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紅包迷人眼
【思想如虹】
發紅包派利是,發的是一份祝福,收的是一份喜悅。
馬虹玫
乙亥豬年的春節,我是在深圳過的。春晚還是那個春晚,真正用心看完的,家中老少三代,竟無一人。孩子爺爺,年已八十,勉強作陪守歲,已是難得。成年人手機黨,不是在朋友圈圍觀他人,就是玩遊戲刷微博,精氣神全在網上忙活著,只留一個肉身坐在廳裡。憶當年小學生時代,平時家長不讓乾的事兒,輕易吃不到的零食糖果,“大過年的”,去吧去吧,吃吧吃吧。物質願望,心心念唸的,在過年時才能得到滿足與釋放。生活在城市的,現如今的小學生,早已不稀罕什麼吃穿用品,非等過年才可享用。唯有一項——使用智慧手機,平板電腦。
依舊是那句“大過年的”,被以過年的名義特許。王者榮耀、吃雞遊戲,此刻也不再火熱。10歲出頭的小學生,流行的是發紅包搶紅包。孩子們的班級群、各種小團隊、大群小群,群群活躍。發紅包的積極火熱,搶紅包的火熱積極。A群發,B群也發,這邊還沒搶完,C群又來,接茬地發。交情好的,彼此還互發私包。腦補一下這畫面,兩熊孩子,捧著手機,這一個點開紅包,填上金額,寫下祝福語,傳送。那一個點選,領回。這情形,讓一旁的成年手機黨羨慕不已。微信發包搶包,那新鮮火熱勁兒,在成年人這裡,逐年冷淡。家族群、公司群、部門群,三不零丁發幾個,僅為應景,也像任務,似乎只是因為不發說不過去。曾有人預告搶包攻略,守住公司群工作群,與家族群相比,公司群發紅包的人多,金額也大一點。興趣愛好那一類群組,表情包替代紅包。有些群,乾脆連表情包都省了,群員們都在微信掛著,又集體潛水,大家不為節日氣氛所動,更別提發紅包這事了。
接著說紅包。手機支付無孔不入,連累了社群保安小哥清潔大姐。此話怎講?以往年份,進出小區門崗,我們都給保安送上一份紅包利是。錢不多,十塊二十,提前備好,裝入紅包,放在車上,或隨身包內,進出遇到,搭載一句“辛苦了”,順便把紅包派出去。給的人舒心,受的人爽心,紅包雖小,圖的是個順心。今年,年前採購,買菜買花,全部手機支付,就連送來的桶裝水都不再現金交易。銀行也沒發簡訊來提醒“該換現鈔,換新鈔了”。現錢,全是百元面額,想到要派利是,手邊哪有零錢可用。從前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現在,走遍方圓士多店,誰家都沒有零錢可換。無紅包可派,總不能跟保安說,“請開啟收款碼收一下紅包”,不符合中國人含蓄的禮數。那幾日,進出門崗,步行則低頭急行,開車則緊閉車窗,因不敢與保安對視,當他們笑眯眯對著你說“新年快樂”時,簡直不知該如何應對。微信等網際網路支付手段,是否留意到,此處有需求。來年,有無可能,開發出適用於此類場合的網路紅包。
網上流傳各地紅包地圖,廣東尤其顯眼出色,倒不是廣東土豪多,紅包大,而是恰相反。我總結為:現階段我國春節紅包的基本矛盾,是富裕發達地區人民的紅包金額,落後於欠發達次富裕地區人民的紅包金額,是紅包收發與經濟發展不成正比的矛盾。這個矛盾,需要解決的,並不是廣東人要往紅包裡多添錢,而是把紅包炫富這種心態做一番調校。紅包數額攀比,打腫臉充胖子,過年不敢回老家,這幾個關鍵句,常常緊密聯絡。紅包發小了,會被老家人看不起,會被扣上一頂親情淡漠的帽子……親情人情捆綁之下,特別是那些,超出年輕人實際承受能力的紅包,發這樣的紅包,意義在哪裡?為索取而領的紅包,意義又在哪裡?
作為春節走親訪友,聯絡情感的載體,春節紅包,該減去那份不該承受的攀比之重,也該增加那不應忽略的意義之重。就像深圳人所踐行的那樣——發紅包派利是,發的是一份祝福,收的是一份喜悅,至於紅包裡錢數多寡,並不是衡量親情友情的唯一標準,也不是混得如何的唯一考量。收到紅包,愉快地收下並致謝。可不要當著發的人面開啟點數,太不禮貌,且背離派利是的初衷了。
(作者系深圳自由寫作者)