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大跌25% 亞馬遜仍然是華爾街寵兒
在大盤下跌和業績放緩的壓力下,四季度,亞馬遜股價下跌了25%。不過,這家公司仍然是華爾街的寵兒。
Factset的資料顯示,在受調查的42名分析師中,有41名都對亞馬遜給出了買入評級,僅有1名分析師評級為“持有”。四季度,亞馬遜沒有被其中任何一位分析師下調評級。
亞馬遜正在走一條被廣泛看好的轉型之路。商品銷售逐漸轉向第三方,亞馬遜開始更多地依賴收取佣金的收入模式。營收可能因此增速有所放緩,但利潤率會逐漸上升,分析觀點認為,亞馬遜最終有望變成一家“更加成熟”的公司。
轉型之路
Loop Capital分析師Anthony Chukumba給出的亞馬遜目標價高達2200美元。“我現在對亞馬遜非常樂觀。”這名分析師對CNBC表示,投資者對經濟放緩的擔憂被誇大了,因為亞馬遜近年來更專注於盈利能力的增加,而不是營收規模。該公司幾乎所有的高增長業務(例如雲服務和廣告),都比傳統零售業務有更大的利潤率,儘管營收規模要小得多。
而即使是在零售方面,亞馬遜也在轉向利潤更高的路徑,更多地商品通過第三方商家售予消費者。這樣一來,以出售100美元的商品為例,如果這一商品由亞馬遜自營銷售,將增加一筆100美元的營收;但如果是通過第三方銷售,亞馬遜將抽取一定的佣金和其他費用,雖然營收增長不如自營產品,但利潤率會更高。
Nomura Instinet分析師Simeon Siegel對CNBC表示,在亞馬遜從銷售者轉向收取佣金的中介過程中,一種“投資者過渡期”應運而生。Simeon Siegel表示,投資者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銷量放緩、利潤提升,因為這通常意味著一家公司的逐漸成熟。對於亞馬遜來說,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公司基本面疲軟。
Jefferies分析師Brent Thill提到,亞馬遜雲服務大量的經常性現金流和利潤,保證了亞馬遜能在核心的零售領域進行更加激進的投入,進而繼續擴大利潤。“這是技術領域最有競爭力的護城河之一。”Brent Thill對亞馬遜的目標價高達2300美元。
Evercore的分析師Anthony Diclemente在上週的一份報告中,將亞馬遜的目標價下調到了1800美元。這是一眾分析師中的最低水平,Anthony Diclemente擔憂波動加大和市場擠壓對亞馬遜的影響。
不過在研報中,Anthony Diclemente提到,目前亞馬遜的股價給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博弈空間。“1500美元附近的任何價格,都給投資者一個少有的機會,來持有這家雲服務和電商行業明顯的領導者公司。”
神祕的Prime會員收入
亞馬遜神祕的Prime會員收入,也是電商巨頭轉型的一個間接印證。
去年八月,美國證監會SEC就致函亞馬遜CFO,要求在季報中披露Prime會員在公司營收中的比例。去年4月,亞馬遜公佈Prime會員數目達到一億,SEC認為,根據新的會計準則,亞馬遜有必要披露更多Prime會員的收入資訊,因該業務對公司收入有重要驅動能力。
但亞馬遜拒絕了這一要求。公司管理層迴應稱,Prime會員的收入佔比並非“有意義或有用資訊”。
隨著越來越多的銷售來自亞馬遜的第三方賣家,而亞馬遜也在擴大Prime會員服務的範圍,來自Prime會員的銷售額,如前所述,會有所下降。如此一來,Prime會員的收入未必會有明顯上升(收入模式轉為數目更少、利潤更高的佣金),甚至還有可能增速大不及預期。
所以,對於亞馬遜來說,披露Prime會員的收入,不如披露Prime會員服務的銷量。在自營轉向平臺化的過程中,會員服務的銷量表現對亞馬遜更加重要。
負面訊息影響有限
亞馬遜受到大環境因素的拖累,要遠低於其他科技巨頭。在大中華地區需求放緩的影響下,蘋果下調了2019年第一財經的業績預期,引發一眾下游公司股價跟隨大跌,但亞馬遜並沒有這個顧慮。《2017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資料監測報告》的資料顯示,亞馬遜在中國B2C網路零售市場中,市佔率只有0.8%,排在第七位。前六位是天貓、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拼多多、國美線上。
同樣地,相比起Facebook和谷歌的隱私洩露問題,特朗普怒斥亞馬遜繳稅過低,或是亞馬遜買下《華盛頓郵報》,在Loop Capital分析師Anthony Chukumba看來,根本就不能對亞馬遜的股價造成什麼拖累影響。
