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生態化涅槃
趕在十一長假之前,騰訊宣佈正式啟動新一輪整體戰略升級,並相應地對公司的組織架構進行變革,將原有的七大事業群重組融合,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形成了新的六大事業群。

訊息一出,熱議不斷。
今年對騰訊而言,可謂是內憂外患,風波不止。先是受到了來自頭條系的挑戰,緊接著是遊戲業務因各方面的原因受挫,投資者的信心大受影響,導致騰訊的股價由2018年初高點下跌超過三成;隨著幾篇“愛之深、責之切”的文章的廣泛傳播,公眾對騰訊的看法似乎也受到了影響,紛紛對騰訊的投資行為、技術水平乃至整體戰略提出了質疑。
在這樣的背景下,騰訊的改革,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倒是變革的內容和方式,值得認真品味。讀了下官方的公告,整個變革,核心是兩個關鍵詞:下半場,生態化。
下半場
騰訊這次轉型的背景,是中國的網際網路已經轉入下半場。PCG和CSIG兩個新部門,都因此而建。
網際網路下半場這個說法,來自美團的王興。他在去年7月份表示,中國的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之前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消費端使用者數量的增加。一旦使用者增速放緩,企業就需要精耕細作,讓每個使用者創造更多的價值。
因為2012年微信的成功,騰訊在移動網際網路的上半場佔據優勢;如今,使用者數增長見頂,而市場競爭在加劇:除了阿里、百度等企業,還有頭條、美團、滴滴等新企業的競爭環伺。2C的網際網路已逐步覆蓋全部人群、場景和品類,企業之間開始競爭使用者時長和使用者粘性。
在頭條出現之前,中國移動網際網路領域,沒有哪家公司能挑戰騰訊的流量霸主地位。但是,2018年上半年,騰訊系產品的總使用時長佔比,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6個百分點;而頭條系產品的總使用時長佔比則快速上升6.6個百分點,迅速躥升到第二位。此消彼長之下,騰訊的優勢地位岌岌可危。
這次重組將原社交網路事業群(SNG)、原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MIG)和網路媒體事業群(OMG),與社交平臺、流量平臺、數字內容、核心技術等板塊進行重新整合,成立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希望利用騰訊使用者基數龐大的優勢,將原來分散於不同事業群組的與內容有關的業務整合在一起,主打“社交+內容”。這是騰訊針對消費網際網路領域新的競爭態勢的反應。
下半場的另一個含義,如騰訊總裁劉熾平所說,是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在這一領域,騰訊被認為不像阿里那樣具備優勢。阿里做電商起家,服務於交易的2B業務,從新零售到新制造的延伸很自然,阿里其他的“三新”——新金融、新技術(AI)、新能源(資料)都支撐了它從交易端向生產端的延伸。騰訊做社交起家,2C是強項,要向2B延伸確實有一定難度。騰訊雲業務與阿里雲業務之間的差距也常被人作為佐證提及。如果騰訊確實在起跑就落後了兩個身位,這種落後的狀況能改變嗎?
騰訊致力於連線一切,是利用自己網路社交產品的優勢,在消費端連線人與人,騰訊進一步提出,要藉著未來物聯網發展的大勢,連線人與物,以此切入其他實體產業(如製造業)。這一未來圖景要看技術發展的走勢,現在還看不到明確的路徑。
可以看到的未來,是騰訊利用微信等產品巨量的使用者基數優勢,首先連線產業中工作場景下的人,再通過人觸達他們的工作物件,從而實現馬化騰在今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所憧憬的“從連線人與人,到連線人與物,連線人與服務”,這庶幾是一個可能的道路。
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騰訊基於社交產品開發的那些應用,如企業微信、小程式,甚至騰訊文件,都是從社交場景出發,延伸到工作場景,在未來都大有可能發揮作用,甚至發展出移動網際網路體系下的作業系統都未可知。想一想微軟的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在PC時代的輝煌,騰訊這方面的潛力可以期待。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未來的使命,就是完成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的升級,推動其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生態化
騰訊公告裡的另一個關鍵詞,是生態。而這一關鍵詞的最大看點,是對中臺的重建。
在網際網路下半場,“騰訊的使命是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是上半場“連線戰略的自然延伸,是搭建新一代智慧產業生態的未來路徑”。馬化騰也在其他場合強調過,“騰訊不會進入各行各業取而代之,而是做好連線、工具和生態三個角色:提供最有效的數字介面,最完備的數字工具箱,以及共建最有創新活力的數字生態。”
連線和工具的落地,好理解,騰訊如何建生態,值得琢磨。
騰訊今天的員工數量不過5萬人,而整個經濟體系的數字化轉型的機會多如牛毛,騰訊能夠具體實施的畢竟有限。可行的思路,依然是牢牢堅持自己的核心業務(連線和工具),把利用這些工具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機會,交給市場中的合作伙伴。用我們在《戰略節奏》一書中的術語來說,就是做數字化生態建設中的圈地者。
