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ple:區塊鏈在跨境支付的應用將迎來階段性突破!
2018 年以來,數字資產暴跌,市場談幣色變,甚至發出「區塊鏈涼了嗎?」的質疑。而 Ripple 在 10 月釋出的最新報告《區塊鏈應用將迎來轉折點》顯示,區塊鏈不僅沒有涼,而且預測跨境支付在今年將實現從探索到大規模應用的階段性突破。到底區塊鏈涼沒涼?如果沒涼,是否如 Ripple 所說會迎來技術應用的新突破?我們用資料和事實說話。
1 逐漸迴歸理性:從炒幣到重技術
自 2018 年以來,數字貨幣資產不斷暴跌,以比特幣為例,自 2017 年底最高達近 2 萬美元(19378 美元),跌至 2018 年 10 月 9 日 6608 美元,下降約 66%,市場談幣色變。而另一方面,無論全球還是中國對於數字貨幣底層技術——區塊鏈技術的投資則迅速增加。根據 Crunchbase News 統計,2018 年初至 5 月中旬,全球對區塊鏈及區塊鏈相關公司的投資額高達 13 億美元(不包括 ICO 投資),甚至高於 2016 年 7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共 18 個月的投資總額;交易筆數超過 2017 年的全年交易量。(如下圖)
圖 1 來源:Crunchbase
根據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KPMG)最近釋出的《金融科技行業脈動報告》(The Pulse of Fintech)分析,2018 年上半年美國的區塊鏈投資已超過 2017 年的總體投資額。
中國對於區塊鏈的投資也呈現同樣的趨勢。根據工信部發布的《 2018 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顯示,2018 年第一季度,區塊鏈領域的投資事件數量就達到了 68 起,這一規模甚至超 2017 年一整年的 54 起。
全球對於區塊鏈技術的重視與對虛擬貨幣的追逐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狀況。有市場人員分析,市場對區塊鏈的投資似乎逐漸迴歸理性,從盲目炒幣逐漸轉向注重技術本身及其開發應用場景。在我國全部區塊鏈創業專案中,金融類佔比最高,達到 42.72%,企業服務類佔比達 39.18%,這兩類專案共計佔比高達 81.44%。
而在金融應用場景中,加密代幣、支付清算、供應鏈金融、證券、保險是應用關注較多的細分場景。作為支撐整個金融資金交易的支付清算,其區塊鏈應用熱度及成熟度僅次於數字貨幣,其中尤其以跨境支付領域為典型代表。
2 跨境支付:從試驗到應用
(一)或將迎來大規模應用
支付清算流程是一種典型的多中心場景,與區塊鏈特性匹配度較高。
據 2018 年 10 月 2 日 Ripple 公佈的第一個區塊鏈支付報告顯示,基於區塊鏈的全球支付在 2018 年將迎來從試驗到大規模應用的轉折點,並且在未來五年的應用率將大大提高。該報告於 2018 年 8 月進行,系基於全球 22 個國家 676 名從事支付相關工作的高管的採訪。
報告根據受訪者所在機構的規模、對區塊鏈的態度等將受訪者分為五類,包括創新者 7%、早期應用者 11%、早期多數 27%、晚期多數 37% 和落後者 17%。(如圖 2)其中,18%的的支付應用專案處於應用或接近應用階段,這個群體成為「創新者和早期應用者」。27% 的早期多數是指正處於試點或者概念實驗。通過以上 45% 受訪者的資料分析,Ripple 認為區塊鏈在今年將迎來從實驗轉向大規模應用的轉折點。
圖 2 來源:Ripple 的支付報告
根據技術應用模型和發展趨勢,報告進一步預測,至 2020 年,在受訪者中,應用區塊鏈產品的比率將上升至 25%,到 2022 年應用率將上升至 50%。(如圖 3)這一發展軌跡預示,市場對區塊鏈的態度從興趣正快速向大規模應用轉化。
圖 3 來源:Ripple 的支付報告
(二)金融領域應用取得階段成效
今年銀行對於區塊鏈的應用取得較好的成果。在福布斯公佈的今年全球前 2000 位的大型上市公司中,排名前 50 名的企業都在佈局區塊鏈技術。據 FT 報道,目前全球共有超過 75 家大型銀行在支付清算領域加速佈局區塊鏈技術,以應對第三方支付的競爭,這將是迄今銀行業對分散式記賬技術的最大應用。
外國方面,以美國為例,摩根大通早在 2013 年便開始佈局區塊鏈,去年 10 月聯手加拿大皇家銀行、澳新銀行建立銀行間最大的支付清算網路——銀行間資訊網路(IIN),截至目前已有超過 70 家銀行加入。該網路旨在利用區塊鏈技術改善全球支付清算環境,並已進行了 11 個月的測試。以解決支付清算中經常出現的合規性檢查、地址錯誤、缺少資料等問題。其目標是未來能支援每天約 14500 美元的支付款項。
在中國支付清算領域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2018 年 6 月 25 日,由螞蟻金服開發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錢包跨境匯款服務在香港上線。港版支付寶 AlipayHK 的使用者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向菲律賓錢包 Gcash 匯款。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援下,跨境匯款從此能做到像本地轉賬一樣,實時到賬、省錢、省事、安全、透明。中國銀行通過區塊鏈跨境支付系統,成功完成河北雄安與韓國首爾兩地間客戶的美元國際匯款,這是國內商業銀行首筆應用自主研發區塊鏈支付系統完成的國際匯款業務。中國銀行表示接下來將對一系列金融科技工具的投資比例提高至超過 1%,加快試點區塊鏈技術應用。
3 緣何青睞跨境支付領域?
