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觀察 | 獨立醫學影像中心風起雲湧
本文是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創投觀察系列 的第112篇
分享人:火石創造(微信公眾賬號:firestone-link)
編者按:原文名為《 深度 | 醫療服務:獨立醫學影像中心風起雲湧(上) 》、 《深度 | 醫療服務:獨立醫學影像中心風起雲湧(下) 》,作者火石研究院,本文為節選,略有刪減。
獨立醫學影像中心風起雲湧(上)
為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助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國家衛生計生委於2016年底陸續印發關於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血液淨化機構、病理診斷中心4類獨立設定醫療機構基本標準和管理規範;並出臺了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範檔案,明確規定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設定的科室要求、裝置要求、及人員要求。在相關政策的帶動下,在2016年下半年以及2017年,國內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建設進入高峰期。
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就是指依法設立的應用X射線、CT、磁共振(MRI)、超聲等現代成像技術對人體進行檢查,並結合病史、臨床症狀、體徵及其他輔助檢查,綜合分析,出具影像診斷意見,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醫療機構(不包括醫療機構內設的醫學影像診斷部門)。
全球獨立影像診斷中心發展情況作為全球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最發達的地區,美國擁有影像中心6800多個,2015年大約進行了1100萬人次的遠端醫療服務。這其中主要是以B2B類服務為主,包括大約500萬次醫院之間的影像診斷(包括 X 線、CT、MRI)。據Frost&Sullivan披露的資料,2009年至2015年美國醫療影像診斷市場從46.6億美元擴張到87.1億美元,幾近翻倍。有資料顯示,其中60%的市場貢獻來自於醫療機構,剩餘40%的市場貢獻來自於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
從目前美國第三方影像中心的發展格局來看,2003年至2008年美國第三方影像機構以及所屬獨立影像中心的數量都在不斷攀升。2008年以後雖然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的數量仍然穩步增加,但第三方影像機構的數量卻在不斷減少。這點從美國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龍頭企業RadNet併購狂潮中可見一斑。
RadNet成立於1980年,是全美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領軍企業,目前在全美具有302家影像診斷中心,集中在加州、紐約、新澤西、弗羅裡達等人口密集地區。年門診量達到700萬,2016年客戶滿意度達到96%。
表1 RadNet發展歷程
公司現有MRI、CT、X-ray等影像裝置共1992臺(截止2016年底),分佈在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新澤西、紐約等地,為患者提供影像診斷相關服務。
表2 RadNet核心業務
RadNet公司通過和醫療裝置供應商、醫療機構及保險機構的合作,面向病人提供高性價比的診斷成像的“一站式全覆蓋”醫學影像服務。
RadNet利用其龐大的裝置資源、站點網路、合作醫療機構、專家資源、保險網路,編織了一個從“裝置-醫療機構-患者服務-保險支付”的完整體系,從而使利益相關方實現了多贏。服務專案包括:骨密度掃描、CT、核磁、乳腺檢測、超聲、X射線等,同時在腦影像、腫瘤診斷、放療也有佈局。
RadNet公司與醫院、診所和醫療專家簽訂合約提高行業門檻並降低競爭威脅。RadNet能為患者提供高性價比和便捷的支付,同時能夠讓自己的客戶在較好的醫療條件下發生較低的醫療費用,這使保險公司也積極與RadNet合作。基於此,RadNet構建了“裝置-醫療機構-患者服務-保險支付”的完整生態體系。上游裝置採購有很強的議價能力,專家資源和客戶資源的聚集有助於RadNet降低檢測成本並提高與醫療機構、保險之間的談判話語權,併為公司帶來可觀利潤。
-
裝置供應商:每年較優惠價格的鉅額裝置採購是RadNet業績穩步增長的保證。
-
醫療機構:和RadNet合作,使醫療機構減少固定資產和人力資源投入的同時,面向客戶提供更多元化和高性價比的影像診斷服務。
-
患者(受檢者):RadNet影像中心分佈密度很高,患者很方便就能找到它,享受到頂尖的醫療裝置和專家資源(本地+遠端),RadNet和保險公司對接使得支付也非常便捷。
-
保險機構:RadNet有一個比較大的網路,有助於其更好地掌握醫療市場的費用水平和其客戶的歷史記錄。RadNet還為保險公司和一些大型機構提供按照人頭付年費的模式,這樣會顯著降低保險機構的經營風險。
通過大量的併購、投資,行業領先的企業對上下游的掌控力更加強大,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國內獨立醫學影像中心政策