所謂圈地者,就是這樣一類企業,它們在一個業務上迅速成長,在較短的時間裡完成最基本能力和基礎資源的積累,之後,同時在好幾個領域尋找機會,爭取每一個機會的價值最大化。
圈地者企業實際上是掌握了商業經營所需要的一些通用資源,例如資金或者土地,憑藉這些通用資源,在若干個不同的產品市場裡運營。工業經濟時代的圈地者,他們的業務發展所需要的通用資源(如土地或者資金),具有排它性,一個企業的一個業務佔用了,別的企業、別的業務就不能再同時用。他們圈地的目的,主要是獲得範圍經濟效應和分散發展風險,業務之間彼此沒有融合效應,還稱不上生態型企業。
數字經濟時代的圈地者則都是生態型。與傳統經濟不同,數字時代的通用資源是資料,而資料資源可以複用。微信的資料,拼多多可以用,京東、閱文、快手等都可以用,資料資源的每一次使用不僅不會對其產生消耗,相反使用過後還能產生新資料。這是數字經濟時代和傳統物質經濟時代最大的區別:核心通用資源不僅可複用,而且通過資料的耦合能夠產生新的資料、形成新的價值。
在網際網路生態中,不同場景的應用產品,類似於自然生態系統中不同的物種,不同的物種之間,共享陽光、空氣和土壤,同時又彼此依賴,形成生態鏈的上下游。在數字經濟的生態裡,資料扮演了迴圈中介的角色。生態型圈地者的重要任務,就是與產業鏈上下游一起,建立資料的治理機制,促進資料的複用、融合、再生,最終形成使用者、合作伙伴和社會的共贏。
而現實是,在資料應用上,騰訊內部有很嚴重的資料牆問題,沒有打通底層資料平臺,不能做到互通互融;騰訊外圍,情況更不樂觀,一些騰訊系的企業,如快手與騰訊之間,只有投資的聯絡,卻基本沒有資料上的關聯,這樣的夥伴關係僅僅限於股權層面的合作,不能在資源上共融,業界對騰訊投資財務化的批評,也不是沒有道理。
如果騰訊要做真正的數字經濟轉型的驅動者,就必須做生態型圈地者,基於已有的殺手級社交應用的龐大使用者基數,用流量團結更多垂直領域的合作伙伴,並在資料上形成“化學反應”,從而構建新一代智慧產業生態。畢竟,在ABC的時代(AI+Big data+Cloud),資料的運營對騰訊這樣的有數字基礎設施性質的公司,可謂性命攸關。
要做到這一點,騰訊必須做好三件事,在騰訊的新戰略宣言裡都有涉及。
第一,要維持一個現象級的入口應用,我們可以稱之為生態系統的基石性產品,以維持龐大的使用者基礎。這個應用,眼前非微信莫屬。於是,我們看到這一輪的結構調整,微信事業群基本保持原樣沒變,甚至連微信的企業級應用也還暫時保留在微信事業群裡;
第二,團結更多垂直領域的合作伙伴,共同擴充系統流量,增加使用者粘性,讓資料多起來。估計仍然是要採用少數股權投資的方式,只是投資的戰略方向和重點可能要統一,避免過去各個BG各自為戰的方式。這一輪調整中企業發展事業群CDG未來的動向值得關注。
第三,促進整個生態體系在資料上的合作,讓資料活起來,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次騰訊變革的最大看點,是騰訊如何建設良好的資料生態,讓資料活起來。馬化騰在多個場合下說,數字化轉型之後的企業,就是在雲上用人工智慧處理大資料。資料這一戰略資源,對騰訊的未來至關重要。
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在變革前的七大事業群體系下,原本居於後臺。這次先是有傳言要與產業事業群整合成一個面向B端的大事業群,最後出來的訊息,是仍然保持獨立,只是重新定位成為技術中臺,為產業事業群中的2B(面向企業)和2G(面向政府)的應用服務,提供技術支撐。
這當然比把TEG放到某一個前臺業務群組要好,但還遠遠不夠。在筆者看來,這個中臺還要肩負另外一項重任,就是為未來基於資料的生態體系建立基本的治理規則,以促進整個騰訊系的資料耦合、複用,讓生態真正“活”起來,從而產生新的裂變價值。
現實的挑戰是,在騰訊內部的資料尚且互不連通,騰訊外圍的騰訊系公司之間就更是各行其是,未來可能成為騰訊在網際網路下半場競爭中的最大漏洞:京東、美團等騰訊投資企業在羽翼豐滿後,均開始對外提供雲服務,與騰訊雲搶食垂直市場份額,其核心就在於雲端計算事關公司核心資料,在沒有一個新的讓各方接受的治理結構出來之前,大家都會緊緊護住自己的資料資產,各自畫地為牢。長此以往,騰訊希望通過投資,特別是沒有控制權的少數股權投資,實現自己的“半條命”戰略,恐怕是竹籃打水。
這個資料運營“生態化”的過程,就需要騰訊不僅僅在技術上,而且在資料治理上,去重建一個強有力的中臺,在中臺上構建資料共享、共營的新的機制,形成新的資料資產運營模式,讓各個合作伙伴之間的重要的資料資源,以彼此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複用併產生新的價值。只有這樣,騰訊才能真正成為合作伙伴數字化轉型的“助手”。這項任務涉及到整個騰訊系的未來,公司內外利益糾葛交錯糾纏,難度可想而知,絕非一日之功。
今年11月騰訊要慶祝自己20歲生日。歷史上,每隔六七年騰訊都要經歷一次重大變革。2018年的這一次,是騰訊在整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轉型時的一次急峻轉身,是一次由傳統的產品型公司向生態型企業的涅槃之旅,無論是否能獲得與6年前那場變革同樣喜人的結果,都會深刻地影響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未來走向,值得我們認真持續地觀察。
來源:浙江線上
鄭重宣告:中國軟體資訊網站刊登/轉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 ,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論證其描述。中國軟體資訊網不負責其真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