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習慣養成類產品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甚至改變我們的思想的
今天繼續為大家更新,上癮模型四個階段


1.觸發
觸發就是指促使你做出某種舉動的誘因——就像是發動機裡的火花塞。觸發分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8 讓你產生習慣性依賴的那些產品往往是外部觸發最先發揮作用,例如電子郵件、網站連結,或是手機上的應用程式圖示。
舉個例子,假設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位名叫芭芭拉的年輕女子,碰巧在 Facebook 上看到了由該州農村的一位農民拍攝的照片。照片裡的景色不錯,而她又正計劃著和哥哥約翰尼一同短途旅行,在外部觸發的召喚下,芭芭拉點選了圖片。由此,她進入了上癮模型的迴圈, 開始和內部觸發——她當下的行為和情感狀態——發生聯絡。
當人們不由自主地做出下一個舉動時,新的習慣就會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段時間之後,芭芭拉會逐漸將 Facebook 看成她進行社交生活的一種方式。本書的第二章就將為你詳細介紹外部觸發和內部觸發,為你揭示產品設計者是如何判定哪種觸發是最有效的。
2.行動
觸發之後就是行動,意即在對某種回報心懷期待的情況下做出的舉動。芭芭拉輕點滑鼠打開了這張有趣的圖片,結果被連結到了一個叫作 Pinterest 的圖片共享網站。
上癮模型的這個階段,我們將在第三章裡詳細介紹,它吸收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設計原則,意在呈現產品是如何驅動特定的使用者行為的。為了提高人們某種行為的發生頻率,產品設計者充分利用了人類行為的兩個基本動因:一是該行為簡便易行,二是行為主體有這個主觀意願。一旦芭芭拉完成了點選圖片這個簡單的動作,那接下來看到的內容會讓她眼花繚亂。
3.多變的酬賞
上癮模型與普通反饋迴路之間的區別在於,它可以激發人們對某個事物的強烈渴望。我們身邊的反饋迴路並不少見,但是可以預見到結果的反饋迴路無助於催生人們的內心渴望。你開啟冰箱門,裡面的工作燈就會亮起,這個結果在你預料之中,所以你不會沒完沒了地重複開門這個動作。假如給這個結果新增一些變數,比如說,每次開啟冰箱門,你眼前都會像變戲法一樣冒出一些小玩意,那就說明,老兄,你的渴望被點燃了。
給產品“安裝”多變的酬賞,是公司用來吸引使用者的一個決勝法寶,在第四章我將對此問題進 行詳盡的描述。科學研究表明,人們在期待獎勵時,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會急劇上升。獎勵的變數越大,大腦分泌的這一神經介質就越豐富,人會因此進入一種專注狀態,大腦中負責理性與判斷力的部分被抑制,而負責需要與慾望的部分被啟用。12 老虎機和彩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當然,留意一下那些習慣養成類產品,你會發現多變的酬賞無處不在。
芭芭拉進入 Pinterest 網站後,不僅看到了她想要看的圖片,還享受了一場視覺盛宴。那裡既有她心之所繫的東西——賓夕法尼亞鄉間的景色,還有讓她挪不開視線的其他內容。網站上或撩人或平實,或秀麗或柔和的鄉間圖景,雜以其他風光,齊刷刷地呈現在芭芭拉眼前時, 她的大腦興奮度會因為意外的酬賞而不斷上升。她在 Pinterest 上逗留的時間會越來越長, 期待發現更多的驚喜。不知不覺間,她已經滑屏了 45 分鐘。
在第四章,我還將為你揭祕為什麼人們最終會對某種體驗心生厭倦,以及這種厭倦如何因多變的酬賞而轉變為持續不滅的熱情。
4.投入
這是上癮模型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需要使用者有所投入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有助於提高使用者以後再次進入上癮迴圈的概率。當用戶為某個產品提供他們的個人資料和社會資本,付出他們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時,投入即已發生。
話說回來,投入並不意味著讓使用者捨得花錢,而是指使用者的行為能提升後續服務質量。新增關注,列入收藏,壯大虛擬資產,瞭解新的產品功能,凡此種種,都是使用者為提升產品體驗而付出的投入。這些投入會對上癮模型的前三個階段產生影響,觸發會更易形成,行動會更易發生,而酬賞也會更加誘人。在本書第五章中,你將瞭解到投入是如何讓使用者一步一步被釣鉤牢牢鉤住的。
芭芭拉樂此不疲地在 Pinterest 上瀏覽豐富資源的同時,會把那些賞心悅目的內容收藏起來。她關注的網站資料因而會被記錄下來。很快,這些網站就會成為她瀏覽、關注和跟蹤的物件, 她會為此投入,這份投入反過來又會強化她與網站之間的聯絡,促使她在下一次開啟電子裝置時優先登入這些網站。