“十三五”醫改規劃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加快社會辦醫。2016年8月,國家衛計委正式頒佈《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範的通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政策和標準的相繼出臺,確立了第三方診斷機構尤其是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可以作為獨立法人運營,並獨立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為國內獨立醫學影像中心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另外為了促進當地獨立醫學影像中心發展,廣西、浙江、江西、海南、遼寧、重慶、山東、湖北、福建、陝西等地方政府也在近幾年陸續推出獨立醫學影像中心促進政策。
據資料統計,中國醫院體系的規模有2萬多億,而影像科室收入佔到醫院整體收入的10%左右,因此影像診斷的市場規模達到2000多億元。作為獨立影像中心的市場機遇,預計省會城市約200多億,縣級市約300多億;參考美國獨立影像業務佔整個影市場的40%,以及代表企業RadNet、Alliance Healthcare Service的發展歷程,由於很多大型公立醫院在影像診療方面漸趨於飽和,如果分級診療要落地就必須大力發展影像的第三方服務。
另外,國內企業也通過積極收購國外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開始佈局國際市場,例如:2016年3月29日福建泰禾投資收購美國第二大獨立影像診斷中心Alliance Healthcare Sevice51.5%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Alliance成立於1983年,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在美國提供門診診斷和放射治療服務。Alliance與醫院和醫生集團合作的影像中心佔比超90%,主要依賴外部醫生為住院和門診患者提供影像診斷服務,從影像診斷延伸至腫瘤放療,2015年腫瘤放療收入佔比超過20%。
2017年5月3日恆康醫療董事會同意公司用169,361.97萬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第二大影像診斷中心PRP公司70%股權。PRP成立於2008年,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專業從事影像診斷的企業。截止2016年12月31日,PRP公司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擁有29家影像診斷中心,為患者提供診斷成像服務,在電子遠端診斷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和領先的管理水平。PRP公司提供核磁共振檢查、CT檢查、伽馬攝像檢查、超聲波檢查、乳腺X線及曲面體層X光檢查以及PET掃描等約20種影像診斷服務。
國內獨立影像診斷中心建設情況
據衛計委統計,截至2016年5月底,北京、上海等22個省份共設定323家醫學檢驗實驗室(社會辦309家,佔95.7%),共完成醫學檢驗4.6億例次。北京、浙江、江西3個省份共設定6家病理診斷中心(社會辦4家,佔66.7%),共完成病理診斷205萬例次。上海、浙江、江西等5個省份設定9家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社會辦8家,佔88.9%)。山東、河北、江西等5個省份共設定57家血液淨化機構(社會辦比例100%),完成血液淨化24.7萬例次,患者血液透析平均費用降低了17.3%。
為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助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國家衛生計生委於2016年底陸續印發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血液淨化機構、病理診斷中心4類獨立設定醫療機構基本標準和管理規範。並出臺了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範檔案,明確規定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設定的科室要求、裝置要求、人員要求。在相關政策的帶動下在2016年下半年以及2017年國內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建設進入高峰期。
根據Hsmap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在建或建成的獨立醫學影像中心71個,從2016年下半年到現在經過各級主管部門批准建設的獨立影像中心多達20餘個,審批速度遠遠超過往期。市場需求、監管規範或促進我國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快速建設。
1. 醫學影像裝置技術突破,進入收穫期
現階段中國醫療影像裝置市場規模約為400億元,國內影像行業總體市場規模已超千億元人民幣。通用、飛利浦和西門子(GPS)佔據主要市場份額,國產巨頭創新技術突破,為國產替代起到關鍵作用。國產影像龍頭聯影、明峰、萬東、東軟、開立醫療等新產品強勢推出,在搶佔市場的同時,在資本市場上也表現出相當強大的吸引力。