(一)搶佔跨境支付的大蛋糕
波士頓諮詢集團( BCG)的資料顯示,全球跨境支付市場規模為 27 萬億美元。2018 年至 2026 年期間,另外 20 萬億美元的增長可能會有所增加。再加上世界銀行最近的資料顯示,僅今年全球匯款就將達到 6440 億美元。與此同時,跨境支付成本居高不下,終端使用者 (付款人) 的平均成本達到轉賬金額的 7.68%。伴隨著新主體湧入跨境支付市場,通過非銀行機構處理的交易已達到總體規模的 10%。諸多銀行表示,通過佈局區塊鏈以應對第三方支付清算搶佔的支付市場。
(二)跨境支付發展遭遇瓶頸
自 1973 年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成立以來,銀行及金融機構主要依靠 SWIFT 進行跨境匯兌、清算、信用證等金融交易。它是一家金融報文傳送服務機構,目前,其報文傳送平臺、產品和服務對接了全球超過 11000 家銀行、證券機構、市場基礎設施和企業使用者,覆蓋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該支付清算模式需經過經過開戶行、對手行、清算組織、境外銀行(代理行或本行境外分支機構)等多個組織及較為繁冗的處理流程,導致了高成本、耗時、對賬環節複雜、風險識別能力有限等問題(具體如下圖)。根據麥肯錫報告,2016 年全球跨境支付交易量佔不到全球支付的 20%,但其所帶來的交易費佔到了全球支付交易費的 40%。
圖片來源:麥肯錫諮詢
(三)區塊鏈技術的潛在效益
與傳統支付體系相比,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的支付清算系統,具有如下特徵:
一是顯著提高交易速度。 傳統跨境支付模式中存在大量人工對賬操作,銀行在日終進行交易的批量處理,通常一筆交易需要至少 24 小時才能完成,而應用區塊鏈的跨境支付可提供 7×24 不間斷服務,並且減少了流程中的人工處理環節,基本可以如國內支付清算一樣的實時清結算。比如使用 Ripple 分散式金融解決方案,加拿大 ATB Financial 銀行發起 1000 加元跨境匯款,款項兌換為歐元支付給德國的 Reisebank 銀行,總共用時 8 秒,而在傳統模式下這類交易完成需要 2 到 6 個工作日。
二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傳統跨境支付模式中存在支付處理、接收、財務運營和對賬等成本,而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削弱交易流程中的中介機構作用,提高資金流動性,實現實時確認和監控,能夠有效降低交易各環節中的直接和間接成本。據麥肯錫測算,區塊鏈技術在 B2B 跨境支付與結算業務中的應用可使每筆交易成本從 26 美元降至 15 美元。
三是為客戶身份識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根據反洗錢法律法規要求,世界各國金融機構需在交易過程中嚴格執行客戶身份識別流程,履行了解你的客戶 (KYC) 義務。傳統業務模式中,金融機構對客戶身份相關證明材料和檔案的控制力有限,在核實身份真實性的過程中,面臨著耗時長、成本高等問題。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信任,儲存客戶身份的電子檔案,實現身份資訊的安全管理,滿足反洗錢監管的核心要求,為 KYC 流程和反洗錢監管合規領域,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
4 技術應用能否取得突破性進展?
以上的分析表明,今年以來區塊鏈不僅沒有涼,反而投資額增大。市場對於區塊鏈的態度也逐漸迴歸理性。但是,是否真的如 Ripple 所說到了大規模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轉折點?
區塊鏈本身是一項中立技術,是被需求所決定的。各種技術和應用場景之間並沒有一個繫結關係。同時,區塊鏈技術的演化是不斷向前推進的,從最早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公有鏈,到之後為了適應金融行業的發展變化而催生出的許可鏈,再到逐漸分出了很多行業方向,目前在一些情況下已經沒有了塊、鏈結構。例如,愛沙尼亞的健康記錄仍在「脫鏈」資料庫中(意味著不儲存在區塊鏈中),但區塊鏈用於識別,連線和監控這些健康記錄,以及制定訪問、更改許可權。這些許可權意味著區塊鏈效能在這個階段對於傳統資料庫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但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限制正在減少。
無可置疑,區塊鏈的應用主要依賴於底層的設計,如今底層平臺的不完善是限制區塊鏈應用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妨礙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對特定產業場景進行探索和應用。麥肯錫在 2018 年 6 月的報告也顯示出同樣的態度。報告指出,很多人混淆了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概念,認為所有的場景應用都有比特幣執行的高能耗和交易速度的限制。但實際上,技術配置是一系列設計選擇,其中可以選擇速度(塊的大小)、安全性(共識協議)和儲存(公證人數),這些技術設計的組合可以使得區塊鏈技術適用於大多數的商業應用。
需要警惕的是,從長遠來看,要推進區塊鏈的大規模應用首先需要做好演算法和法律合規的雙重優化,其次,區塊鏈和數字貨幣未來發展必須要有一套全新的支付清算管理模式與之相配套,以更好地提升支付清算效率,防範可能存在的風險。
參考資料:
1.Ripple:《Blockchain Adoption:the Tipping Point is Near》
2.FT:JPMorganwidens blockchain payments to more than 75 banks,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 https://www.ft.com/content/41bb140e-bc53-11e8-94b2-17176fbf93f5
3. https://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digital-mckinsey/our-insights
/blockchain-beyond-the-hype-what-is-the-strategic-business-value?cid=soc-app
4. 騰訊研究院:區塊鏈在跨境支付上的顛覆創新可能
5. 工信部: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
6. 尋朔:基於區塊鏈的支付交易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