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當大廚?現在恐怕有點言之過早了
本文來自公眾號:腦極體(ID:unity007),作者: 小豪
前幾天Facebook人工智慧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AI系統,據說只要給一張美食圖片,就可以自動識別出食物的食材、加工程式有哪些,吃貨們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出想吃的東西來。彷彿再也不用覺得某道菜好吃,自己又不會做,導致天天去人家館子裡給送錢了。
據說為了訓練這個系統,研究人員“餵了”它上萬份事物的影象和菜譜。這主要是因為很多食材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但裡面的用料卻沒辦法識別。因此,菜譜是必須的。
這套人工智慧系統聽起來會讓吃貨眼前一亮,但恐怕事實上成為趣聞的趨勢還是大一點。畢竟去年麻省理工也曾經推出過類似的人工智慧系統,引起了騷動之後,歸於沉寂。
所以,如果它引起了一些老字號的恐慌——我好不容易守了千年的祕方,就這麼被人工智慧給破解了?我豈不是要破產了——的話,請放心,人工智慧沒有你祕方的資料,因此是破解不了的。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不禁要想到:在萬事萬物皆AI的今天,廚師的生存是否也會受到AI的挑戰而導致飯碗不保呢?畢竟雖然AI關於餐飲的嘗試才剛剛開始,但未來是怎樣恐怕很難確定。
其實如果從現有的產品角度來看的話,人工智慧取代廚師雖然存在可能,但尚且動不了根基。因此,掌控著飯碗的廚師的飯碗,暫時還是能端得穩穩的。
機器炒菜千篇一律,吃貨的世界各有不同
提到廚師,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說:不就是炒炒菜嗎?訓練訓練我也會。
確實,那些曾經堅定不移地相信廚師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人的第一證據,就是炒菜機器人的問世。
在前幾年,炒菜機器人可謂風靡一時。在廚房擺上一臺大機器,架一口大鍋,然後根據不同的選單設定程式,依次放入食材和調料,不一會兒一道菜就新鮮出爐。在這個過程中,廚師們站在機器旁邊大眼瞪小眼,食客們有的則伸著脖子一窺其究竟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理。
而這些最初用機器人炒菜的餐廳們,在嘗試之初確實也藉著賺眼球的東風掙了一把快錢。但問題是,現在人工智慧更火了,機器人大廚卻已經鮮見其身影。看起來好像是有點逆潮流而行?
其實機器人炒菜暫時陷入低潮,也是不無道理的。

首先,機器人炒菜並沒有給食客們帶來味覺上的獨特體驗。我們可以這樣去分析食客的心理。聽說了是機器人炒菜,自然會有一種期待心理產生:用了高科技,想必味道會有獨特之處吧?但等到嘗試之後發現,味道並不如預期。人們去吃飯,最終歸結於飯好不好吃,至於形式和手段都是次要的。用機器人炒不出自己的獨特性,心理落差就會產生。
其次,做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要做好一道菜,需要掌握好火候、時間、味道等,這需要人類廚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觀察。而很多炒菜機器人只是按照固定的程式去走,無法應對實際操作當中可能出現的其他情況。比如菜多炒個三十秒和少炒個三十秒都會對口感產生重要的影響,人類廚師可以視情況而定,機器人的程式卻不是說改就改。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請了炒菜機器人的餐廳,還是離不開人類廚師的“站崗”。不可否認的是,用機器人炒菜的一個優點就是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從而增加收益。但由於技術的不到位,餐廳必須要養著機器人的同時還要養著廚師,成本是增加的。
最重要的是,吃貨的世界是各有不同的。機器人無法炒出有特色的菜,就無法對吃貨形成長期吸引力。畢竟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們對吃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餐飲業的核心就是好吃,而好吃的核心就是大廚。機器人成不了大廚,也就難以滿足食客的要求。
畢竟,懂吃的是人類自己,不是機器人。
廚師的核心競爭力:開發新菜品
所以,機器人如果不懂吃,僅僅是隻能揮舞著中看不中用的大勺,就很難進階到廚師的第二項核心競爭力:開發新菜品。
我們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去找吃飯的地方,或者找一家新開的餐廳,總會看到兩個字:特色。也就是說,人嘛,總喜歡吃點新鮮的東西,天天吃千篇一律的飯,活著還有個什麼意思?
因此,一名廚師能否長期屹立於食界不倒,就在於其是否有絕活,是否能持續性輸出新的菜品。
一般而言,一位廚師要開發出新菜品的話,食材是第一位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廚師必須要懂得具體食材的口感、營養成分、烹製注意事項、最佳搭配,這是建立在長期的實踐和積累之中的。在此基礎上,做出來的菜還要好看,富於觀賞性的菜品無疑會刺激人們的味蕾。而最重要的,就是成品的味道了。
那麼,如果說食材的特點等因素都可以交給人工智慧處理,顏色搭配人工智慧也可以完成的話,如何調製出既不流於俗套、又具有層次感的新鮮口味呢?

這恐怕是人工智慧機器人最難處理的一項了。畢竟雖然視覺技術已經成熟,資料分析能力也很強大,但要讓機器人獲得嗅覺還是一個剛剛起步並且進展不大的專案。要讓機器人開發出一道口味與眾不同但又能普遍適應不同人群的新菜品,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人工智慧開發新菜品絕不可能。畢竟相對於研製新藥來說,研製菜品似乎是更簡單一點的事情。關鍵在於,研製新藥一旦成功,其投入的巨大成本分分鐘即可以收回;如果用人工智慧研製一道菜來,這其中的投入與回報成本能否成比例呢?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死結:人工智慧開發新菜品不值,於是不開發;不開發,就缺乏與人類廚師競爭的核心能力。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人類廚師的飯碗就端得更穩了。
炒菜或許不行,但幫個廚問題不大
但人工智慧攻破不了廚師,並不代表其不能攻破廚房。實際上,很可能到最後除了廚師這一核心人員之外,廚房的其他一切都可以讓人工智慧搞定。
比如幫廚。現代廚房就像是一道工業流水線,有人管洗菜,有人管切菜,有人管烘烤時間。這些基本上都是勞動密集型的工作,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或者說,即便是一般人看來比較複雜的技術,人工智慧也能輕鬆搞定。就拿切菜來說,可能需要專業人員才能把土豆絲切得又細又長又不斷,但這事兒交給機器的話,簡直易如反掌。
因此,廚師們不擔心自己的職業,幫廚們可以好好掂量掂量了。抓緊磨鍊核心技術才是王道。

再比如營養搭配。飲食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就是健康。對廚師而言,選擇健康的食材是做好一道菜的重要步驟;而對食材的觀察也大多是憑藉目力和經驗。那麼,通過智慧冰箱或諸如此類的其他利用視覺技術分析食材的工具,來對其色澤進行判斷,從而讀取剩餘的營養價值。這樣廚師在進行食材選取的時候,就可以更加科學。
所以,或許在營養膳食方面,人工智慧會發揮更好的幫手功能。
當然,很多人會說現在人工智慧哪兒僅僅是幫手?很多產品都已經本著取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去了,親自泡咖啡、煮粥、下面什麼的不在話下。當然,雖然當下有很多智慧化產品在源源不斷地進入廚房,但更多的都是面對家庭需求。但我們如果因此而相信其將取代人類廚師的話,還是不現實的。畢竟餐廳是以商業為目的,其與家庭需求有著本質的區別。
因此,作為人類廚師,大可高高揚起你的大勺,然後安排人工智慧為你跑前跑後;至於其把你取而代之,至少短時間內還是無需多慮的。
特別宣告: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