2017年9月,聯影醫療完成A輪33.33億融資,投後估值333.33億元,投資方為由中國人壽大健康基金和國投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領投,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中金智德、中信證券、國開開元、招銀電信等投資機構跟投。
2. 資本湧入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建設
市場需求、政策推動,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大量資本開始湧入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建設,大量產業公司開始跨界入局。下表中批准建設的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建設費用就高達11.4億。
由於相關政策的強制要求,在中心建設之初,面臨大量硬體裝置及人員投入(總投資從1000萬到3億不等),早期資金投入也成為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第一個准入門檻。
1. 醫學影像裝置
影像裝置作為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檢測平臺,多年來,裝置的國產化一直是業內共同努力的目標。國內中高階影像裝置市場長期被外資品牌壟斷,尤其是GPS這三大國際醫療器械巨頭,國產影像裝置的市場全部份額僅能佔到10%左右。據統計,國內醫學影像成像裝置的企業約有400多家,而其中大部分企業的產品主打的是中低端市場。
聯影:世界首臺全景動態掃描PET-CT:在聯影2017新品釋出會上,聯影向大眾展示了世界首臺全景掃描PET-CT ——uExplorer,為科研工作者在針對重症的精準診療、新藥研發等一系列領域開啟無限可能的大門。uExplorer探索者可實現4D實時全身動態掃描,呈現所有器官動態代謝過程;業界最高2.8mm解析度,可以精準捕獲早期腫瘤病變與微小轉移灶;15秒全身成像,一床位、一個屏氣週期即可完成全身全臟器掃描;靈敏度躍升40倍,輻射劑量降至1/40,應用人群可拓展至母嬰、青少年與兒童。
飛依諾:世界首創RF元資料平臺:飛依諾世界首創的RF元資料超聲平臺,解決了傳統超聲平臺前端硬體限制而導致資訊丟失的問題,具有強大的射頻資料採集功能以及超快的處理能力。RF元資料平臺具備1-25MHz探頭響應頻率範圍,支援超寬頻率探頭,能確保影象更加清晰、資訊量更大,不僅僅帶來了影象的優異效能,而且RF資料本身對於臨床診斷也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目前飛依諾共推出了15款各種型別的超聲產品,上市三年已行銷到了全球六十多個國家,應用範圍涵蓋了心血管、腹部、產科、婦科、小器官、肌骨等全面的臨床應用。
東軟醫療:全球首臺極速能譜CT:東軟醫療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極速能譜CT—NeuViz Prime的重磅釋出,NeuViz Prime CT直擊病人“看病難”、醫生過勞等痛點。極速CT的高轉速使影象採集的過程大大縮減,高轉速CT在臨床應用層面,尤其是在高心率心臟成像的應用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其智慧自動期相選擇可以自動選擇“最佳收縮期”,即使是高心率大齡患者也可以精準地成像。Prime將極速採集、精準能譜、超清圖片完美結合,以極低劑量發現更多、分析更多、診斷更多,是繼中國首臺自主智慧財產權CT,首臺16層、64層、128層CT,以及國內首款獲得CFDA、FDA、CE等國際權威認證的PET/CT之後的再一次創新突破。東軟醫療如今已覆蓋CT、MR、XR、US、IVD、RT、PET/CT以及影像雲在內的八大產品線。裝置已銷往全球109個國家的9000多家醫院,包括美國、德國等,僅在美國就進入上百家醫院。
2. 醫學影像人工智慧
醫療資料中有90%來自於醫學影像,並且我國醫學影像的資料正以30%的年增長率逐年增長。據透明度市場研究(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預測:中國醫學影像相關的移動醫療市場規模預計可達170億元,並保持持續高速增長。
相比之下,影像科醫生的增長速度和工作效率是不足以應對這樣的增長趨勢,這將給醫生帶來巨大的壓力。人工智慧依靠強大的影象識別和深度學習技術,將很好地解決醫學影像大資料人工處理中存在的兩大問題,大大提高資料分析的效率和準確性,減輕醫生的壓力,同時提高診療的效率和準確率。人工智慧的發展為影像產業帶來新的機遇,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有效提高醫生診療速度及質量。
2017年8月舉行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年會上,“阿爾法醫生”僅耗時23秒,就完成300張核磁共振影像圖的直腸癌病灶勾畫,經與病理切片比對,準確率達95.22%。與它競賽的一家三甲醫院3名影像科醫生,在5分鐘內完成149張影像圖勾畫,準確率為93%。交大、浙大團隊還在與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合作,讓“阿爾法醫生”根據數碼影像,識別診斷血管瘤等6種皮膚疾病,準確率高達99%以上。
在巨頭及行業資本的帶動下,中國影像人工智慧產業快速發展,影像儼然成為人工智慧與醫療最切合的結合點:
國內一大批創業公司在影像與人工智慧領域湧現,目前創業公司總數有25家,其中有19家至少獲得一輪融資,可見資本對這一賽道的狂熱,代表公司包括健培科技、匯醫慧影、推想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