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得白話】資料上鍊背後,源資料真實性是否需要保證?
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上鍊,似乎成為救治當下資料問題的一劑良藥。
前有“毒疫苗”藥品溯源的驚天一案;後有“暗網頻現”資料洩露的公眾恐慌。現有資料管理體系似乎越來越難滿足公眾對於資料真實性、安全性的考量,資料上鍊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然而,同時又有新爭議出現: 上鍊資料的真實性如何保證?甚至說,上鍊資料是否要保證真實性?
不可篡改的區塊鏈與焦慮的人群
區塊鏈正在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狀態的“烏托邦”。在中心化環境中遭遇到的問題,人們都試圖在區塊鏈中找到答案。去中心化儲存、公共賬本、可信時間戳等等,一個個顛覆性質的概念被丟擲,試圖打破當下種種運營機制。
確實,區塊鏈所帶來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徵,對於現行諸多中心化資訊聚合體來說有著重大的影響。資料上鍊之後,就相當於生成了對現實世界在網際網路中的唯一身份,實現了基於這個身份流轉的所有的追蹤和記錄。
但這並沒有打消人們的顧慮。上鍊後資料不可篡改,保證真實,那麼上鍊資料本身的真實性是否有保障?就像“疫苗案”為例,如果疫苗自身資料是假的,由這些資料建立起來的資料網路豈不是一條錯誤的?
另外,如果資料上鍊中的“鏈”不能夠統一,標準各異,資料標準也將千差萬別,反而會影響整個運轉效率,給予“漏洞”存活的機會。種種弊端最終的指向似乎在證明:資料上鍊在普遍社會共識達成之前,似乎是個“偽命題”。
正如人民線上戰略總監汪大偉在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2018北京數字經濟論壇】 發言所說 , 區塊鏈是一種新選擇、新參考,現有信用體系裡無法杜絕的問題,單獨靠區塊鏈解決,可能也需要時間。
上鍊資料真的需要真實準確嗎?
從資料層面來說,我們都希望上傳到鏈上的資料都是正確真實的,從而保證由此建立起來資料鏈的真實,這樣我們就不用擔心錯誤資訊生成錯誤資料鏈的干擾。但是,聯想到區塊鏈系統所基於的共識機制,資料的真實準確似乎也並不重要。
在前不久落幕的【2018北京數字經濟論壇】上,安永中國區塊鏈負責人王靖就表示稱 ,“區塊鏈不需要保證開始資料就是正確和準確的,區塊鏈是在沒有信任的情況下建立信任機制。”
舉例來說,假如某個廠商上傳了一條錯誤的資料上鍊,那麼就需要其他廠商同樣認可這一資料達成共識,也就是通過他證確認。如果想要錯誤資料形成完整資料鏈,就需要要求所有認證方都確認這一錯誤資訊。如此,牽涉範圍之廣,造假成本之巨大,可見一斑。
當前,多數資料上鍊都是通過線下籤訂合同,然後將相關資料在鏈上確認的過程進行,而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完備,勢必會出現更多種場景,之後會有更多的合同在鏈上直接簽署,從而減少資料上傳過程帶來的造假的風險。
必須真實還是不必真實,資料上鍊究竟如何選擇?
資料上鍊目的在於改變網際網路時代留存的資料癥結:中心化、資料孤島以及資料真假。但是,單純的區塊鏈技術只能提供一個優化的可能性,資料上鍊仍需從其他諸多環節來進行保障。
資料上鍊的真實,說到底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性問題。人性之善將保證資料的真實準確;但人性之惡則將選擇錯誤虛假的資料,技術能夠優化邏輯,簡化步驟,但是無法根治人性的惡念。人性之惡或許無法杜絕,但卻可以通過增加【作惡成本】降低【惡】的發生。如何增加【作惡】成本,降低其發生機率,或許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資料上鍊需要統一的資料規範。資料上鍊需要達成共識,但這個共識由誰制定?如何執行?仍是未知數。小範圍的標準,很難達成促進行業提效的目的;而大規模的規範勢必需要強有力的主體提供。現階段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行業標準尚未達成,大規模資料上鍊仍然任重道遠。
資料上鍊應以技術為底,以法律為標。人性之惡需要更加強有力的手段來抑制,比如制度、比如法律,這也就意味著資料上鍊不光要匹配相應的技術,同時還需要匹配相應的法律支撐,促進誠信的產生。我們期望道德能夠約束所有行為,但是法律卻不能缺席,當道德失去約束力時,法律則是最後一道防線。
或許,區塊鏈去中心化、群體共識的特徵讓我們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種狂想,經歷過中心化資料體系癥結的我們渴望擺脫困境的方式,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忽視了,“去中心化”、“共識”資料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中心,去中心化何在?沒有標準,共識如何進行達成?資料上鍊或許真的是未來資料機制的模樣,但塵埃落定前,還言之尚早。
去中心實質應是弱中心,如何在弱化中心的環境下達成標準統一的共識,保證資料上鍊的真實準確,才應該是關注的重點。(本文獨家首發鏈得得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