全球貿易形勢的變化也對亞馬遜的影響有限。最看好亞馬遜的分析師,即D.A. Davidson公司的Tom Forte,認為即使中美貿易前景目前還方向未明,但亞馬遜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中國市場以外,所以有望從最終的貿易磋商結果中獲利。Tom Forte對亞馬遜的目標價高達2450美元。
轉型之路
Loop Capital分析師Anthony Chukumba給出的亞馬遜目標價高達2200美元。“我現在對亞馬遜非常樂觀。”這名分析師對CNBC表示,投資者對經濟放緩的擔憂被誇大了,因為亞馬遜近年來更專注於盈利能力的增加,而不是營收規模。該公司幾乎所有的高增長業務(例如雲服務和廣告),都比傳統零售業務有更大的利潤率,儘管營收規模要小得多。
而即使是在零售方面,亞馬遜也在轉向利潤更高的路徑,更多地商品通過第三方商家售予消費者。這樣一來,以出售100美元的商品為例,如果這一商品由亞馬遜自營銷售,將增加一筆100美元的營收;但如果是通過第三方銷售,亞馬遜將抽取一定的佣金和其他費用,雖然營收增長不如自營產品,但利潤率會更高。
Nomura Instinet分析師Simeon Siegel對CNBC表示,在亞馬遜從銷售者轉向收取佣金的中介過程中,一種“投資者過渡期”應運而生。Simeon Siegel表示,投資者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銷量放緩、利潤提升,因為這通常意味著一家公司的逐漸成熟。對於亞馬遜來說,這是一個積極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公司基本面疲軟。
Jefferies分析師Brent Thill提到,亞馬遜雲服務大量的經常性現金流和利潤,保證了亞馬遜能在核心的零售領域進行更加激進的投入,進而繼續擴大利潤。“這是技術領域最有競爭力的護城河之一。”Brent Thill對亞馬遜的目標價高達2300美元。
Evercore的分析師Anthony Diclemente在上週的一份報告中,將亞馬遜的目標價下調到了1800美元。這是一眾分析師中的最低水平,Anthony Diclemente擔憂波動加大和市場擠壓對亞馬遜的影響。
不過在研報中,Anthony Diclemente提到,目前亞馬遜的股價給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博弈空間。“1500美元附近的任何價格,都給投資者一個少有的機會,來持有這家雲服務和電商行業明顯的領導者公司。”
神祕的Prime會員收入
亞馬遜神祕的Prime會員收入,也是電商巨頭轉型的一個間接印證。
去年八月,美國證監會SEC就致函亞馬遜CFO,要求在季報中披露Prime會員在公司營收中的比例。去年4月,亞馬遜公佈Prime會員數目達到一億,SEC認為,根據新的會計準則,亞馬遜有必要披露更多Prime會員的收入資訊,因該業務對公司收入有重要驅動能力。
但亞馬遜拒絕了這一要求。公司管理層迴應稱,Prime會員的收入佔比並非“有意義或有用資訊”。
隨著越來越多的銷售來自亞馬遜的第三方賣家,而亞馬遜也在擴大Prime會員服務的範圍,來自Prime會員的銷售額,如前所述,會有所下降。如此一來,Prime會員的收入未必會有明顯上升(收入模式轉為數目更少、利潤更高的佣金),甚至還有可能增速大不及預期。
所以,對於亞馬遜來說,披露Prime會員的收入,不如披露Prime會員服務的銷量。在自營轉向平臺化的過程中,會員服務的銷量表現對亞馬遜更加重要。
負面訊息影響有限
亞馬遜受到大環境因素的拖累,要遠低於其他科技巨頭。在大中華地區需求放緩的影響下,蘋果下調了2019年第一財經的業績預期,引發一眾下游公司股價跟隨大跌,但亞馬遜並沒有這個顧慮。《2017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資料監測報告》的資料顯示,亞馬遜在中國B2C網路零售市場中,市佔率只有0.8%,排在第七位。前六位是天貓、京東、唯品會、蘇寧易購、拼多多、國美線上。
同樣地,相比起Facebook和谷歌的隱私洩露問題,特朗普怒斥亞馬遜繳稅過低,或是亞馬遜買下《華盛頓郵報》,在Loop Capital分析師Anthony Chukumba看來,根本就不能對亞馬遜的股價造成什麼拖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