超強新動力
習慣養成技術已然存在,並且正在被用來塑造人們的生活。如今,人們可以藉助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遊戲機和可穿戴裝置等各式各樣的裝置來接入網際網路,這為企業操控人們的行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企業快速採集和整理使用者資訊能力的提高,以及與使用者之間聯結性的不斷增強,使我們即將步入一個一切皆有可能塑造人們習慣的新時代。就像矽谷著名投資家保羅·格雷厄姆所寫的,“ 除非造就這些產品的技術進步的形式受制於法律,而不是技術進步本身,否則在未來 40 年裡,人們對產品的依賴程度將遠遠超越過去 ”。本書的第六章將就這一技術發展趨勢及其背後所蘊含的道德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前不久,我的一位讀者在發給我的電子郵件中寫道,“如果一個東西不能被用來幹壞事,那它就算不上超級武器”。他的觀點是對的。從這個層面來看,習慣養成類產品確實是超級武器,因為任何濫用或誤用都有可能迅速讓人們墮入愚妄的痴迷。
猜出前文例子中芭芭拉和她的哥哥約翰尼是誰了嗎?殭屍電影的影迷們可能已經猜出來了。他們就是《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這部經典恐怖片裡的人物。在片中,人們受詭異力量的裹挾,做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在過去幾年裡,殭屍題材的作品捲土重來。像遊戲《生化危機》,電視劇《行屍走肉》,以及電影《末日之戰》等,都證明了“殭屍”在大眾眼中與日俱增的魅力。為什麼殭屍突然就令人著迷了呢?也許是因為技術進步勢不可當,輻射範圍和影響力都前所未有,以至於我們一想到要受制於人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感。
儘管恐懼感揮之不去,我們還是和所有殭屍電影中的英雄主人公一樣,歷經險境,最終逃出生天。在我看來,習慣養成類產品,其利遠遠大於其弊。知名學者塞勒、桑斯坦、鮑爾茨都曾提到,“選擇架構”通過提供技術影響人們的決策和行為。但是歸根結底,影響人們決策和行為的這個過程應該“推動人們做出更優選擇”。鑑於此,本書與有志於創新的人士分享, 如何打造一款之前想做,而又因實際限制無法生產出來的產品。
本書致力於為讀者揭祕創新人士和企業家藉以影響無數人生活的新動力。我認為,集網路連線、海量資料和超快網速這三者於一身的技術,會為人們培養健康的行為習慣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如能合理利用技術,培養能改善彼此關係、使我們更具智慧、提高生產力的健康行為習慣,我們的生活質量會越來越好。
“上癮模型”詮釋了很多暢銷產品所蘊含的設計理念,揭示了這些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產品和服務讓人慾罷不能的祕訣。有關產品設計的學術文獻不計其數,本書難免掛一漏萬,但是本書的主要目標是為期望利用習慣養成類產品來革新的創新者和企業家,提供一個實踐工具, 而非理論範本。我在書中列舉了相關程度最高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並且設計了一套實際可操作的框架,希望能幫助創新人士獲得成功。
釣鉤將使用者面臨的問題與企業的應對策略銜接在一起,二者頻繁互動,最終形成穩定的使用者使用習慣。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讀者深入瞭解這些習慣養成類產品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甚至改變我們的思想的。
閱讀指南
本書每一章結尾處都有一些小貼士,它們可以幫助你複習該章節的重點。把這些重點記下來, 或是分享到社交網站上,這可以有效地幫助你反思、整理和鞏固所看到的內容。
如果你想要親自動手打造習慣養成類產品,就請認真讀一讀每章末尾的“現在就開始做”這一部分,它將指引你完成接下來的工作。
牢記並分享
習慣是指我們下意識做出的舉動。
集網路連線、海量資料、超快網速三者於一身的技術正在使這個世界上癮成性。
生產習慣養成類產品可以讓商家穩佔競爭優勢。
上癮模型將使用者面臨的問題與企業提供的應對策略銜接在一起,二者頻繁互動,促成使用者養成習慣。
上癮模型包括四個階段: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正文,更新第一章 習慣的力量:如何讓你的產品從維生素變成止痛藥。
更多資料可掃碼關注21天產品經理讀書訓練營,百人產品經理手把手帶你實現進階。進群即可領取產品大禮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