春院。與這條線相呼應的,是康熙寬巨集大量,原諒韋小寶腳踩兩條船的行徑;又為他制定計謀打退羅剎國,封他為一等鹿鼎公;最後韋小寶假死,他還多次下江南尋訪。韋小寶的光輝逐漸黯淡,康熙的形象卻逐漸高大起來。所以,與其說最後五回是交代韋小寶的結局,倒不如說是為康熙寫的番外。
所以有人說,這書表面上寫的是韋小寶,實際的男主角卻是康熙,我深以為然。金庸筆下的康熙,少年得志,雄才大略,心懷寬廣,韋小寶常說他是“鳥生魚湯”(堯舜禹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書中對他的筆墨不多不少,但卻時時刻刻提到韋小寶乃是他的化身,“韋小寶能做的,他自然也能做,想必還能做得更好”。
康熙有情有義、有勇有謀,可能是《鹿鼎記》這本書裡最符合傳統武俠標準的人物;再加上“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身為天子,細心愛護百姓,說得出“若是得了民心,那誰做皇帝都沒有分別”這樣的話,自然擔得起“為國為民”四個字。
他若是拋棄江山行走江湖,地位恐怕要在郭靖、喬峰等人之上了。想寫的內容還有很多,估計一時半會寫不完了,接下來會寫寫陳近南、雙兒這些我比較感興趣的配角吧,也會探究一下金庸寫這部小說的用意以及其他的一些內容哈哈哈哈。那就先到這裡吧,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