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商業邏輯,流量思維邁向使用者思維
無論是網際網路還是線下實體店,過去的商業模式都是建立在流量之上的,也就是通過流量轉換從而實現商業價值。比如你在北京開一家飯店,肯定希望在西單、王府井、中關村這樣的地段,這裡擁有巨大的人流量,進店人數就比較多,生意就可能比較好,而你需要的則是高大上的裝修和不錯的品牌提升飯店轉換率。
網際網路時代,流量為王
到了網際網路時代,流量更是重中之重,只不過大家把線下實體店改為了線上網站,如果你把網店開在淘寶這樣的“黃金地段”,就有可能獲取大量的流量,如果開在一些不知名的電商網站,很可能死掉。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模仿淘寶開一家電商,最終還是死掉。你只看到淘寶這個平臺,卻不知道淘寶已經成為流量中心,這才是淘寶的核心所在。沒有流量的平臺,就算你網頁做的再美觀,支付流程做的在流暢,網站的安全級別在高也沒用,因為沒有使用者光顧,也就不會有店鋪入駐,久而久之只能崩塌。

可以說,網際網路的上半場,流量就是生意的核心,任何產品的銷售和服務的售賣都先考慮流量,先找到最佳獲取流量的方式,才能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所以,出現了許多補貼形式獲取流量的方法,總歸大部分人的注意力總是往有優惠的方向聚集,補貼給使用者幾塊錢,實際上是在吸引潛在客戶到店鋪,進而促進交易。說白了就是拿錢買流量,甚至很多公眾號和微博也是這樣的套路,比如早期微博的紅包大戰,一個粉絲換算下來可能5毛錢,現在需要幾元錢,就比較貴了。記得2018年早期也做了些抽獎活動,4000塊錢大概1萬粉絲,也不便宜。

流量價格持續上漲的原因還是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的發達,早期網際網路發展迅猛,但流量集中在百度這樣的巨頭手裡,大家開啟瀏覽器查詢內容大部分還是選擇百度,淘寶這類網站,所以這些網站都是流量入口。但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再具備這樣的流量入口,智慧手機上大量的App將流量碎片化,使用者想用什麼服務就開啟什麼App,不再需要通過瀏覽器搜尋。這對我們來說有好有壞,好的方面就是小企業也有機會在BAT生態下生存,壞的方面是流量入口的缺失,導致我們需要不斷的購買各種碎片化流量,成本較高。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深入運營,以人為本
這個時代,普通人如果一直拿錢砸流量還是很難存活的,成本太高。所以說,網際網路已經從流量時代進化到運營時代,我們需要不斷的提供服務促進使用者的轉化和留存。很多電商疑惑自己該如何轉型,核心思想還是把使用者當成人,而不是當成流量。如果你把他們當成人來對待,你們會慢慢拉近關係,使用者也會更加認可你的產品,從而實現銷售和分享。

目前社交市場高度繁榮,所以這裡蘊含著巨大市場價值。我們需要與使用者深度溝通,在銷售產品之前增加一個交朋友的環節,我們還需要創造更有人情味的文案,創造更好的使用者體驗,然後希望使用者也能幫我們分享產品,從而形成良好的口碑。有過銷售經驗的人都知道,通過轉介紹來的客戶往往成交率比較高。

為了打破碎片化的干擾,最好能把這些使用者放在一起管理,也就是通過社群來運營。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對社群內的客戶深度運營,不斷的分享、溝通,讓使用者更加肯定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並不斷分享給身邊朋友,從而形成社群的良性擴充套件。雖然社群的方式在前期不會迎來大規模銷售,但會讓使用者更加關注你的產品和你的人品,一旦認可你這個人,無論銷售什麼產品使用者都是買單的。
不過很多人的誤區,就是用流量思維運營社群,這可能是長期以來禁錮的流量思維導致的,大家做的專案大部分還是建立一個流量入口,持續拉新並且轉換,一旦成交就不再管老使用者,結局就是一個個社群逐漸走向衰亡,自己也透支了信譽,使用者不僅不會選擇續費和購買產品,還可能跑去罵你。反而那些對自己社群深度運營的人,只好好服務小部分垂直使用者就能活的很好,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做社交變現,而不是流量變現。
不管怎麼說,今天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為了三年後的自己,持續積累自己的社交資產,三年後很可能迎來爆發。而社群是比較好的積累形式,當然也有其他方式,但核心思想還是把使用者當成人,對他們進行深度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